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这个季节多发!
共 2231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2-07-27 10:44
炎热的夏季
人们被蜱虫叮咬事件屡屡发生
近期
县人民医院就成功救治了一位
被蜱虫叮咬的
重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
近日,67岁的王大爷在家劳作后,突然出现发热、咳嗽。王大爷以为是普通的小毛病,在当地卫生院挂了几天水。没想到病情非但未见好转,他还出现了腹痛,精神异常、目光呆滞、不能言语等症状。王大爷的家人这才慌了神,急忙将他送到医院就诊。
由于蜱虫在患者体内时间过长,导致王大爷多脏器功能损伤,病情恶化严重,最终以局部手术切除的方法成功取出蜱虫,并及时给予了抗感染、补液、保护脏器功能、静滴免疫球蛋白等对症综合治疗。目前,大爷身体各项指标也有了好转。
蜱虫
蜱俗称“草爬子”、“狗豆子”、扁虱等,是专性吸血的有害节肢动物。
蜱广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树林、草地等地区,春秋季是其活动高峰季节,夏季比较活跃,冬季在栖息场所或者宿主体上越冬。蜱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但嗅觉敏锐,对人和动物的汗臭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聚15m时,即可感知;相距5m时蜱四肢平展呈进攻状态,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
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等。
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传染途径疑为血液和呼吸道分泌物。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毒素,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1.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时,千万不可用手强行拔除。正确的方法是,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的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数分钟后蜱虫被“麻醉”,就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同时,立即就医。
2.蜱虫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在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就非常麻烦了。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
4.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应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5.进入有蜱虫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用驱避剂喷涂衣服。
夏季
正是蚊虫叮咬的高发季节
希望大家引起注意
若遭到以下虫类叮咬
要学会科学的应对方法
蚊子在叮咬时会分泌唾液,留下的伤口红肿、痒、痛,十分难受,甚至会传染登革热、疟疾、脑炎等。
蜇伤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疼痛和搔痒,伴有红肿热等过敏刺激和局部炎症反应。如果身体被蜂群蜇伤多处,常引起发热、头痛、头晕、恶心、烦躁不安、昏厥等全身症状。
蚂蝗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
螨虫叮咬人体后皮损为圆形红色斑疹、丘疹或丘疱疹,中心可见到针尖大小的疹点,少数可为大小不等的风团,顶端可有小疱,常伴有抓痕、血痂,有的因继发感染而出现脓疱。
体内毒汁呈强酸性,沾上后会引起隐翅虫皮炎,皮损为条状、片状水肿性红斑,其上有密集丘疹、水疱及小脓包,附近淋巴结节肿大。
再次提醒大家
出门到花草树木较多的地方
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若被蚊虫叮咬
不可任意抓挠
很可能造成皮肤破损导致感染
时刻保持冷静
采取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哦!
来源盱眙TV
盱眙老妹微信自媒体主要从事:品牌推广︎、活动策划︎、微信平台营销代运营︎、免费发布公益便民信息、企业招聘︎、商标注册、征婚交友、公益救助、维权爆料等服务。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
免责声明:盱眙老妹微信平台是面向普通网友的信息发布平台,目的是为传递更多信息,网友发布爆料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