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set底层数据结构-redis

Java技术精选

共 4092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1-09-22 02:28

点击“蓝字”,关注,置顶公众号

每日技术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zsetRedis提供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数据结构,常用作排行榜等功能,以用户idvalue,关注时间或者分数作为score进行排序。与其他数据结构相似,zset也有两种不同的实现,分别是zipListskipListzipList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介绍了。具体使用哪种结构进行存储,规则如下:

  • zipList: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 [score,value]键值对数量少于128个;

    • 每个元素的长度小于64字节;

  • skipList:不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使用跳表、组合了hashskipList

    • hash用来存储valuescore的映射,这样就可以在O(1)时间内找到value对应的分数;

    • skipList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存储分数

    • skipList每个元素的值都是[socre,value]

使用zipList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使用跳表时的示意图:

1、跳表 skipList


跳表skipListRedis中的运用场景只有一个,那就是作为有序列表zset的底层实现。跳表可以保证增、删、查等操作时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N),这个性能可以与平衡树相媲美,但实现方式上却更加简单,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跳表占用的空间比较大,其实就是一种空间换时间的思想。跳表的结构如下所示:

Redis中跳表一个节点最高可以达到64层,一个跳表中最多可以存储2^64个元素。跳表中,每个节点都是一个skiplistNode

每个跳表的节点也都会维护着一个score值,这个值在跳表中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的。

跳表的结构定义如下所示:

typedf struct zskiplist{    
    //头节点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尾节点    
    struct zskiplistNode *tail;    
    // 跳表中元素个数    
    unsigned long length;    
    //目前表内节点的最大层数    
    int level;
}zskiplist;


header:指向跳表的头节点,通过这个指针可以直接找到表头,时间复杂度为O(1)

tail:指向跳表的尾节点,通过这个指针可以直接找到表尾,时间复杂度为o(1)

length:记录跳表的长度,即不包括头节点,整个跳表中有多少个元素;

level:记录当前跳表内,所有节点中层数最大的level

zskiplist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zskiplistNode的结构定义如下:

typedf struct zskiplistNode{    
    sds ele;// 具体的数据    
    double score;// 分数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后退指针    
    struct zskiplistLevel{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前进指针forward       
     unsigned int span;//跨度span    
     }level[];//层级数组 最大32
 }zskiplistNode;


ele:真正的数据,每个节点的数据都是唯一的,但节点的分数score可以是一样的。两个相同分数score的节点是按照元素的字典序进行排列的;

score:各个节点中的数字是节点所保存的分数score,在跳表中,节点按照各自所保存的分数从小到大排列;

backward:用于从表尾向表头遍历,每个节点只有一个后退指针,即每次只能后退一步;

层级数组:这个数组中的每个节点都有两个属性,forward指向下一个节点,span跨度用来计算当前节点在跳表中的一个排名,这就为zset提供了一个查看排名的方法。数组中的每个节点中用1、2、3等字样标记节点的各个层,L1代表第一层,L2代表第二层,L3代表第三层;,以此类推;

skiplistNode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2、增删改查


以下图为例,讲解一下skiplist的增删改查过程。


2.1 

假设现在要查找7这个节点,步骤如下:

  • head开始遍历,指针指向4这个节点,由于4<7,且同层的下一个指针指向NULL,所以下级一层;

  • 跳到6节点所在的层,同理,6<7,且同层的下一个指针指向NULL,再下降一层;

  • 此时到了第一层,第一层是一个双向链表,由于6<7,所以开始向后遍历,查找到7就返回,不然就返回NULL

2.2 删

删除的过程前期与查找相似,先定位到元素所在的位置,再进行删除,最后更新一下指针、更新一下最高的层数。


2.3 


先是判断这个 value 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是更新的过程,如果不存在就是插入过程。在更新的过程是,如果找到了Value,先删除掉,再新增,这样的弊端是会做两次的搜索,在性能上来讲就比较慢了,在 Redis 5.0 版本中,Redis 的作者 Antirez 优化了这个更新的过程,目前的更新过程是如果判断这个 value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就直接更新,然后再调整整个跳跃表的 score 排序,这样就不需要两次的搜索过程。


2.4 增


比如要插入的值为 6

  • 从 head 节点开始,先是在 head 开始降层来查找到最后一个比 6 小的节点;

  • 等到查到最后一个比 6 小的节点的时候(假设为 5 );

  • 然后需要引入一个随机层数算法来为这个节点随机地建立层数;

  • 把这个节点插入进去以后,同时更新一遍最高的层数即可;


2.5 随机层数算法


int zslRandomLevel(void) {    
    int level = 1;    
    while ((random()&0xFFFF) < (ZSKIPLIST_P * 0xFFFF)) 
         level += 1;    
          return (level<ZSKIPLIST_MAXLEVEL) 
    		? level : ZSKIPLIST_MAXLEVEL;
}
#define ZSKIPLIST_MAXLEVEL 32
#define ZSKIPLIST_P 0.25


3、总结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reecelin/p/13368374.html


往期推荐




你知道事务注解@Transactional的实现原理吗?

Java 程序员必须掌握的 10 款开源工具!

程序员必备排查日志 9 大类命令详解

这几种全局ID生成方式,你知道哪几种?

高效率编码小技巧,带你飞!

IDEA这么优化后,代码跑得嗖嗖快

浏览 11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