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要知道的数据公式
Kevin改变世界的点滴
共 4491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1-12-30 18:40
不管是哪个行业,当前处于哪个阶段的产品经理,躲不开的一个词便是:数据分析。提到数据分析,它一般会出现在以下的场景中:
做版本规划时,需要设立数据指标来进行功能验证 功能上线后,需要数据复盘来指引迭代的方向 结果异常时,通过数据来快速定位问题 周报日报,需要在众多的数据中识别需要呈现的重要数据 通过数据洞察,找到产品的各种增长场景
像大多人一样,几年前我也是试图寻求各种数据分析的书籍来找答案,在翻看了十几本数据分析的书后,结论如下:没想到这个行业发展之快,书籍的出版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行业需要了!就像是你手里拿着一个iPad在看windows 95视窗操作系统的使用手册一样难过。
图1.1 市面上热门的数据分析书籍
但是,经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我的产品从0用户做到2300w+后,我结合了数据分析的各种场景以及产品的不同特性,提出来一套简单又具备实操性的数据分析五步法。
我的团队掌握了这套数据分析方法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于之前的“听天命,撞运气”时代提升了300%不止。
不得不说,这是一套非常具有实操性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果你是小团队,创业公司,或者野生产品经理,那么请一定要好好理解它,它是你产品经理精进路上的催化剂。
数据分析思维
数据分析五步法
2.1 第一步:感知问题
黏着式增长引擎
工具、内容、资源类的产品都属于黏着式增长引擎(例如:百度、小猿搜题、知乎等);这类产品的本质是解决了用户的某一部分需求,用户今天用了明天、后天还会回来用,从而带来了新的增长。
根据海盗模型AARRR,用户从获取,注册,活跃,留存,再到最终的转化。判断这类产品是否健康,北极星指标就是留存率。只有留存率提升了,才能带来真实的用户增长。
一般情况,建议观察次留、三留和七留。拿工具型产品为例,40%的次留,20%的七留算是比较优秀的了。当然数值并不绝对,最好和行业同类产品对比,和自己的前一版本对比,这样才有更客观的判断。
付费式增长引擎
课程类、绝大多数B端产品、会员类产品等都属于付费式增长引擎(例如:VIPKID、saas系统服务、爱奇艺等);这类产品的本质是提供某一类服务供用户消费,当企业有了利润才能投入再生产,从而开拓新的市场或新的服务。
此类产品的业务逻辑是从获客,到销售转化,需要产生利润才可能驱动业务增长。判断这类业务是否健康,就是看客户终生价值是否大于获取成本。所以北极星指标是:CAC<CLV
在线教育行业,经过这一两年的投资机构疯狂催熟,获客成本进一步水涨船高,猿辅导的一个正价课获客成本甚至高达3000元,这样算下来,除非有非常高的正价课转化率与续费率,否则很难获得盈利。
爆发式增长引擎
裂变运营活动,话题性事件等都属于爆发式增长引擎。例如砍价、拼团、瓜分红包、双11电商促销活动、美国大选等等。这类产品的业务逻辑就是短时间内是否能迅速传播,因为时效性强,一般过了48~72小时活动就不再有效了。
此类产品的北极星指标是病毒系数K( K=I * Conv=分布密度×感染强度)只有当K>1时,裂变才能进行下去。
这些年最成功的几个裂变运营活动当属花小猪和微粒贷。从获知的数据推算,K值应该在3.6以上,也就是说平均一个用户带来了3~4个新用户。这就是病毒传播的魔力。
其他业务形态
业务不属于以上的任何一种,这种情况下一些简单指标,例如:页面PV\UV、登录用户量、页面停留时长、活跃用户数等,能帮助你快速的了解产品状态。
如果我们把这些简单指标做一个除法,就会得到一些有魔法的复合指标,例如:
2.2 第二步:提出假说
2.3 第三步:选择表征
选择的数据表征能够充分代表提出的假说的内涵; 选择的数据尽量是用户客观行为数据而非主观态度数据; 选择的数据是有被记录或比较容易获取。
2.4 第四步:收集数据
一切能获取到数据的前提是做了相关的数据埋点 当数据出来后,不要着急分析,先看看是否合理,要去掉明显不合理的数据。记住,对开发小哥的数据上报要永远抱有怀疑态度(哪怕他把胸脯拍到烂)。
2.5 第五步:分析验证
只有一个变量,且相加为100%的情况下,用饼图来展示,例如:用户来源渠道 当有两个变量存在,用折线图与柱状图,例如:不同时间段内用户的留存情况 用演绎法推导用户行为,用漏斗模型,例如:运营活动最终的转化率 不要沉迷在图形绘制上,其他看起来很叼的数据可视化都是纸老虎,除了浪费时间外并不能帮你发现问题,还不如直接展示excel表格(严肃脸)
3、写在最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