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规划

春哥叨叨

共 3022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5-02


什么是规划


规划可以让目标更聚焦,知道后面做什么、怎么做。从高层到普通人都可以做,规划包括战略规划、部门规划、个人规划,当然也有具体横向工作的规划,比如“异地多活”、“降本增效”、“体验升级”等。


规划的意义


  1.  聚焦目标:通过规划让团队里面所有人知道做什么,我们阶段性的核心目标是什么,避免了大家迷茫的情况。这个目标可大可小,可以是一个具体的项目、系统,也可以是一个方向的体系建设。通过目标可以避免迷茫,目标的量化指标最好也细一些,这样更好量化和把控。

  2. 理清问题本质:规划出来的是目标是结果。但为什么定这个目标和结果呢?我们需要说清楚背后的这套逻辑。比如可以基于现状、痛点、业务发展阶段的问题与挑战,分析出一个目标。讲清楚why,how就水到渠成,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这个why。

  3. 知晓未来方向:规划有短期和长期之分,长期规划一般是部门老大去思考的,比如3年后业务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我们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回过头看短期目标,找到当下阶段要做的事情,以及每件事情做到的程度,分清事情的重要及紧急情况,做好排期,一个个消化。


一旦我们规划出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团队达成共识之后,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往往很高,因为大家的目标是清晰的,未来要做的事情是明确的,大家工作中所有的动作都是不断靠近这个目标。



怎么做规划


归纳思维


归纳思维是一种常见的方法,也是大家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一般是从现状出发考虑当前有哪些问题,业界怎么做的,我们还有哪些不足。有了这些输入,我们就可以做归纳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了。


以技术角度来说,可能归纳出产品设计问题、程序代码问题、架构合理性问题、交互设计问题等。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产出如平台基础能力,以高效支撑增强业务建设能力等。


但是归纳思维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只能基于现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很多时候很难延伸出去思考底层问题究竟是什么、缺什么。


演绎思维


归纳思维之外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是演绎思维,他需求一个人对于事物有非常深刻的思考,洞察底层规律。演绎思维虽然很难,但一旦掌握,规划就容易很多。


怎么代表有演绎思维呢?


通过观察一些老板,发现是追求事物的本质。


比如“商品的本质是什么?”、“交易的本质是什么?”、“营销的本质是什么?”,看,都是这么抽象的问题。


比如“店铺的本质是什么”?,他是一个“场”,连接了卖家和买家。两个角色对于这个场的要求有什么区别呢?


- 卖家关注于店铺卖出商品转化率高;

- 买家关注于选到便宜、质量好的商品;


围绕于买家和卖家这两个关注点,继续深挖,如何提高卖家转化率,让买家选到便宜、好的商品呢?


同样可以从问题入手,比如卖家为什么转化率低?有什么不好的体验,要度量出来,而不是定性的分析。为什么呢?有了定量的分析之后,我们解决的投入产出比会更高一些,基于定量的分析进行优化,可以得到很好的收益。


买家想买到优惠、好用的商品,可以定向给一些优惠。



之前聊金字塔原理的时候,提到过MECE原则,为实现更好的规划,可以基于现状找到其他并列项。比如优惠券是营销手段,还有没有其他营销手段?积分、虚拟币、奖励金等都可以做这种营销介质。所以就形成了“卡、券、分、金”的基础营销体系。


基于同类思考并列项,可以帮助我们丰富现有能力,特别适合那些平台化阶段的系统。把同类能力拉齐,丰富平台品类与能力也是一种规划。


我们做架构很重要的一个能力是抽象能力,通过抽象可以帮助我们屏蔽细节。过度关注“形”,容易陷入细节,先入为主。


比如有了“卡、券、分、金”的基础营销体系之后,外部系统怎么和这些能力衔接呢?毕竟是多个团队,不能我加一个营销介质,全链路就联调一次吧。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向上抽象一层,比如对于“卡、券、分、金”的基础营销体系能力的使用抽象为“活动计算能力”,交易和营销场景只需要关注于这个活动计算能力就ok了,具体如何计算、怎么计算,是活动计算域内的事情。


我们之前做主APP后端迭代的时候,对于业务需求也做过类似的抽象,比如有些需求是解决体验性问题的,有些是解决创收问题的。再具体下来包括“老屋翻新”、“优化交互”、“流程优化”,每一项具体怎么做呢?还是需要上面提到的定量的方式,把问题列出来,找到本质,各个击破,获得收益。


稳定性建设角度的升维可以抽象出:监控、预案、应急处理、流程标准化等动作。


工作中还会接到一些命题作文,比如提升店铺营销效果,这是个直接命题。基于这个目标,去找能力支撑,能力可能需要建设和完善。


为实现店铺营销效果,营销体系化就非常重要。包括:店铺优惠、店铺交互、店铺投放、店铺权益履约、店铺触达等。继续细分还包括如店铺互动、根据不同店铺类型创建不同互动类型、券、玩法、游戏等。一层层细化,逐渐把体系搭建起来。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抽象适合平台化建设,细化适合场景类建设,一个解决抽象规划,一个解决具体规划。


还有一类规划时围绕于专精指标的,比如我们核心链路,全链路耗时要求150ms,可用性要求tp9999,这些指标也属于规划范畴。


当然这些专精类的指标规划往往出现在业务发展阶段的后期,比如围绕于降本增效,提高业务吞吐效率、降低机器成本、降低资损等。


总结起来四种规划方法包括:



做好规划光有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深入业务、理解业务,要对业务有想法、有思考。不断思考业务的本质是什么、思考业务的商业价值是什么,从本质和商业价值中寻找机会。


如果可以用一两句话讲清楚本质和价值,就代表你对于业务看的已经很深刻了。在规划时,应多关注业务、思考业务痛点、业务本质、业务初衷是什么。

这些事想明白了,方向就清晰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挑战或增加一个新的能力。讲清楚这个why,大家会更有目标感、方向感。



有了规划,想清楚了本质就得到了why。但怎么解决how呢?


上面提到了很多规划方法和规划思维,每个人的输入信息不同,思维方式有差异,所以思考的出发点也不一样。有的人思考深刻,有的思考全面,有的人体系化。有的人专注,有的人发散,规划出来的东西自然不同。


但是总的来说,规划的东西要有挑战性,可以帮助团队成长,也可以让业务得到更好的收益,保持领先优势。

规划还需要体系化,太散的规划容易不聚焦,看不到清晰的目标。比如量化指标时,包括了业务目标拆解、数据埋点监控、行为路径分析、问卷设计调查、实时反馈通道、指标相关性计算等,这些东西搞完了,就逻辑自洽形成体系了。


规划落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路径输出,把计划里面的内容体现出来,只有规划的东西都落地了、拿到收益了才是最重要的。

规划落地过程中主要包括进度把控、风险周知、资源协调,流程上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周会报告、进度风险里程碑,没有项目进度管理,延期风险就会很大。



总结


随着参与做规划的次数增多,对于规划全生命周期的感受也就增多了。没有好的规划,就很难得到很好的价值收益,目标太大则难以落地,目标太小投入产出比又低。


落地执行过程,push的太强,大家感觉压力大,太松了,延期风险又比较大。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把合适的事情给到合适的人,技术挑战大的,给到技术能力强的同学,需要多方协作的,找到沟通能力强的同学,项目周期紧的,找到push能力强的同学。

浏览 47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