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写文档不只是创作一个作品,更多的是时候,是将我心里的想法,组织成文字,写下来,让我可以看得见,也让别人看得见。协作中,让对方看见文档,便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去讨论同一件事情。而这,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尤其有用。
这篇文章来自我在公司内部的一次分享,关于我自己是如何用「写文档」这个方法,去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们天生的嗅觉就是发现各种问题,并且解决它。你可能听说过产品经理要写各种需求文档,可以说需求文档本身就是用「写文档」提高效率的手段。但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往往从收集问题就开始了,我聚焦说明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最终落地解决方案的过程之间,我们还能做好哪些工作。而这些工作,我观察到,很多产品经理之前都是忽略的。文章聚焦于方法的共享,因此很多思路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写,其实更多地是关于如何用更加有效率的方法去做事情。在一个问题从诞生到解决的过程中,我们此刻已经在用一些方式去完成每一个环节了,但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有潜在的效率损失。
我相信这里有几个大家常见的痛点:
1、收集到的问题不一定是真问题。这里的「真」包括两个意思:要么,这不是提问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被曲解了;要么,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
2、想要找一个人明确问题,但他们可能总是不在位置上
3、开会、开会、开完会也没有解决问题,会议效率太低了。
4、跟老板做阶段性汇报,却发现效果并不好,每次都不如预期。
5、解决方案总是变,工期一拖再拖。
三
所以,怎么办。或者说,在每一个解决问题的要命的点,我们还能怎么提高效率呢。
来,我们看看那几个痛点。
问题不是真问题怎么办?
那就在收集的时候,回到本质去梳理这个问题。
找一个人,TA总是没有在?
那就用异步沟通,准备好一切,让TA在方便的时候处理。不要让等待成为影响你解决这件事的效率瓶颈。
会议效率太低了?
那就先做好会议准备工作。
我在飞书组织进化论的听友群,看到过一篇文章,关于如何组织一场高效的会议,我的理解是,你在会议前的准备工作越完善,会议效率就会越高。(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看到这篇文章)
解决方案总是一变再变?
首先把为什么要变,当作一个问题处理,走一遍这个流程,然后真的要变了,就做好记录和同步吧。
千万不要一部分人以为变了,另一部分人以为没有变,这种扯皮对于组织的效率是极大的内耗。
汇报质量不高?
那就更要往下看,如何做好一场工作的阶段性同步了。
总的来说,提高效率的方法如下:
| | | |
| | | 通过结构化的表格,在问题的整理阶段就完成部分理解工作 |
| | | |
| | | |
| | | |
而我呢,一般会用「写文档」的方式,去将每一步的提高方法落地。
| | |
| 通过结构化的表格,在问题的整理阶段就完成部分理解工作 | |
| | |
| | |
| | |
四
先讲讲,问题汇总文档怎么写。
我会总结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二,这个问题的最小结构是怎么样的。所谓最小结构,就是讲清楚了这几个点,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就基本能判断出来了。第三,将最小结构变成收集问题的表格。为什么一定要用表格,这是为了让提出问题的人,也能按照表格规定的结构去将问题描述清楚。如果不做任何限制,相信我,大家对于问题的描述要么很简短,要么废话一堆,总之,后续的理解成本非常高。
对于绝大多数问题来说,基本都是这三个要素:
最后你会发现,收集的每个问题,不一定都是有最小结构的,比如why和how,在收集的时候没有答案,那表格里空缺的,就是待讨论的问题。但价值在于,我们知道了对于这个问题来说,还需要讨论的地方是什么,很精准。
那问题汇总的文档该怎么写?我以自己的实践来做个说明。
但为了篇幅考虑,后续的其他文档我都只说方法,实操经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添加我的微信跟我交流。
1、说明
我强烈建议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文档最好有说明,让看这个文档的人,在最短时间内知道这个文档的作用是什么。
2、找谁收集
退款3.0版本的需求,一方面来自产研在2.0版本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尤其是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我们放在3.0版本解决。一方面来自客服在实践中提出的新需求。
3、已收集问题
注意,如果某个模块你需要用很大的一段篇幅去写,那我建议单独成一篇文档,再去引用就好。上图中,第一个问题其实我已经调研好了解决方案,所以我就用一篇文档单独描述并引用了。
4、不确定信息
第2个需求,是什么和为什么,目前产研侧不太理解,需要组会讨论,在需求消化阶段解决。
问题说明是认领这件事的负责人,对收集来的问题做的二次加工,目的是为下一步的开会讨论做准备。如果想要对已收集问题中信息缺失的部分做补充。有两种方式:2、专门开一次会做讨论,也可以跟之后的推动问题的会议一起讨论。问题说明文档的判定标准,是针对每个问题,最后都有一个完整的,且能够直接拿来讨论的结构,而不需要对问题本身再做重定义。
七
如何用「写文档」去准备一场会议?
不知道会议目标是什么,不知道我去了该干嘛,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些什么,不知道开完之后要做些什么。那如果你是会议的组织者,你该如何用「写文档」的方式,给会议提效呢?
目标是这个项目的大目标,期望输出是这次会议应该有的作用。比如我们的目标,可能是实现大促100万收入,但这次会议的期望输出,是整理出3个能落地的方案供下一次讨论。如果讨论的是新问题,那就要说明一些背景知识,确保大家都知道;如果要讨论的是老问题,最好写一下现阶段的情况,以及之前讨论的核心结论。什么是新问题,什么是老问题,是会议组织者要去评估的。怎么评估?看参加的人,你得去想对这些人来说,即将要讨论的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
所以,了解每个人对于这件事的了解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切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去组织一场会议,不要把参与者当成纯粹的工具人。
发散类型的问题,最好设计一个框架表格,做结构化的限制。参考问题收集文档。
想清楚谁要来参加,不要一下子邀请整个部门或者整个群。
明白谁需要提前看文档,不管别人看不看,你都要先准备好。尽量不要依赖别人,去养成你自己的好习惯。最后的最后,千万不要忘记了,提前沟通好,谁来做会议纪要。
关于会议纪要的写法,其实飞书文档里已经给了非常清楚的结构,所以我在这里只是做一下简单的说明。
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先确认好,谁来记。哪怕不是按照模版来,哪怕你之后自己去整理,也总比没人记下任何内容要好。
一定要实际参加的,而不是call到的人,没有来就是没有来。参会代表了你对会议中发生了什么是了解的,如果没有异议,那对会议纪要中的共识就是认可的。更重要的,准确记录下参会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尊重和督促。那些没有来的人,有什么资格共享会议的成果呢。
我一般会在议程部分加上会议准备文档,说明为这个会议提前准备的内容是什么。当然除这个之外,常规的议程该怎么写就怎么写。结论就是共识。包括两种:确认的和不确定的。注意,「我们在这件事上有分歧」以及「什么事情不确定,下来要确认下」这两个结论本身也是共识,这是之后要去解决的。很多人都会有意识去写todo,但很多人也会发现,todo写了,后面到底怎么样了,不知道。我对todo的建议是:1)最好是一周内要去做的事情,太久了就不好追踪了;2)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时间,这就是一项任务,大家严肃一些,也是对会议本身和各自时间的尊重。关于会议纪要,我最大的体会是:如果你不记,往往就会出问题。在这方面,墨菲定律是很准的(墨菲定律:你担心的事情往往更容易发生)
九
会开完了,事情也有了进展,那么如何把阶段性汇报做得更好呢?
根据汇报对象组织你的汇报内容,我们公司CEO的这个建议应该更清楚。在这里我对于如何组织why what how这三部分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1)不理解why:那就通过数据、行业、用户反馈、以及向上进一步沟通解决。在文档里把你可以想到的,可以查到的所有资料,组织起来,最后用一两句在开头写出来,到底是什么问题在困扰你。2)不知道该做什么:重点是把你认为可以解决问题的what,都列举出来,有没有想清楚都可以,但一定要写在文档里。(落地1个方案,需要先想10个方案)3)不知道该如何落地:实操,不断地实操和总结。但这个问题对产品经理来说一般不是问题。那是不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只需要准备对应的部分就可以了呢?并不是,你还是要把这三个问题都想一遍,都写一遍,只是你可以挑重点说而已。
结尾
你可能会觉得,这么麻烦呀,我能写好么?
我一直认为这是个意识和习惯的问题:
你得首先认可这件事的价值。如果你意识不到低效率的工作方式对你的损耗,可能你就看不见高效率工作带来的甜头。更多关于职场进阶的思考,欢迎扫码了解大力哥的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