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Pods 都不支持的「无损音乐」,苹果为什么还要强推

Cocoa开发者社区

共 5700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1-06-06 19:23


苹果产品强调轻薄、舒适、无负担,这与音乐发烧友「为追求音质可以放弃一切」的做法完全相悖。

Apple Music 重拳出击。

不久前,苹果宣布,将为整个 Apple Music 曲库提供「无损」音质选项,并推出基于杜比全景声标准的「空间音频」功能。而且所有无损、空间音频内容都将直接包括在 Apple Music 订阅里,不额外收费。

这对整个流媒体音乐行业来说,无异于降维打击。另一家主打 Hi-Fi,也提供「高解析无损」的音乐服务 Tidal,针对「无损音质」要收取两倍的订阅费,每月 20 美元。全球用户量最大的音乐服务 Spotify 则没有无损选项。

Apple Music 支持无损消息引发了舆论的热烈讨论。大家很快发现,苹果自家的耳机、音箱产品都并不支持「无损」回放,包括去年刚推出的,主打「高保真音质」的 AirPods Max。讨论逐渐发酵成争议,24 日,苹果火速上线了一个 Q&A 页面,详细回答了与「无损音质」有关的问题。解释了为什么蓝牙耳机不能支持无损,并承诺在后续的软件更新里为 HomePod 音箱支持无损。

从 iPod 时代起,苹果对「无损」一直不感冒。苹果的产品哲学强调轻薄、舒适、无负担,这与音乐发烧友「为追求音质可以放弃一切」的做法完全相悖。近几年,苹果更是大力推广无线产品,卖出了超 2 亿部 AirPods。它们的设计初衷,显然不是用来「听无损」。

此时推出「无损」音质,对苹果来说是「自相矛盾」吗?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反无损」的苹果

苹果是一家靠音乐生意发家的公司,但它从未做过 Hi-Fi 的生意。

20 年前,乔布斯发布 iPod 的时候,他的核心关注点是「效率」。他对比了 CD、闪存 MP3 等播放器,强调 iPod 的核心优势在于内置了一块 5G 容量的硬盘,能够储存 1000 首歌。这 1000 首歌,肯定不能是 CD 质量的无损音乐。

乔布斯给 iPod 定下的目标很简单:让用户随身携带自己的整个音乐库。围绕这一宗旨,iPod 变得越来越轻薄,容量变得越来越大。之后几年,苹果推出过最轻仅 11g 的 iPod shuffle,也推出过容量 160G,能装 40000 首歌的 iPod classic。

从这个角度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苹果一直不做无损 Hi-Fi 的生意。苹果产品要轻薄便携、高效易用,而大部分 Hi-Fi 设备,为实现尽可能保真的还原,需要大体积的音频文件,复杂的解码、放大电路、高阻抗耳机,还需要高功率的电源去驱动,最后落在产品上,必然笨重。

早期音乐发烧友会在 iPod 上外接一个音频放大器,驱动那些高阻抗的 Hi-Fi 耳机。|Unsplash

苹果注重效率和便携性,不代表它就不在乎「音质」。2003 年,苹果推出 iTunes 音乐商店时,放弃了 mp3 这一业内最主流的数字声音格式,而是选择了更先进、压缩效率更高,但还比较小众的 AAC 编码。硬件、软件、服务,整个链条都掌握在自己手上,让苹果可以拥抱更先进的技术。

最早苹果采用了 128kbps 的码率标准,一首 4 分钟的歌曲体积只有约 4M 大。后来,随着产品储存容量的增加,苹果将歌曲封装的码率标准逐步升级到 192、256kbps。

256kbps 码率,AAC 编码的音乐,得到了用户和行业的一致认可。参数上,256k AAC 的理论音质甚至可以优于 320k 的 mp3。而人耳基本很难分辨出 320k mp3 和无损 CD 的音质差距,至少在消费级音频设备上是这样。只有少数发烧友,通过优秀的回放设备,经过反复 AB 对比,才能听出两者的细微差别。

自 2007 年敲定至今,256k AAC 成了苹果音乐生态的黄金标准。从 iTunes 到 Apple Music,一用就是 14 年。

2017 年,苹果在 iPhone 7 上取消耳机孔的同时发布了无线耳机 AirPods,至今已卖出超 2 亿部耳机。|Apple

2017 年,苹果在 iPhone 7 上取消耳机孔,推出 AirPods 蓝牙耳机。Phil Schiller 在发布会上将这一做法称为「充满勇气的决定」,因为苹果认为无线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初代产品宣传视频里,Jony Ive 说,「我们相信,未来是无线的。」(We believe in a wireless future.)

蓝牙无线耳机更难支持回放无损音乐。目前主流蓝牙协议支持的最高码率大多在 328kbps 到 576 kbps,即便是索尼推出的高码率协议 LDAC,最高也只支持 990kbps,相比 CD 无损所需的 1411kbps 还差一大截。而且,蓝牙协议的码率越大,稳定性和传输距离就会相应降低,延迟变高,这都会导致体验上的妥协。

AAC 音频编码是苹果音乐生态的核心,所以苹果在 AirPods、Beats 等自家蓝牙耳机上也采用了 AAC 的编码传输方式。这种方式相比大部分安卓手机连接蓝牙耳机,能省去一次解、编码的过程,提升信号传输、转换的效率,尽可能提供高质量、低延迟的音频体验。

无论是 iPod 时代为了把产品做得尽可能便携,还是 iPhone 时代拥抱无线技术,苹果是一家强调「音乐体验」,而不是「Hi-Fi 参数」的公司。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说它是「反对无损」的先锋。


「支持无损」的苹果

做音乐生意 20 年,苹果也有过一两次关于 Hi-Fi 的尝试。

2004 年,针对当时 CD 听众的需求,苹果推出了 Apple Lossless 无损编码格式。用户可以将数字 CD 文件无损地转制成 iPod 支持的格式,放到 iPod 上听。而且 iPod 和早期 iPhone 使用的 30 针接口支持模拟信号输出,用户还可以将 iPod 外接在音频放大器上,无损输出到音箱。

2006 年,苹果还推出过一台名为 iPod Hi-Fi 的音箱,售价 350 美元。但 Hi-Fi 毕竟是小众需求,这款音箱的定位有点「不上不下」,和苹果的产品气质也不太相符。最终,销售成绩并不理想。一年多后,iPod Hi-Fi 默默停产。这也是苹果最后一次尝试入局 Hi-Fi。

2006 年苹果推出的 iPod Hi-Fi 音箱,后来苹果推出的另一款主打音质的音箱产品 HomePod 也失败了|Apple

虽然早就推出了 ALAC 无损编码格式,苹果却从未在 iTunes 商店里销售过「无损音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唱片公司不愿意。2010 年以前,实体 CD 销售还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如果 iTunes 商店里销售的音乐能达到 CD 音质,可能会伤害实体 CD 的销售。

但随着实体唱片的销量逐年缩水,流媒体早已成为唱片工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对唱片公司来说,将更高音质的音乐授权给苹果,不再是一个难做的决定。而且 iPhone 的容量越来越大,5G 带来了更快的传输速度,无损音乐巨大的文件体积,不再会给用户带来太多额外负担。

此次苹果在 Apple Music 上即将提供的无损音乐,就是基于 ALAC 编码格式。除 CD 级别的无损音质外,苹果还会提供 192kHz / 24bit 的「高解析无损」。这种规格的音频文件能容纳的「信息量」,理论上相当于 CD 的 5 倍,苹果设备本身甚至不支持解码,用户需要接一个外置解码器才能收听。

对苹果来说,只要有唱片公司的允许,向用户提供无损内容也就是「举手之劳」。因为苹果早就要求唱片公司向他们提交高规格的「数字母带音频源」,其中要求录音的规格至少要达到 44.1kHz、原生 24bit 的水准。这些母带都保存在 Apple Music 的数据库里,苹果只需按无损标准封装一下,就可以提供给用户。

在一份很早的技术文档里,苹果解释了为什么要向唱片公司索要高质量的母带:「随着技术进步,带宽、储存容量、电池寿命和处理器性能都会提升,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母带的品质优势,提升音乐体验。」很明显,苹果早已有提供更高品质音乐的计划。

Apple Music 整个曲库都将支持「无损」音质,苹果会在专辑页面里打上一个「支持无损」的标志。|Apple

对苹果来说,「提供无损内容」很简单,但要让无损内容与自己的软硬件产品结合,就不一定了。过去十几年,苹果对音乐做了各种软硬件层面的优化,它们都是基于有损的 AAC 编码标准实现的。

比如苹果大力推广 24-bit 位深的录音规格。技术上,更大的位深意味着声音可以有更大的总动态范围。不同大小的声音,会被更精准地记录下来。

之所以要求声音有更大的动态范围,一方面是苹果在 AAC 编码压制的时候,能有更大的处理空间。另一方面,这也便于苹果针对不同的产品特性,在硬件层面对声音进行优化。苹果在 AirPods、Beats 耳机和 HomePod 音箱上,都会对音频信号进行不同的「适应性处理」,优化频响,提供适配不同场景的声音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几乎所有的苹果自家耳机、音箱都不支持无损。因为苹果的整个音频体验都是基于 AAC 打造的,从母带标准、编码封装,到蓝牙传输、为不同设备适配优化……计算音频的思路已经刻进了产品的 DNA 里,像 AirPods Max,即便是连上有线,直接输入无损的音频信号,耳机也会先将它转换成数字信号,经过一遍运算、优化,再转成声音,整个过程无法做到无损。

想要提供更好的音乐体验,绝不只是「把母带封装成无损格式发给用户」就够了。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基于更高的录音、制作、回放标准,升级声音体验。

此次与无损一同推出的「空间音频」功能就指明了一个方向:苹果正在尝试和杜比一起,将传统的双声道立体声歌曲,升级到 5.1 声道。


 长大成人的 Apple Music

像「Apple Music 支持无损」这样的事,以前的苹果可能不会做。

苹果是全世界最强调「软硬件服务一体」的公司,为解决一个需求,苹果一般会从头到尾自己造一套解决方案。苹果造了 iPod,就要用自己的 AAC 编码标准,做 iTunes Store 卖音乐。Apple Music 虽然从发布之初就支持 Android 和 Windows,但大家都知道,它在 Mac、iPhone 上,配合 AirPods、HomePod,能获得最佳体验。

现在,苹果的策略似乎正在转变。Apple Music 的「无损音质」需要配合有线耳机、有源音箱才能获得理想效果,最高标准的 192KHz 甚至需要外置的解码器,这是大部分普通用户不会接触的发烧设备,苹果也不做这种设备。

2018 年,Tim Cook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音乐关乎的不是「冰冷的比特」(bits and bytes),而是人性闪光和艺术之美。当时他强调 Apple Music 的歌单都由编辑「人工挑选」,似乎也在暗示,苹果无意于投身音质的军备竞赛。

3 年后,市场的增量效应正在衰减。苹果、亚马逊、谷歌、Spotify,各家音乐服务的用户增长速度都在放缓,圈地时代濒临尾声,苹果并没有圈到最大的一块。截止 2020 年 6 月,Apple Music 在全球范围内有 7200 万付费订阅用户,相比之下,Spotify 有 3.45 亿用户,1.55 亿付费订阅用户。Apple Music 在 iPhone 普及程度高的市场,比如美国、日本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在欧洲,它的用户增长速度远不及 Spotify。

Spotify 也在尝试进攻苹果帝国的薄弱防线。去年它斥资数亿美元,全力布局播客内容,与主播签订独家分发协议,尝试提供「声音内容一站式体验」。与此同时,苹果播客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自 2018 年以来从 34% 降至了 23.8%。上个月刚刚结束的春季发布会上,苹果公布了一个播客付费订阅功能,算是对市场变化做出了回应。

针对 Spotify 在播客领域的「进攻」,苹果 4 月宣布将推出付费订阅播客的新功能。|Apple

Apple Music 正以更积极的姿态,与对手正面竞争。支持无损、且不额外收费的它,面对 Spotify、Tidal 等竞争对手时会有更多底气:Apple Music 不只能满足好苹果生态圈里的用户,也要尽可能满足那些相对小众、复杂的发烧友需求。

除了拓宽用户群体,苹果也在尝试跟上游搞好关系。今年 4 月,Apple Music 向唱片公司、厂牌发了一封信。信中苹果阐释了 Apple Music 与艺术家的分账方式,表示用户每次播放一首歌,苹果就会支付艺术家约一美分版权费,这一费率相当于 Spotify 的两到三倍。Spotify 因为用户量、播放量更大,为音乐行业带来了更多收入,但苹果仍在尽力与唱片公司保持良好关系,至少不能落后于竞争对手。信中苹果还承诺,不会做唱片公司的流量生意,不会将 Apple Music App 内的展示资源拿来卖。

从服务的战略层上看,苹果正变得越来越更开放,也越来越「务实」。除了 Apple Music 开放无损音质,Apple TV 也支持了亚马逊、谷歌的电视盒子、三星、LG、索尼的电视、以及 PS5 和 Xbox。它们都变得更独立了,不再只是苹果生态里的一块拼图。

这一转变并非产品上自相矛盾。Apple Music 仍与苹果自家软硬件紧密结合,甚至比以往结合得更紧密了。马上要推出的「空间音频」功能,需要利用苹果自研的 H1、W1 芯片才能实现。苹果仍在定义需求,但它不再垄断需求的话语权。

就像 20 年前乔布斯解释为什么要做 iPod 时说,「我们热爱音乐」(Well, we love music.)。但热爱音乐的不只有苹果用户,还有更多的人。现在,苹果也要跟他们交朋友了。

浏览 2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