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0年中,哪些行业快速萎缩了?
昨天浏览知乎,看到一个问题——“2000年到2020年,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0年,这期间,有哪些快速萎缩的传统行业?”
1、纸质的报刊杂志
纸质报刊杂志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了很长一段旅途。
2000年左右,有位同学,经常买《南方周末》带回宿舍看。
我自己爱看小说,经常买《收获》《人民文学》等杂志,现在家里还封存着几本十几年前的《收获》。
到2005年以后,我基本都不买纸质报刊了。
现在我身边的人,但凡家中有报刊杂志的,基本都是给孩子订的。像我家,有《少年文艺》《博物》《小哥白尼》《快乐作文与阅读》,都是孩子的。
大人们要看新闻、看小说,都跑各种App里了。
这是我所感觉到的,纸质报刊杂志的衰落。当然不是所有的报刊杂志都衰落,针对中小学生的,依然活得很好。
2、报刊亭
在交大上学的时候,东南门口,沙坡村口,报摊、书摊、报刊亭,走几步就有一家。
那时候买报刊杂志的人多,报刊亭星罗棋布,活得也蛮好。
现在,买报刊杂志的人少了,报刊亭也就少了很多,几乎少到了踪影难觅的程度。
3、实体书店
书店是我的最爱呀,没事儿就去逛。
当年钟楼西北角,北大街和东大街交汇处,有个方汇大厦,里面有家万邦书店,我买几米的绘本,买陀思妥耶夫斯基、格非、马原等人的小说,都是在那里。
周末没事儿,最大的乐趣,就是去那里逛。买不买书都无所谓的,浸润在书香中,摩挲着各种小说,站着翻看几页,都觉得特别幸福。
那个时候,我理想的生活,就是开一家书店,卖书、看书。这个梦做了二十多年,现在还经常在心头摇曳。
后来网络书店兴起,万邦书店就经营困难,今年迁这里了,明年迁那里了,每次看到关于它的新闻,基本都是被迫迁址。
知名的民营书店风入松,命运也是类似。
2011年11月1日央视《新闻1+1》播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书店!》,节目中说,民营书店4年倒闭过万家。
幸运的是,这两年似乎有好转的迹象,一些比较大的书店,做成了综合体。在西安,万邦、钟书阁、言几又、方所等,又都可以逛了。但原本的很多小店,基本都找不见了。
4、唱片(磁带)等
19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听歌还是买磁带,买过Beyond、买过黑豹、买过唐朝,买过老狼,买过田震,买过王杰。
还有一阵子,迷恋打口带。
然后MP3兴起后,磁带和唱片就没落了。
想想真是恍如隔世。
5、音像店
唱片热的时候,满大街都是音像店。西安当时最繁华的东大街,店面租金贼贵,但隔一两百米,就能有一家音像店。连西安钟楼新华书店,一楼黄金位置,半层用来卖磁带、卖CD。
然而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唱片业加速衰落,音像店慢慢都销声匿迹了。现在你走在大街上,想找都找不到了。
6、随身听/CD机/MD
上高中时学英语,人手一台随身听。爱华的,松下的,索尼的,京华的,什么牌子都有。
名义上听英语,很多人都是买歌曲磁带来听。
后来CD流行,很多人买了CD机来听音乐。
再后来,MD(半个巴掌大,比CD机小,携带方便)昙花一现。
现在,这些玩意儿,都没人用了。
大家都用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这些App了。
7、录像厅
我上大学那会儿,交大东面是沙坡、皇甫庄,里面藏了无数的录像厅,我们看欧洲杯、看《英雄本色》《逃学威龙》,都是跑到录像厅,三块钱就可以通宵。
通宵看完球或者录像,一脸疲惫双眼迷离,晃晃悠悠穿出沙坡,到交大东南门那里,有早餐摊,要一碗小混沌,一屉小笼包,爽!
后来随着电脑、网络等的兴起,录像厅就没落了。
到现在,几乎是没了吧。
8、VCD/DVD
录像厅的没落,也有VCD/DVD的功劳。那时候爱多VCD、万利达DVD、先锋DVD,哇,那叫一个火爆。
现在我家的DVD,是女儿两三岁时为了看巧虎买的。
除了育儿这种原因,我想不来,还有人会买DVD了——它播放电影碟片的功能,早已经被手机视频或者电视盒子或者智能电视给取代了。
9、网吧
前面说到沙坡、皇甫庄,2000年以后,网吧在那里遍地开花,录像厅就慢慢开始被替代。
现在都还记得,我们宿舍的兄弟们,跑到皇甫庄的网吧集体玩《三国群英传》,包两台电脑,大家轮着玩儿,玩儿一通宵。
后来星际争霸、CS等游戏流行起来,也是在网吧玩儿。4块钱或者5块钱,就能玩一个通宵。
现在,网吧也基本消失了,偶尔在街上会看见一两家网咖的牌子,也从没进去过。
10、公共电话 / IC电话卡 / IP电话等
一直到1998年上大学,我才有机会自己打电话,就是在交大东南门对面的报刊亭,用人家的公共电话,打给一个亲戚。
后来毕业参加工作,经常出差,要和女朋友煲长途电话粥,就买IC卡(30、50等面值都有),找公共电话亭打电话,一次能打一个多小时,打掉一张卡。
嫌贵的时候,还要前面加拨IP电话的开头17951什么的。
但随着手机、QQ、Skype、微信等的兴起,谁还用公共电话呢?
11、卡片数码相机
2000年左右,手机还是功能机的天下,诺基亚还在宣传手机可以砸核桃,波导还是手机中的战斗机。大家要拍照,都是买数码相机。
嗯,我买过佳能的,最早是那种又厚又笨的,体格跟后来的单反差不多。后来买超薄的卡片机,类似下面这种。
但是现在,我的数码相机和单反,都在抽屉里吃灰。平常呢,就只用手机来拍照了。
12、MP3/MP4等
数字音乐,尤其是MP3兴起后,磁带、CD等大受冲击,随之而生的,是MP3播放器的兴起。我那时在电脑城,买过现代MP3播放器,喔,32M存储,可以拷贝二三十首歌进去。
后来纽曼、爱国者等,都出过MP3播放器。
后来苹果iPod出来,可以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
现在我的iPod shuffle,在书架上吃灰。
现在,网络那么流畅,手机那么强悍,听歌都直接用手机在线听了呀,谁还连个电脑一首一首往MP3播放器中拷贝呢。
MP4的命运,和MP3类似,也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爱优腾、抖音快手,联手把它们干趴下了。
13、车载导航
早几年,大概2013年之前吧,4G牌照还没发放,移动互联网尚未爆火,你买汽车的时候,还会花费两三千大洋,让4S店给你加装一个车载导航,这样你开车到哪里去,都不怕迷路。坏处是,你还要定期(一般是半年)更新地图包,不断地消费。
有的人不愿意花那么多钱改造汽车中控,就买那种类似MP4播放器的导航仪(300多到2000,各种价位都有),搞个支架,放在汽车中控上面。类似下面这样。
我当年还开发过几款车载产品,比如类似下面这种导航、DVD、收音机等多功能综合的东西。
然而,车载导航的市场窗口期,很快就过去了。
2013年12月4日,4G牌照发放,移动互联网随后快速爆发,智能手机功能更加强劲,各种地图应用流行起来。于是乎,大家都直接用手机导航了呀。
手机导航,地图实时更新,还有路况提示,还免费,简直是把车载导航按在地上摩擦呀。车载导航的市场, 萎缩得非常厉害。
14、火车票预售点
上大学那会,回家时坐火车,会到火车票预售点买,容易买到座位。
工作前几年,天天出差,我们公司有专门对接的火车票代售商,一张票收5块钱订票费。当时我还想着,开个这样的代售点,可比上班要强得多。
现在呢,随着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和12306的普及,火车票代售点,基本看不见了。
15、租书店
我上高中、上大学时有一个心头爱——武侠小说,那时候,金古梁温黄,萧逸柳残阳,都看个遍。但从来不买武侠,都是租书店里租。
学校门口就有,沙坡村里好几家。甚至我们宿舍楼内就有一个隐藏的租书店,特别方便。
租一本书,一天五毛或者一块,相较于买书,很划算了。有时候看得快,还可以和同学交换,那就更划算了。
然而现在,在图书越来越便宜(相对于收入来讲)、电子书越来越方便等背景下,租书店早就芳踪杳杳,留给我的,只有怀念。
16、很多行业终将老去,但总有领域正年轻
想不到这场回忆杀如此漫长,居然铺展出3000字的篇幅。最后我想说的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很多行业终将老去,但我们其实不必悲伤,因为总有领域正年轻,值得我们带着永不言老的心,冲进去创造新的精彩。
关注“安晓辉生涯”,遇见更好的自己
往
期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