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的「第二内网」

唐韧

共 1248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1-09-05 11:35

这是我另一个公众号「二叉叨」的文章,我一般每个工作日下班前的时间在那里写划水文,看过的都说比这里有趣。


如果你没关注,可以点击关注下。在那里,我一般会聊一些不在这里说的话题。


Hi,这是二叉叨第 421 篇原创!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是某媒体对脉脉创始人林凡的采访。他说了一个观点,现在脉脉有点像一些企业的「第二内网」。


至于原因,是因为很多大厂员工在脉脉的渗透率超过了 50%,最高的达到了 80%。


也就是说,大厂里有超过一半的员工都在脉脉上潜水。


用过脉脉的知道,它的「职言」匿名社区是很多互联网大瓜的发源地,也成了很多热点事件的首发地。


在那里,你能看到某种层面的「真相」,也能询问那些不可名状的问题。


对于大厂来说,即便有自己的内网,即便内网也有匿名功能,但毕竟舞台是人家自己搭的,员工就算再放心,也很难大胆吐真言。


说不好,下班前就有 HR 找过来约喝茶谈话了。


所以,第三方的脉脉就成了很多大厂员工的工作外聚集地,他们在那吐槽、发泄、讨论、寻找共鸣。


你经常会看到一些「脉脉体」式的发言或讨论,比如人在鹅厂,已提离职,知无不言。


接着,就有一堆的吃瓜群众开始各种打听。有的是问部门情况的、有的是问薪资福利的、还有的是问内部花边的。


对于脉脉来说,这种热度其实是能够拉高自家产品的 DAU 的。可是,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虚假繁荣。


如果一款产品只能靠这些方式来拉热度和数据,那它自身的价值会被不断稀释。


可能有人不知道,脉脉的主要商业模式其实是招聘和企业服务。说白了,他们是服务 C 端用户,但做 B 端的生意。


试想一下,如果它变成了一个鱼龙混杂并且夹杂着各种情绪的地方,它在用户心智中的定位就会发生变化,它的产品根基就会受到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你能在公开渠道看到关于脉脉的新闻,他们基本不怎么推或强化他们的匿名社区,并且会用一种比较官方的方式来回应一些关切。


匿名社区产品其实出现过很多,比如早期的「无秘」。但像脉脉这样成气候的很少,大多都夭折了。


匿名社区很容易积累一些负面的情绪并营造一种压抑氛围,用户起初可能是猎奇,可参与得越多,就会越累。


所以,单纯的匿名社区都很难长久。


可对于脉脉来说,它的核心场景是职场实名社交,匿名社区只是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并且,这个分支并不会取代原有核心场景。


当初的无秘没能成为脉脉,但脉脉却干了无秘没有干成的事儿。


这么看的话,场景真是决定产品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了。


我在坊间看到一则这样的评论,有点意思:工作累了吃个瓜,吃瓜首选上脉脉。



 补一叨 

你们公司有内网么?如果有,你们一般聊些什么?


-完-


我是二叉叨,为人较直,什么都叨,内容比较真实随性,每个工作日下班前的划水时间推文。点击下方卡片可以订阅我的内容,据说比较有趣。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