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的“1元小把戏”,玩不下去了

共 2953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09-29 00:29


快递员本就应当核实收货人身份的真实性,以防止被冒领的现象出现。


全文2811字,阅读约需6分钟

文|蒋钰堃

编辑|张轶骁

来源凤凰WEEKLY财经

ID:fhzkzk

题图|Pixabay


1元增值服务费风波持续了半个月,顺丰终于选择了下架这款颇具争议的产品。


此前,针对顺丰推出的“加收1元增值服务费”,浙江省消保委表示:顺丰速运推出的“签收确认”增值服务,实际上属于快递公司应尽的法定义务,顺丰速运擅自将“签收确认”从应尽的法定服务内容中拆分出来,涉嫌巧立名目收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顺丰速运推出此项增值服务,容易使得消费者误以为如不勾选此服务项目,则顺丰速运可不提供“签收确认”服务,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9月23日,顺丰在其官网发表声明,表示会在9月29日下架“签收确认”增值服务产品。


按照顺丰之前的说法,这本是寄送较贵重快递物品时,行业的通行做法。然而,当顺丰把这种“通行做法”用“抖机灵”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就总会留下些“吃相难看”的话柄。


顺丰官网公布的整改公告



签收确认

从你情我愿到“抖机灵”


事件的根源是9月11日,中国市场监管报援引浙江省消保委的一则投诉显示,有消费者反映其在使用“顺丰速运+”微信公众号寄快递过程中,发现一项名为“签收确认”的收费增值服务,收费金额为1元。购买该项增值服务后,收件人需凭顺丰发送的签收码或本人身份证后6位签收快递。


面对质疑,顺丰速运给出的回应是,这种增值服务最先源于珠宝首饰、3C电子以及奢侈品类客户的特殊需求,在常规交付签收之外,此类客户还希望在快件投递时,顺丰能够提供验证6位口令信息或收方身份证号码后6位的增值服务,以确保快件由寄方客户指定的收方签收,避免快件错投或妥投后的交易纠纷。


简单来说,这项增值服务可以被称为指定签收或加密签收,避免快递在收货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别人代收。


事实上,这种服务的确有其应用场景。物流行业也存在类似的为避免扯皮的服务,被称作“回单服务”,即根据客户需求,在派送货物同时,将寄、收客户双方之间的货物清单由收方签字或盖章后返回寄方客户的服务。大部分物流公司都将回单服务列为了增值服务,价格在0-2元不等。


顺丰还称,这一增值服务是目前快递行业中的通用做法。的确,《凤凰WEEKLY财经》记者查阅发现,圆通速递、中通快递、韵达速递等快递巨头都存在此类签单返还业务。


但是,“签单返还”和“签收确认”本质还是不一样的。


国务院颁布并于2018年5月1日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收件人或者代收人有权当面验收。”


快递员在投递快递的过程中,本就应当核实收货人身份的真实性,以防止被冒领的现象出现。“确认签收”看似是对“签单返还”这一增值服务的简化,但简化后的服务内容增值能力不足,反而更贴近于快递公司应尽的法定义务,涉嫌巧立名目收费。


增值服务就像周瑜打黄盖,你情我愿的情况下也无可厚非。可一旦把它放在与签收确认同等的位置上,就令消费者感到,如果不掏钱,顺丰可能就会“降值服务”。


顺丰快递手机页面上,“签收确认”的字样赫然在列


这也不是顺丰第一次因涉嫌误导消费者而遭受质疑了。


2019年10月,顺丰智能快递柜业务丰巢就曾因“诱导收费”而备受质疑。消费者在取快递时发现,丰巢快递柜屏幕上显示该件已保管7小时,需要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取货。


实际上,打赏并不是强制收费,但如此设计却容易让用户误以为只有“打赏”才能取出快递。


问题是,顺丰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潜规则的背后

价格战与生存压力


近年来,快递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随着越来越多的快递企业进入市场,市场占有率被迅速分散,重压之下,快递公司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抢占市场。然而,价格降低的同时,快递公司的盈利空间也在不断被挤压。


以顺丰为例,8月22日,顺丰控股发布了2021年上半年度报告。财务指标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883.43亿元,同比增长24.20%;实现净利润为7.6亿元,同比减少7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亏损4.77亿元,同比下滑113.8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3.32亿元,同比减少37.51%。


顺丰控股2021年上半年财务数据


关于盈利下滑,顺丰解释,一方面因整体网络资源集中于今年加大投入导致成本增长过快,另一方面因定价相对偏低的经济快递产品业务占比提升过快导致毛利承压。


财报显示,具体业务上,顺丰上半年快运分部亏损总额为5.08亿元。顺丰称,中国快递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快递平均单价从2010年的24.60元/件快速下滑至2020年的10.55元/件。


不只是顺丰,大打价格战的快递公司今年都没有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业绩。2021年上半年,“三通一达”营业收入共计625.20亿元。其中圆通营收最高,为194.95亿元,但是“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仍然难破。


在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上,中通实现了唯一的正增长,为18.26亿元,但同比仅增长0.15%。而申通则由盈转亏,从去年同期的0.71亿元降至今年-1.46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06.99%。百世汇通上半年更是巨亏10.84亿元。


这种“以量换价”的商业模式伤的不只是快递公司,还有快递员和消费者。


末端派件量飞速增长的同时,派件费却不断被下降,压缩着快递员的生存空间。据中国邮政快递报发布的《2020年全国快递员基层从业现状及从业满意度调查报告》统计,超五成快递员月收入不超过5000元,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仅占1.3%。


生存的重压之下,快递企业难免在“潜规则”上打主意。


例如保价。


保价服务是指客户在寄递快件时,向快递公司声明其价值并支付相应的费用,单件货物声明价值最高不超过3万元人民币的货物,当快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丢损时,按照核定的损失进行赔付的一种增值服务。按照快递公司的规则,如果不保价,物品丢失只按运费的3倍进行赔偿。


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消费者在寄送价值较高的物品时,不得不额外消费,购买保价服务以防万一。


但实际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无论快递品保不保价,发生了丢失和损毁都应该依法赔偿。《快递暂行条例》中也已经明确规定,快件延误、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对保价的快件,应当按照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与寄件人约定的保价规则确定赔偿责任;对未保价的快件,依照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确定赔偿责任。


这与这一次引发热议的1元增值服务一样,都是原本小众的特色服务,被做成了貌似面向所有消费者的“强买强卖”。


应该明白,市场上并不缺快递,缺的是有品质的服务。高品质的服务本就是顺丰区别于“三通一达”的核心竞争力,而一旦将特色服务简单粗暴地向公众“有偿化”,结果显然是用一时之利,丢掉了公众心中的信任。


本文由凤凰WEEKLY财经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浏览 1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