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不是跳坑,这些干货帮到你
共
4539字,需浏览
10分钟
·
2021-12-30 20:22
【用佛系的心,写干货的文。我是王伟,畅销书《支付方法论》作者,一线互联网的工作职场干货,每一篇都有用】年底,准备跳槽季或者裁员季,跳槽不是跳坑,以下的这些干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每一份工作、每一份经历都是职人自己职业生涯里的一份烙印,好的坏的,都在上面。大家都希望遇到一份好的工作,每个人对于好的工作的定义也不一样。定义也许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也许是工作氛围好、领导好、同事好,也许是可以得到很多成长的机会。入职了才发现,实际和宣传有着巨大的差异,被当工具人,被当枪,被当背锅侠,被PUA,被优化。很多公司,尤其是大厂都有所谓“五二原则”,五年内不能换工作超过2家,如果太过频繁,不管什么原因,候选人可能都会被视为“不稳定”。遇到了上面这些情况,职场人通常的选择,大概只能是不敢滚,只能忍了。一份好工作与坏工作,仅仅是因为当初的一个选择,遭遇可能是天壤之别。但一份工作,如果真的是在一个自己喜欢的企业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遇到一个好领导和一个好团队,再拿着一份不错的收入,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这些加起来得比中五百万还难。抛开那些太过理想的希冀,我们聊聊你该在入职前如何选择工作,忠于自己,选择一份自己热爱,尽可能发挥所长,避免入坑。考量的方面也许有很多,不聊那些太物质的和所谓价值观那些太空洞的,我们最终做出选择的最重要的维度是兴趣、性格和空间。工作,在过了那个纯粹因为收入而考量的阶段后,钱就不是考量一份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了。驱动一个人要不要接受一份工作,要不要在某一个领域继续精进的,大抵就是兴趣。如果当初是因为物质、背景这些东西,不是自己喜欢而是迫于某一方面原因才在一起,那么你终究会在某个点忍不了或者时机成熟时选择分手。怎么衡量兴趣这件事,大概两个维度:你要么喜欢事情本身,要么喜欢事情带来的东西。喜欢事情本身会专注在专业领域,有好奇心,钻研一个一个问题。比如你就愿意研究数学,研究甲骨文,即使收入微薄,也愿意穷尽一生,去追求一些大多数人眼里的无用之用。喜欢事情本身带来的东西,会让自己一直有种向上,追求自己美好生活或者目标的情绪。比如你不爱金融行业,可是你喜欢金融业带来的高收入回报;比如你不爱社交,但你喜欢因为社交带来名利场,因为喜欢这些随之而来的结果,你就会愿意这件事无论哪一种喜欢,都挺好,都能让自己保持长久与进步。很多读者都知道我职业生涯是一直从事支付领域工作的。支付,离钱近、高频和刚需,特别符合我性格和我对好生意的评价,打心底里就喜欢他,在《支付方法论》一书中,我有详细说为什么选择和坚持这个行业,这里不展开说。从业的时候,初期,做支付的应用场景,类似大家熟知的钱包里的水电煤缴费、信用卡还款等。后来,了解支付的一些基本知识,懂了一些皮毛,开始慢慢做支付的中后台,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学习、熟悉,到慢慢精通。业务上,因为喜欢,也因为从小爱打游戏,所以总有个希望在支付领域打通关的心。再后来,熟悉跨境支付后,去补齐下一个拼图——海外本地支付。当时,有一个海外本地支付的机会,需要工作地自此从上海变成北京,收入和过去并无太大差别,还要租房之类,要去泰国、香港、印尼这些有海外业务的地方时常出差,以后只能在国内的时候尽量两周回一次上海,且是自费(家在上海)。但还是选择去了,做这样的选择并没有花什么时间考虑。回过头想,其实是兴趣支撑了我有勇气去做那样的选择和愿意一次一次去跳出舒适区,拓展边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一份工作,你需要真的直面下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工作或者这个公司或者喜欢因为工作带来的那些东西。毕业后,有人选择回到老家县城,进了体制内,选择一种相对安稳的工作;有人选择去北上广,充满不确定性但也可能高回报的工作。但是如果你是喜欢一生浪荡,充满挑战的性格,选择回了县城,进了体制,一份一眼看到头的工作,你要么无法坚持,要么最终总会有遗憾。同样如果你的性格就是喜欢平平淡淡,不争不抢,有时间花在生活和家庭上,却选择了一份北上广互联网的工作,需要996,需要不断拥抱变化和面临随时可能会有的35岁+的危机,即使这份工作再多工资,你都会内心抗拒,不会喜欢。我们把范围收窄到同一个行业的不同工种方向,性格与否也都关系着做的开不开心,长不长久,好不好。校招进来的管培生,每个人都很好,只是性格不同,有人活泼,有人沉稳。有和用户打交道多一些的用户端产品岗,也有和数据、和钱打交道多一些的数据分析岗、清结算产品岗。管培生们在各模块轮岗后,到了最终定岗时,通常会让性格相对沉稳或者内向的同学选择分析岗和清结算产品岗,因为那些岗位需要从事者极其有耐心、极其细致、还要忍受它的一些枯燥;让性格活泼的同学选择用户端产品岗,因为那样的岗位符合他们活泼,愿意和用户沟通的性格。 空间,是公司、部门和你有没有成长空间,这是一份工作最该考量的点。如果一个公司、部门或者个人没有成长空间,好一些的情况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大家都在各自的职位停留很久,上面没有走,也就没有人晋升;不好的情况那就是互相斗争,优化人员,不断内卷中,赢家笑,输家走。大家不管是职场新人还是老人,都听过、见过、体验过职场里的竞争乃至斗争。有纷争,有斗争,就会有输家有赢家,但哪有人敢说自己是常胜将军,不想输或者不善斗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斗。有很多原因,和利益、关系这些当然相关,但这些都是表象。根本原因是因为盘子不够大了,公司也好、部门也好、个人也好没有成长空间了,没有增量,只能在存量中互相抢了。市场盘子足够大,今天你拿下100单,我拿下150单,我们一起给公司创造了250单的增量,只要愿意做,用取之不玩的增量,这是“竞”。分地盘的时候,总共面积就是这么大,你拿走四分之三,我就只有四分之一,你多一点,我就要少一点,我们在争夺存量资源,这是“争”。来源于这个公司、这个部门到了天花板,甚至开始萎缩了。大家没有增量了,公司没有那么多的地盘可以分,甚至要压缩;人员要业绩,要收入,只有在存量里争了,我们没办法再你好我好大家好了,只能要么你死要么我活了。我和你都做的很好,今天你可以成为部门的负责人,明天公司就会新开辟一个部门,甚至设立或者合并一个新公司,我有机会去做那个新部门、新公司的负责人。大家一起合力把公司做的更好,公司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进来,互相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阿里巴巴创业这些年,每年都在飞速发展,不管是交易规模、组织规模还是业务规模。公司自身在发展,同时又向外拓展空间,开辟一个又一个新赛道,收购和投资一家又一家公司,这些行为之后都是大量的职位空缺,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作为人才,只需要自我成长。向内,可以在组织有需要的时候应召就行;向外,因为公司的发展,市场上对于阿里的人才认可度很高,跳出去基本符合市面绝大多数公司要求。所以,当大家都知道盘子足够大,而且还一直有新的盘子出现,内部内卷就少很多,再加上成长好、回报高,一个组织就有了“良将如潮”的人才储备。回到故事的开始,作为职人最好的选择就是“不争”,不争是因为选择的组织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它的业绩会持续增长;会吸引持续的投资进来,每一轮估值都在增长;会成为独角兽,会上市;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进来,与公司业绩形成互相促进;每一次增长背后都会显性或者隐性的转为对于员工的回报。如果一年薪水以14个月计算,这得每个月有7万多才能实现,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即使是你知道的那些头部企业阿里、字节、腾讯、京东都挺难匹配的。但是如果你选择一个有成长空间,会上市或者已经上市还在成长的企业,这个年薪百万的理想,实现起来就容易的多。哪怕拿着一半的收入,每个月只有三万多,一年加起来50万现金,剩下的你只需要每年有10000股,一股有50块人民币就可以实现。所以猎头挖人时,会常说:“一个人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是两个价;一个人有股票和没有股票是两个价。”小王和小李同一个学校,同样的专业,在毕业时大家甚至选择了同样的行业,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选择了不同的企业。两个企业入职薪水差不多,盛大福利比阿里好一些,上海这个城市在很多年前对于一个学生的吸引力也比杭州好一些。小王入职后的三四年,盛大慢慢被腾讯追上,游戏行业从第一到第二,再退到第三,桥哥退居新加坡,盛大发展不再有什么空间,把起家的游戏与文学都全卖了。在这个三四年的浪潮之中,小王收入从一万涨到了两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涨幅已经很好,这个企业也已经足够好。小李入职后的三四年,阿里越做越大,蚂蚁的体量也越做越大,从阿里电商起家做到各行各业,从国内做到国外,从支付开始做到金融各领域,成长空间依旧很大。那会儿小李入职时蚂蚁的内部的期权一元一股,早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可以分到几十万股,每年年终按照表现,又会再奖励期权,日积月累大家至少都已经有了几十甚至上百万股。到了2018年时,当初的一元一股内部回购价价已经上涨到195元一股,到现在,可能已经又该翻了好几倍。按照这个算下来,小李的工资+期权早就实现了年薪百万的这个理想。不仅如此,因为成长,小李未来无论选择继续呆在蚂蚁,还是跳槽出去甚至因为蚂蚁上市而财务自由选择退休,他的身价与人生都不一样。一个组织是否有成长空间,你的努力即使是一样的,但是身价却会完全不一样。所以请在入职一家公司前,认真评估这家公司、这个行业、这个部门成长空间怎么样?兴趣、性格与空间,这些是一个职人挑选组织最根本的考量。
浏览
27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