传闻
共 2026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2-06-26 00:11
今天有个读者在后台给我发了张截图,截图内容是某个微信群的聊天记录,内容是关于我的。
里面有个人信誓旦旦的说,你们知道唐韧吧,他就是那个把人家产品做砸了然后跑路的产品经理,我见过。
接着,后面有人回复说,唐韧是不是那个做设计的?我记得他是从大厂离职的设计师吧,经常在各种平台写文章。
然后,还有人回复说,你们都说错了,他是个程序员,我见过他,还在线下聊过几句。
看完后,我哭笑不得。
就拿最后一个哥们来说吧,我试着到微信里搜索了他的名字,压根没这个人。而且从真实头像来看,我也从没见过他。
说我是设计师的,估计是把我和另一个人搞混了,然后建立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联系。
至于说我把别人产品做砸然后跑路的,那更是无稽之谈了。
我总共才待过两家公司,一家是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我待了快 5 年,从 0 到 1 做了好几款产品。
虽然没有特别成功的,但也都是善始善终,其中还有一个关于家庭医生的产品至今还在运转,去过广州华侨医院产科的读者应该见过。
另一家公司就是京东,待了差不多 2 年时间,一直在做京东大药房这款产品。
后来,京东大药房被打包到京东健康里到香港上市了,现在是国内最大的线上零售药房。
思来想去,实在没有所谓做砸产品跑路的历史。
更让我好奇的是,为什么这些散播传闻的人都号称见过我?
莫非,他们需要以跟网红有关联而获得存在感?
也是,我也可以说我和周董的优乐美奶茶女主坐过同一架私人飞机。虽然她就坐在我对面,我们也没有什么交集,但可以作为一个谈资。
我可没瞎说,2014 年的时候我确实坐着我们老板的私人飞机去台湾出差,然后机上有个同行美女就是电视上和周董拍优乐美奶茶广告的女主。
要这么说的话,我还见过周董呢,虽然他在离我大概 300 米远的舞台上开演唱会。
如果不补充后面这句,那这就会成为一个传闻。
如果我再添油加醋或发挥一下想象力,那这个传闻就会变成一个谈资,这种谈资往往比较吸引吃瓜群众。
这件事倒是让我想起了以前做产品时研究过的一个用户心理,叫「频率错觉」。
举个例子。
如果你计划买车且心里已经有目标车型,当你去到马路上看时,你会发现到处都是你关注的这款车。
再比如,你最近准备买一双鞋或者某一个品牌的衣服,然后你会发现路上行人很多都在穿同款鞋子或衣服。
而实际上,这只是用户认知偏误中的一种错觉,当你开始关注某一个事物时,你会觉得身边都是关于它的信息。
频率错觉还有一个名字叫「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用一句话简单理解就是:一旦关注,随处可见。
所以,上面说到的那三个关于我的传闻就不难理解其产生的原因了,或许就是频率错觉加上关联想象。
那个把别人产品做砸跑路的产品经理显然不是我,而之所以传闻着这么信誓旦旦的说,就是因为他可能看过我的文章,知道我这个人。
他把我和他并不确认的另一个信息关联了起来,然后随着我在他视野中出现频率的增加,默认我就成了那个他所谓见过的人。
当然,那个人或许也是和我有同样属性的人,比如是一个互联网博主,或者是个有一点影响力的人。
说我是大厂离职设计师的,显然也是产生了频率错觉和关联错误。
可能他日常关注的博主中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是从大厂离职的设计师,当他关注我们时,会觉得到处都会出现我们。
接着,这种频率偏差加上错误关联致使他产生了误解。
再说个例子。
每当我发广告的时候就会在后台炸出一群从没留言过的人,他们总是信誓旦旦地说,天天发广告,取关了。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频率偏差。
他之所以如此确信是天天发广告,一定是基于他自身的感受出发。
他关注的公众号中一定有不少高频率发广告的,因此他对这件事很介意,当他看到我这偶尔发的一篇广告时,默认觉得我这里都是广告。
可实际上呢,我这里 80% 以上都是原创文章。
没办法,你无法去改变每个人的认知,更不可能去控制每个人的想法。所以我对于这样的认知偏差也习惯了,也淡然了。
当一个人无法准确基于客观事实去下结论时,那他一定是有执念的。
做产品的人要脱离执念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因为我们都会有自己的固有认知、习惯和思维定势。
如果你能脱离自我执念去看待客观事物,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会思考的人。
所以,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也不要过于难为自己。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们无法控制的事和改变的人。
我将无我,是种境界。
················· 唐韧出品 ·················
昨天晚上理想 L9 发布了,提前宣发的价格是 45 万到 50 万之间,最后官宣是 45.98 万。
这个价格区间和最终定价,其实是把消费者心理拿捏得死死的。
同时,这款号称 500 万内最好的家用 SUV 也是赚足了眼球,直接叫板库里南。
不过,还是有不少网友说,这是一款游戏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