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天天谈估值了,赶紧好好干活吧!

ToBeSaaS

共 165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6-14 23:37

一位投资人给我发了一篇文章,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
“全球知名平台型SaaS企业Salesforce半年市值已缩水40%。距离202111月股价历史最高点310美元,市值3088亿美元。至69日收盘价187美元,市值仅为1862亿美元”。结论是Salesforce半年内市值缩水40%,它是不是要跌下神坛?
然后作者话锋一转,从海外拉回到国内:
“在国内,Salesforce也是XXXXXXXXXXXXX等软件厂商的老师。Salesforce构建的平台SaaS/PaaS生态也是后者试图学习复制的。Salesforce的成功路径、市场竞争、内部挑战是上述国内企业正在遭遇或未来将遇到的问题。了解Salesforce,对国内软件厂商探索自己的路径有参考意义”。
要我看,前半段话纯属乱操心。SaaS这么高的估值,回归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后半段话,应该是想多了。因为Salesforce国内的大多数学生,目前并不是估值高和低问题,而是估不估得出来的问题。其实很多SaaS公司的估值属于自娱自乐,资本市场可能不认。
为什么呢?这两件事还要从头说起。
话说海外SaaS已经从一种数字化服务属性,变得越来越带有明显的金融属性SaaS专有的估值体系,已经把SaaS企业的估值抬得过高了,或者说产生泡沫了。
所以,回归SaaS业务的企服本质,考虑到随市场饱和度增加而增长放缓,SaaS企业的估值回落也是正常的。
但这并不说明SaaS不应该有高估值。
SaaS之所以有高估值,主要得益于它的订阅收入模式和经常性收入的可预测性,这是SaaS商业模式自带的优越性。
为了支持和衡量这一商业模式,资本市场还给SaaS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作为参照系。比如下面这些:
  • 毛利率

  • 运营利润率

  • 平均净保留率

  • CAC投资回收期

  • S&M收入百分比

  • R&D收入百分比

  • G&A收入百分比

单从这一系列指标看,财务上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之处。
实际上,这套指标不但很科学,还很艺术。
说它科学,是说很难通过数据拼凑出来一个好看的指标,也就是说,指标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强逻辑
我经常奉劝一些“SaaS概念”公司,最好不要去海外SaaS市场IPO
很多人认为自己的数据也能达到指标要求,但随后他们自己也发现:即使首年的指标可以做得接近完美,但接下来几年的数据,就可能是面目全非了。
所以我们得尊重科学。
SaaS指标的艺术性,是说其中关键指标受角色行为、业务流程和本国环境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干法,就有什么样的指标结果。
所以现在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海外SaaS公司配置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岗位角色,设计了不同于传统B2B和互联网的业务流程。
其实,指标数据不重要,重要的是指标的背后
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系统思考模型:
角色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一些变量,业务流程可以当作一个函数,国内企服市场作为环境,输出就是不同指标结果。
再回到国内SaaS的估值问题。如果经营行为产生的指标数据,落点在指标体系之外,此时谈估值就毫无意义。
这种情况说得再严重一点,是SaaS商业模式都不成立,还谈什么估值呢?
几年前,是个创业公司都声称自己是中国的XXX。其实,除了XXX的赛道和估值外,对“环境”、“变量”和“函数”这三个关键要素,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现在这个情况并没有好多少,所以国内外SaaS企业的估值,仍然没有可比性。
对于国内大部分SaaS公司来说,现在谈估值太早了。海外SaaS公司的估值涨跌,更是跟咱没啥关系。
回归SaaS业务的经营本质,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发挥好艺术的创新性,把活干好才是正道。
最后说具体的干法,如果按照通行的指标体系,一堆指标数据统计分析起来也确实挺麻烦。我把自己常用几个关键指标,做了一个评价工具表,就是下面这个。
其中的阶段我是按照融资轮划分的,当然也可以定义自己的阶段。无论怎么划分,阶段目标还是必需的,最好不要一条道跑到底。

通过指标这一指示器,发现干法的不足,从而进入一个改进的闭环。

扫码加入知识星球,与我一对一交流

浏览 2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