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很容易,但理解很难

共 3379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7-07 03:52

不得不承认,遇到事情时,我们都习惯先评价,而很少先去理解。这件事,好还是不好,对还是错,聪明还是愚蠢。就好像下了结论,就能证明评价者存在的价值。


周五晚上,我跟公司的一个同事吃饭,因为快到周末了,所以大家也都闲聊起来自己过往的工作经历。逐渐地,我们聊天的内容从每一段工作经历中,所发生的那些有趣的事情,变成了,他曾经所错过的财富自由的机会。

这是一个很吸引我的话题,所以我全程没有打扰他。虽然聊天的主题很尴尬,但我们都还是为他曾经错过的那些机会感到惋惜,用一句开玩笑的话说,他完美错过了每一个风口。

在他整个的叙述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现在看来,我在当时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最愚蠢的决定,但在那个时候,那是我觉得最合理的决定。

让我先说说他的故事吧。

2008年,他开始创业,做PC端的美妆电商,后来2011年,这家公司倒闭了。公司消失的时候,是一家A轮公司,因为资金链的问题而倒闭。他说,现在看来,是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人擅长做供应链,所以资金链压力太大,没有撑住。其实在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在扶持另一个创新项目了,在移动端做美妆电商,后来他们倒闭了,而这家公司一直活到了现在。

这个活下来的项目,是蘑菇街。

创业结束后,他去了腾讯,做的最重要的项目,就是帮微信做公众号的开放平台。现在看来,微信公众号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产品,而微信公众号的开放平台,则是公众号开放能力的基石。后来腾讯组织架构调整,他所在的组要并入微信,他面临着搬去深圳,或者跳槽的选择。他选择了后者。

听到这里时,我问他,那年你多大,他想了想,那年我26岁。

我很激动,你太傻了吧,26岁,那么年轻,为什么不去深圳闯一闯。他只是笑了笑,现在来看自己是错过了一个好的机会,回到2013年,他预料到公众号会是一个很牛逼的产品,却无法预见会是一个现象级的产品。

2015年,他在工作的时候加了一个合作伙伴的微信。当时,他看到那个合作伙伴在朋友圈不怎么发工作的内容,却一直在号召大家去购买比特币。当时他觉得不能理解,虽然他知道比特币是一个什么东西,但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人会如此狂热。

果然,后来这个合作伙伴离职了,自己去创业,专门做比特币相关的创业,自己也一直在投资比特币。他跟那个人聊,才知道2012年的时候,那个家伙就已经在投资这块了,到2015年,索性就自己出来单干了。聊完之后,他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去投资,因为他不理解。用他的话说,虽然在当时投资比特币也花不了我多少钱,但我就是看不透,就好像前面有个坑,我硬要去踩一样。我感觉自己真的去投的话,就像智商被侮辱了。

现在跟2015年相比,比特币可能涨了有好几十倍吧,而那个合作伙伴,后来创建了一家公司,叫火币网,而我的同事,在吃饭的时候把这一切当作谈资,苦笑了笑,他说,比特币,应该是我工作以来错过的最大的机会吧。

渐渐地我发现,在整个聊天过程中,我和他都会不由自主地站在现在的角度,去对他当时的选择做一些评价。我们甚至都没有发现,站在几年后,去对当年的行为做一次评价,简直太容易了。

我们都知道了后来移动互联网的到来,知道微信公众号的兴起,知道了比特币的火爆,就好像带着剧透看电影一样,看的不再是演员在情境中的表现,而只关注,为什么演员没有作出最正确的选择。

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惊呼自己的不客观,也跟同事不约而同的感叹,也许再回到那个时候,我和他都会做出一样的选择,接受一样的命运。



评价很容易,可理解太难了。

我觉得评价的容易在于,我们很容易确立什么是正确的标准。

也许这个标准来自于,我们用现在的信息量,去看以前发生的时候,我们自然知道历史后来是如何演变的,于是也就知道参考答案如何,那评价就是对行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做一个很简单的结论。

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不是说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例如把一切怪罪于自己的无知、信息的浅薄,抑或是运气的不好,而是真正回到那个时候,去想明白,当时究竟经历了一些什么,行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种想,是需要往本质上靠一靠的,为什么当年那家公司没有等到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为什么那时候我没有看到微信公众号后来那么大的发展潜力,为什么那个时候,我对比特币会如此抗拒。

另一方面,生活中更可怕的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少的可怜的信息量,去武断评价其他人的经历,希望当事人接受这种评价。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说的就是这个。

所以,无论是面对自己,还是面对他人,当我们面对这些经历时,我们需要去理解,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评价自己的过去,并不能去改变过去,也不能改变未来,但一个人试着去理解过去,就是去试着理解了自己。

所以,关键的问题来了,如何试着去理解一段经历。我的答案是,一个好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提问。



关于启发式提问,再说个例子吧。

上上周六,我的反馈训练营结营了,在结营的沟通会上,训练营中的每个朋友都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而我也针对每个人的经历,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后来大家反馈,在这次训练营中,收获最大的就是那一次的结营沟通会。因为面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大家没有互相评价,而是通过提问,真正去理解了。

我还记得有一个裸辞待业的朋友,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我并没有去评价她的裸辞是对的,还是不对的,我只问了她一个问题:

待业状态中,最怕的是什么,是无选择还是错误选择。

而一个做BD的朋友,在讲完之后,我也问了他一个问题:

BD,跟人打交道,不确定性很强,焦虑是什么,竞争力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对经历本身的评价,而是让经历者本身对过去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思考,是形成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去回望过去时,所能带走的唯一东西。

评价很容易,理解很难,难的事情,往往更有价值。


启发式提问,就是通过问题,来把那些经历中暗含的,却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内容,给挖掘出来,最后形成对经历的理解。


正是因为看到了结营沟通会的成功,所以我一直在想,是否可以将这样的启发式提问,变成一个成熟的有魅力的产品,在这个产品中,大家互相分享自己的经历,通过启发式提问和互动,去实现更好的理解。理解的是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也好,选择也好,疑虑也好,都可以。

我一直相信,当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个人,一段经历,而不是着急去评价他们的时候,我们会收获到更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因为理解是拥抱的,是吸收的。但我们着急去评价时,却很容易因为偏差(无论是幸存者偏差,或者是信息偏差)而失去一些东西,因为好的评价需要建立在完整的信息上,而我们很难有耐心和渠道去获得这些信息。

说重点的吧,我想把结营沟通会这样的活动办下去,以线上沙龙+线下讨论的形式。每个参与者围绕特定的主题,分享自己的经历,我作为主持人,对每一段经历提一个启发问题,然后大家再根据分享以及对问题的回答去做讨论。

这个沙龙的宗旨,就是我们应该优先去理解,其次再评价。

而参与者能获得的,是表达能力,是二次思考,是从别人的分享和回答中,获得一些从未听过的新知识,也许会认识到一些有趣的人,还可能是潜在的合作机会。

无论如何,至少你会被灵魂拷问一次,也许这个问题,你从未认真想过。

所以我想建立一个“大力哥沙龙意向群”,我会在群里公布每一次活动的具体规则、收费标准、活动主题等等。

我希望将它变成一个长期存在的社群,因为我真的有很多想跟大家交流的主题。已经想好的就包括:
1、当你在选择转行时,最大的动力和担忧是什么?
2、为什么你做副业时,会比主业有更大的热情?
3、你想过成为自由职业者么,你觉得这个身份最大的自由,真的是时间自由么?
4、同样是5年的产品经理,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被拉开差距?
5、你对空降老板最大的期待和担忧,分别是什么?

也许这些问题本身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如果你恰好有相关的经历,关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也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如果你有兴趣,欢迎扫码入群,期待你的故事。

不得不承认,遇到事情时,我们都习惯先评价,而很少先去理解。这件事,好还是不好,对还是错,聪明还是愚蠢。就好像下了结论,就能证明评价者存在的价值。

但评价只会让我在过去彷徨,而理解,能让我面向未来。




浏览 4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