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写文档」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共 4432字,需浏览 9分钟

 ·

2021-12-16 16:31

在我心里,写文档不只是创作一个作品,更多的是时候,是将我心里的想法,组织成文字,写下来,让我可以看得见,也让别人看得见。

协作中,让对方看见文档,便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去讨论同一件事情。而这,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尤其有用。



这篇文章来自我在公司内部的一次分享,关于我自己是如何用「写文档」这个方法,去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我们天生的嗅觉就是发现各种问题,并且解决它。你可能听说过产品经理要写各种需求文档,可以说需求文档本身就是用「写文档」提高效率的手段。

但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往往从收集问题就开始了,我聚焦说明在一个问题从产生到最终落地解决方案的过程之间,我们还能做好哪些工作。

而这些工作,我观察到,很多产品经理之前都是忽略的。

文章聚焦于方法的共享,因此很多思路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写,其实更多地是关于如何用更加有效率的方法去做事情。



在一个问题从诞生到解决的过程中,我们此刻已经在用一些方式去完成每一个环节了,但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有潜在的效率损失。

如下表:



传统方式
效率在哪里损失了
收集问题
问卷收集
被动理解,机械记录
1、不一定是真问题
2、信息不一定是完整的
理解问题
1、逐个沟通
2、约大家时间开个会统一了解情况
1、等对方有空的时间
2、会议低效率
推动问题
1、开会明确共识
2、阶段性汇报
1、汇报的低效率
2、会议没有明确todo
解决方案
需求文档,执行方案等
方案的变更,返工等


我相信这里有几个大家常见的痛点:


1、收集到的问题不一定是真问题。这里的「真」包括两个意思:要么,这不是提问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被曲解了;要么,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


2、想要找一个人明确问题,但他们可能总是不在位置上


3、开会、开会、开完会也没有解决问题,会议效率太低了。


4、跟老板做阶段性汇报,却发现效果并不好,每次都不如预期。


5、解决方案总是变,工期一拖再拖。




所以,怎么办。或者说,在每一个解决问题的要命的点,我们还能怎么提高效率呢。


来,我们看看那几个痛点。


问题不是真问题怎么办?


那就在收集的时候,回到本质去梳理这个问题。


找一个人,TA总是没有在?


那就用异步沟通,准备好一切,让TA在方便的时候处理。不要让等待成为影响你解决这件事的效率瓶颈。


会议效率太低了?


那就先做好会议准备工作。


我在飞书组织进化论的听友群,看到过一篇文章,关于如何组织一场高效的会议,我的理解是,你在会议前的准备工作越完善,会议效率就会越高。(点击最下方的阅读原文可以看到这篇文章)


解决方案总是一变再变?


首先把为什么要变,当作一个问题处理,走一遍这个流程,然后真的要变了,就做好记录和同步吧。


千万不要一部分人以为变了,另一部分人以为没有变,这种扯皮对于组织的效率是极大的内耗。


汇报质量不高?


那就更要往下看,如何做好一场工作的阶段性同步了。


总的来说,提高效率的方法如下:



传统方式
效率在哪里损失了
可以如何提高
收集问题
问卷收集
被动理解,机械记录
1、不一定是真问题
2、信息不一定是完整的
通过结构化的表格,在问题的整理阶段就完成部分理解工作
理解问题
1、逐个沟通
2、约大家时间开个会统一了解情况
1、等对方有空的时间
2、会议低效率
1、异步沟通
2、会议效率
推动问题
1、开会明确共识
2、阶段性汇报
1、汇报的低效率
2、会议没有明确todo
1、会议效率
2、高质量汇报
解决方案
需求文档,执行方案等
方案的变更,返工等
有据可查的变更


而我呢,一般会用「写文档」的方式,去将每一步的提高方法落地。



可以如何提高
过程文档
收集问题
通过结构化的表格,在问题的整理阶段就完成部分理解工作
1、汇总文档
理解问题
1、异步沟通
2、会议效率
2、说明文档
3、会议准备文档
推动问题
1、会议效率
2、高质量汇报
4、汇报文档
解决方案
有据可查的变更
5、变更记录




先讲讲,问题汇总文档怎么写。


我会总结为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明确你要找谁收集,要收集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这个问题的最小结构是怎么样的。所谓最小结构,就是讲清楚了这几个点,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就基本能判断出来了。

第三,将最小结构变成收集问题的表格。为什么一定要用表格,这是为了让提出问题的人,也能按照表格规定的结构去将问题描述清楚。

如果不做任何限制,相信我,大家对于问题的描述要么很简短,要么废话一堆,总之,后续的理解成本非常高。

对于绝大多数问题来说,基本都是这三个要素:


内容
必要性
怎么做
what
why
how


最后你会发现,收集的每个问题,不一定都是有最小结构的,比如why和how,在收集的时候没有答案,那表格里空缺的,就是待讨论的问题。

但价值在于,我们知道了对于这个问题来说,还需要讨论的地方是什么,很精准。


那问题汇总的文档该怎么写?我以自己的实践来做个说明。


但为了篇幅考虑,后续的其他文档我都只说方法,实操经验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添加我的微信跟我交流。


1、说明


我强烈建议为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文档最好有说明,让看这个文档的人,在最短时间内知道这个文档的作用是什么。


2、找谁收集


退款3.0版本的需求,一方面来自产研在2.0版本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尤其是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我们放在3.0版本解决。一方面来自客服在实践中提出的新需求。


3、已收集问题



注意,如果某个模块你需要用很大的一段篇幅去写,那我建议单独成一篇文档,再去引用就好。

上图中,第一个问题其实我已经调研好了解决方案,所以我就用一篇文档单独描述并引用了。


4、不确定信息

第2个需求,是什么和为什么,目前产研侧不太理解,需要组会讨论,在需求消化阶段解决。



那,问题说明文档又是什么呢?

问题说明是认领这件事的负责人,对收集来的问题做的二次加工,目的是为下一步的开会讨论做准备。

如果想要对已收集问题中信息缺失的部分做补充。有两种方式:

1、艾特负责人,开编辑权限,让TA补充。

2、专门开一次会做讨论,也可以跟之后的推动问题的会议一起讨论。

问题说明文档的判定标准,是针对每个问题,最后都有一个完整的,且能够直接拿来讨论的结构,而不需要对问题本身再做重定义。




如何用「写文档」去准备一场会议?


低效会议的特征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不知道会议目标是什么,不知道我去了该干嘛,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些什么,不知道开完之后要做些什么。

全程懵逼。

那如果你是会议的组织者,你该如何用「写文档」的方式,给会议提效呢?

1、写明目标和期望输出

目标是这个项目的大目标,期望输出是这次会议应该有的作用。比如我们的目标,可能是实现大促100万收入,但这次会议的期望输出,是整理出3个能落地的方案供下一次讨论。

会议的期望输出,需要更聚焦和具体。

2、打造坡道

这个很重要。

坡道的作用,就是让参加会议的人,尽快入戏。

如果讨论的是新问题,那就要说明一些背景知识,确保大家都知道;如果要讨论的是老问题,最好写一下现阶段的情况,以及之前讨论的核心结论。

什么是新问题,什么是老问题,是会议组织者要去评估的。怎么评估?看参加的人,你得去想对这些人来说,即将要讨论的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

所以,了解每个人对于这件事的了解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切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去组织一场会议,不要把参与者当成纯粹的工具人。


3、写明待讨论的问题

发散类型的问题,最好设计一个框架表格,做结构化的限制。参考问题收集文档。

聚焦类型的,用一句话说清楚就好。

比如
问题一:验证手机号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即合身问题。


4、一些文档之外的功夫更重要

想清楚谁要来参加,不要一下子邀请整个部门或者整个群。

明白谁需要提前看文档,不管别人看不看,你都要先准备好。尽量不要依赖别人,去养成你自己的好习惯。

提前想好,谁需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不只是说一说,而是要推动问题的解决。所以,再一次显示出,了解你的小伙伴工作具体内容的必要性。(推荐阅读:飞书Zara:工作中,如何推动事情发生

最后的最后,千万不要忘记了,提前沟通好,谁来做会议纪要。

以上这些工作,都可以提前拉群解决。



关于会议纪要的写法,其实飞书文档里已经给了非常清楚的结构,所以我在这里只是做一下简单的说明。


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先确认好,谁来记。哪怕不是按照模版来,哪怕你之后自己去整理,也总比没人记下任何内容要好。


1、参会人

一定要实际参加的,而不是call到的人,没有来就是没有来。参会代表了你对会议中发生了什么是了解的,如果没有异议,那对会议纪要中的共识就是认可的。

如果有异议怎么办,没关系,我们后面会讲到。

更重要的,准确记录下参会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尊重和督促。那些没有来的人,有什么资格共享会议的成果呢。

2、议程

我一般会在议程部分加上会议准备文档,说明为这个会议提前准备的内容是什么。当然除这个之外,常规的议程该怎么写就怎么写。

3、结论

结论就是共识。包括两种:确认的和不确定的。注意,「我们在这件事上有分歧」以及「什么事情不确定,下来要确认下」这两个结论本身也是共识,这是之后要去解决的。

4、下一步行动

很多人都会有意识去写todo,但很多人也会发现,todo写了,后面到底怎么样了,不知道。

我对todo的建议是:1)最好是一周内要去做的事情,太久了就不好追踪了;2)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时间,这就是一项任务,大家严肃一些,也是对会议本身和各自时间的尊重。

关于会议纪要,我最大的体会是:如果你不记,往往就会出问题。在这方面,墨菲定律是很准的(墨菲定律:你担心的事情往往更容易发生)




会开完了,事情也有了进展,那么如何把阶段性汇报做得更好呢?


最关键的:知道汇报对象是谁,以及当前在什么阶段。

根据汇报对象组织你的汇报内容,我们公司CEO的这个建议应该更清楚。


在这里我对于如何组织why what how这三部分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why:不理解价值
what:不知道该做什么
how:不知道该如何落地

1)不理解why:那就通过数据、行业、用户反馈、以及向上进一步沟通解决。在文档里把你可以想到的,可以查到的所有资料,组织起来,最后用一两句在开头写出来,到底是什么问题在困扰你。

2)不知道该做什么:重点是把你认为可以解决问题的what,都列举出来,有没有想清楚都可以,但一定要写在文档里。(落地1个方案,需要先想10个方案)

3)不知道该如何落地:实操,不断地实操和总结。但这个问题对产品经理来说一般不是问题。

那是不是,根据不同的对象,只需要准备对应的部分就可以了呢?并不是,你还是要把这三个问题都想一遍,都写一遍,只是你可以挑重点说而已。



结尾


你可能会觉得,这么麻烦呀,我能写好么?


我一直认为这是个意识和习惯的问题:


你得首先认可这件事的价值。如果你意识不到低效率的工作方式对你的损耗,可能你就看不见高效率工作带来的甜头。

更多关于职场进阶的思考,欢迎扫码了解大力哥的知识星球



浏览 5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