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活动 | 多重人格,多个人

共 293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12-23 20:35

还记得那部很火的电视剧《柒个我》吗?也许我们很多人都想过,我们的身体里,并非只有“我”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自嘲说,自己是一个“分裂”的人。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身处一个地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有人听到自己头脑里另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要做什么或在做什么。这被称为“解离性身份障碍(DID)”,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人格解离,但对于DID患者来说,解离的经历不仅更加严重,且困扰多年,甚至一生。

很多人现在仍用“多重人格障碍”称呼DID。但美国心理学协会在1994年正式开始使用“解离性身份障碍”来称呼这种疾病,因为这个名字更准确地形容了患病者的经历。这一变更是很有道理的。“多重人格”仿佛是在形容一个人具有多个完整人格。事实上,恰恰相反,DID患者通常的特征是,在任一时刻都不具有完整的人格。DID患者的多个人格中没有一个人格是完整的,没有一个人格能像正常人格那样具有完备的情绪反应和完整的叙事记忆。

佐伊·法里斯是一位53岁的澳大利亚人,她在30多岁时被诊断患有解离性身份障碍,她这样描述患病的感觉:“我有一位好朋友,她出于好意和对我的关心,想带我去见她的一位祭司朋友,并让祭司帮我驱魔。我说‘不,他们不是魔鬼,他们是我的一部分!’你能理解吗,我的其他人格都是我的情绪、我的记忆,只是从我本身的人格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小小的自我。我依旧是一个人,只是他们都具有不同的经历,或者说是不同的人格。”

佐伊曾经是一名演员。很多人都会觉得,具有多重人格对于做演员也许会有益处。他们想到的是罗宾·威廉姆斯这样的天才演员,能够在许多角色之间无缝转换。所谓出色的表演不就是抑制其他人格而让正确的那个发号施令吗?但是佐伊说,她的很多人格从来没有在她表演时参与其中。那个在舞台上饰演各类角色的佐伊始终是同一个解离的单个人格,她的其他人格甚至从来不知道她在表演。她在采访中说:“有很多次,我坐在后台准备上场,却忽然发现表演已经结束了,而我完全不记得我在台上演出过。就是这样:我完全不记得我做过的事。”

佐伊的多重人格都各具特色。“其中一个是叫作琳达的10岁小姑娘,她做什么事情都非常开心,还会发出‘呜咦呜咦’的声音。”佐伊接着说,“但一旦什么烦心事儿出现,琳达就消失了。还有一个人格,我管她叫‘蜷缩的小姑娘’。她会哭泣,而且基本上只会哭泣。还有一个人格脾气很大,我不能告诉你她的名字,因为她不让我说……她说话不多,但是一旦说话总会骂骂咧咧的。她就喜欢砸东西,但是如果周围有人的话她不会砸的。”

一直以来佐伊有着写日记的习惯。但是她的“核心自我”(佐伊这样称呼自己)从来不知道她会读到什么。在佐伊看来,不仅日记的内容看起来神秘而奇怪,连笔迹都十分陌生。那些日记有些是左手写的,有些是右手写的;有些从左到右,还有些从右到左;一些日记的字写得很大,而另一些“小到看不清”。

佐伊可能一生都要与她的多个人格不停斗争了。比如,她说直到现在她都不太愿意公开讲她的多个人格的名字,“因为她们可能会害怕”。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佐伊渐渐学会如何缓解多个人格给她带来的负担。她现在是一名心理健康工作者,并且将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出版成书来普及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她也成功地赢得了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我的朋友们都知道,如果他们跟我打招呼但我不理他们,是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我的另外一部分。”佐伊在采访中说, “我的朋友们知道,有些时候我可能表情和举止看着与平时不同,或者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他们知道这不是“真正的”佐伊,不是他们的朋友佐伊。“这样,他们就不会生气了。”








关于DID,在业内有着较大争论。

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斯帕诺斯怀疑,大多数被确诊的所谓DID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为了满足患者或者治疗师某些需求的社会表演。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表演一定是预谋的或者故意伪造的。他认为,DID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人格仅仅是为了满足患者和治疗师某种极端需求的反应。在他看来,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人格一方面是为了与自己被压制多年的痛苦创伤斗争;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取悦治疗师。而反过来,治疗师当然乐于发现患者各类奇特的心理症状。多重人格满足了双方的要求。如果不是这样,斯帕诺斯反问,我们如何解释为什么一些治疗师发现了比别人多得多的DID呢?我们又如何解释,为什么大多数DID患者的多重人格一直没有显现,而直到开始心理治疗才显露出来呢?斯帕诺斯认为,这一定是因为一些心理治疗师预先假定患者具有多重人格,从而鼓励患者通过角色扮演将DID的症状表现出来。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心理治疗师造成了患者表现出多重人格。

与之相反,另一些人则认为DID是广泛存在的。他们认为许多心理学家对DID的理解不够全面从而造成许多DID患者被漏诊。菲利普·库恩斯是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心理学系的教授。他发现,“许多心理学家不愿意将患者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患者表现出的症状比较轻微;患者由于害怕而隐藏重要的临床信息;心理治疗师对于解离障碍不熟悉;或者心理治疗师不愿意相信乱伦的性关系(造成DID的最常见的童年创伤)真的发生过,或者不相信这一创伤能够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这一论点与前面提到的认为心理治疗造成了DID的论点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与许多心理学上的概念一样,有关DID的真相可能介于这两种极端论点之间。不能否认,在一些案例中,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可能有失偏颇,为了后续治疗能够按照他们预期的方向进而对患者进行了不恰当的引导,“创造”了一些症状。但是,反过来,也确实有许多人饱受着人格解离的痛苦,他们的症状与心理治疗师是否将他们诊断为DID无关。一些患者正是由于经受着严重的碎片化多重人格的困扰而寻求心理帮助的。

对我们而言,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情境下有所改变,甚至会变成全然不同的人,这是我们自然的社会属性。在偶然的情况下,人格解离可能发展为临床上的心理疾病,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这可能只是我们应对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你真的是你吗?哪个样子的你才是真的你?你是如何成长为你的?想更多了解镜子里的这个人吗?一本书,让你更懂你自己——

镜子里的陌生人:对自我的科学探索

[美]罗伯特·莱文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力

2021年11月出版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赠书要求

赠书原则请小伙伴们在文章下方留言【写下您喜欢本公众号理由或对CRBrain脑世界知识星球的使用感受和建议】

获赠书籍一共赠送三本《镜子里的陌生人:对自我的科学探索》书籍,针对公众号留言点赞数前两名将每人获得一本;第三本将择优选择忠实粉丝赠书。

截止日期2021年12月25日15点

公布名单2021年12月25日留言处公布。

这里感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力赞助

本文内容来源出版社提供,文章仅供参考,不用于商业行为,若有侵权及疑问,请后台留言!


有任何疑问及建议,扫描以下公众号二维码添加交流:

浏览 2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