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募格学术撰写。参考资料:知乎、生物学霸、双一流高校等。
最近,南方科技大学拟定新的硕博生资助标准:从原来硕士一年5w,博士一年10w,变为硕士生4~6万/年,博士生开题前7~9万/年,开题后9.5~13万/年,引发网友热议 。网友大多表示,早就应该这样了,这笔钱花的绝对值。硕博生如果能有一份体面的工资,不让生活过于窘迫,少一些后顾之忧,那么做起科研来也会更加的投入。但是与此同时,一位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质疑南科大博士生13万/年的助学金是否有些过高?
此言论也迅速登上知乎热榜引起大家热议。
该教授的写了一篇长文来质疑南科大给博士生这么高助学金的意义。“我给我的研究生上的第一堂课是:在我的课题组,不要总想着多拿钱。也不要认为哪个老师给学生多发五百、一千,他就是好老师。我给你们即便一月增加一两千,哪怕一月增加一万,能发财吗?反之,你们如果经过在我课题组的学习,掌握了重要的知识,养成了很好的思维习惯,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你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会发现,5-10年以后同学们之间的收入差别会变得非常大,再回想学生期间多拿到的那点收入,根本不值一提。“之类的话
因为全文较长,小募提炼了下教授的观点,其认为博士生一年13万助学金有点太高的理由大概为以下几点。
1、高待遇并不能实际加强学生工作能力和积极性,博士生在课题组学到本领才重要,而不是来课题组挣钱的。2、单一学校过高的补助会导致高校间的不良性竞争、让没有高助学金的很多高校研究生产生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容易造成他们痛恨老师,不能专心科研。
3、目前的科研体系下,高助学金意味着导师要多接项目,会让教授工作变得更卷。
大多数人都对此观点表示不赞同,尤其是针对高待遇并不能实际加强学生工作能力和积极性这条。
直接有网友现身说法表示,自己在南科大学习的五年,多亏学校的补助让学生不会为生活上的困难而烦恼,得以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科研上,谢谢校长让自己这个家境贫寒的学生也能毫无压力的读完博士。
而实际上,与其质疑博士助学金太高,倒不如质疑在大环境下,大多数博士生的助学金是否太少了?博士生待遇低
博士生待遇低,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是一个世界性话题。早前,Science官网就在首页大大地放出一张心酸的钱包图,标题也十分直白:原因很简单,按照正常的学制来说,大多数人读到博士的年龄都在30岁左右。
三十而难立,读博期间的补助少,让很多博士生只能维持住个人生活,但离开学校消费就不够了,更别提有人要补贴家里。很多时候,尽力不靠家里来出钱供读博就已经是胜利。而这也直接造成了大多数博士生的焦虑,大家会更倾向于做短平快好毕业的研究。
一方面,如果博士延期毕业则意味着没有补助,那么求学压力会更大。也就是说,不管承认不承认,博士生的补助多少与博士生科研进展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永谋曾表示,理想的读博状态应该近似于一种工作或「准工作」状态。这意味着要参照科研人员的待遇来执行,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应该完成特定的助研、助教工作以及基本科研任务。但在大多数博士生每月补贴只有1500~2000 元的前提下,补助无疑过低。作为科研人的大家心中都明白,科研人员待遇太差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津贴不是吸引硕博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不能因为理想和情怀,而放弃了面包,人总是要生活下去的。提高博士生补助金到底对科研有没有帮助?我们可以看看在南科大的“重金”打造下,现在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高校,2022 年的预算为 37.56 亿。南方科技大学把总预算的 90% 都放在教育支出上,生均预算高达 37.36 万元,打败中山大学(生均 31.25),南京大学(生均 23.34)等老牌名校,位列全国第七。硕博补贴就不用多说,除此之外,南方科技大学的宿舍也是财大气粗,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南科大的硕士生享受双人间(如果分到三人间每月补贴 500),博士享受单人间。在今年的全 国高校学生宿舍满意度调查中,南方科技大学位列第一。搞起科研来,花钱更是不含糊。2021 年南方科技大学获批科研经费 17 亿,师均科研经费为 124 万。动辄 40 万上下招博后,招聘副教授时承诺 5 年内至少提供 400 万经费,白纸黑字写出「为所有教职人员提供全国最佳的条件」。在如此有竞争力的薪酬条件下,短短11年,南方科技大学就组建了一支 58位院士,41 位杰青的人才队伍。在此大背景下,南科大排名在高校圈内一路上升。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南科大爆冷国际排名226,内地排名,全国第11。可谓是最大的黑马,力压中山大学、西交大、华中科大、南开大学、人民大学、北航、东南等985名校。其实,博士生教育实质上有一定的雇主和雇员的性质在其中,存在一定的利益纠葛,在工科等应用型学科中尤其如此。提升博士生待遇、扩大博士生补贴结构多元性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让博士生过上「体面的生活」,更是让博士生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事业,毕竟一个人每天的头等难题是这点补助该怎么花?中国科研界又谈何跨上国际舞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