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部门进驻滴滴审查,看滴滴事件的后续影响?

波悟馆

共 3217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07-21


先简单梳理下滴滴事件的发展脉络:

  • 6月30日,滴滴在美股上市,没有宣传、没有采访、没有朋友圈,更没有敲钟,低调异常。

  • 7月1日,举国欢庆建党百年华诞,本没有滴滴信息外溢空间。但很小道的消息不胫而走——网传滴滴把用户数据打包给了美国,虽有辟谣但并没有阻碍传播。

  • 7月2日,网信办宣布对滴滴启动安全审查,公告称目的是「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并为了防止风险扩大,禁止滴滴新用户注册功能;

  • 7月4日,因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网信办要求下架滴滴app并要求滴滴整改;

  • 7月7日,微信和支付宝小程序下架滴滴小程序;

  • 7月11日,网信办要求下架「滴滴企业版」「滴滴车主」「滴滴顺风车」等25款北京小桔科技旗下的app,并要求其他平台不得为这些app提供下载或服务;
  • 7月16日,网信办会同「公安部」「公家安全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进驻滴滴,开展安全审查。
  • ....

可以说一次比一次严厉啊,可以说滴滴摊上天大的事儿了。下面我们重点聊聊滴滴事件的一些后续进展和影响:


01七大部门审查
七部门进驻审查,如此之阵仗,应该是有史以来之最严厉的一次了,囊括了审查可能涉及的多个维度。
  • 网信部和公安部——调查是否存在用户数据等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 国家安全部——调查是否存在国家信息存储安全问题;

  • 自然资源部——实施国家地理信息安全的保密政策;

  • 交通运输部——会做涉及地图测绘信息资质的审查;

  • 税务和市场监管就很好理解了,重点是审查「审计底稿」(看其他文章都能明白这东西,几乎包括了一个公司所有的数据),纳税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垄断市场之嫌等问题;


滴滴目前的形势应该说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估计他们内部即便再有准备也不会想到会走到如此地步。

之前有不少官媒背景的媒体都分析了,言之凿凿几乎是推断并认定滴滴已经把涉及国家安全的「数据」——审查底稿,拱手交给了美国。

毕竟七部门的审查也基本上暗扣了上面的推断,当然最终结论要看审查结果。

其实,17年底滴滴就获得了地理信息甲级测绘资质,18年还获得了自动驾驶技术路测牌照。滴滴手里确实拥有我国大量的城市交通、道路桥梁、建筑分布、山川地貌等地理数据。

并且滴滴全国拥有4-5亿活跃用户,收集了大量的用户手机号、身份证、面部特征、常用地址等等信息。

这些信息确实会涉及到极高的安全风险。所以才有了七部门进驻联合审查。

在监管重拳之下,滴滴股价也从最高点18美元跌倒了现在11.13美元(7.19日),几近拦腰截断,且并未止跌。

让人不禁感叹,时也,命也!之前的「走出去」「引进来」开放政策,在中美关系日益恶化的贸易环境下变成基本上不成立了,科技脱钩日益明显。早几年也许不这样。

按照最新发布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如果七部门意见统一,本次审查最长可持续到9月中旬才能形成书面意见。

如果各部门意见不一致,还会面临特殊审查,时间一般会在45个工作日完成。如果情况复杂还会进一步延长时间。

可以说滴滴的审查少说2个月,多则没有定数啊。不过究竟最终审查结论怎么样,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02对自家网约车业务的影响
在这段长时间的审查期间,其实滴滴面临着很多层次的风险:
  • 应用下架,已经执行完毕了,新用户业务受到影响,当然鉴于他的体量,在没有停服情况下,这影响有限;

  • 业务整改,部分功能将被限制或者停用,比如当前乘客端用户和司机的沟通意见无法再发自定义信息等。后面也许会有更致命的,比如地图业务的使用。

  • 业务关停,整个网约车业务停服,之前也不是没有出现过,顺风车就停止整顿了很久才恢复;

  • 当然最近严重的就是退市,眼下这种情况,也不是说完全没有这个可能。


如果滴滴真的做了什么,只能说明面对当下的监管,抱有太大的侥幸心理,以为能够低调闯关,先做了再说。

看来去年蚂蚁的前车之鉴,程维他们并没有学到太多。这时候,滴滴就应该断臂求生,主动上交地理测绘甲级资质等,用真诚整改挽回一定的局面。

当然,如果滴滴确实没有做什么,一定要正大光明,配合审查,让结论说话。

不过滴滴是耗不起啊,不仅是股市,还有市场份额。


03新一轮网约车大战重启
这次审查可以说留给了,像高德打车、美团打车、曹操专车、T3出行等第二/三梯队网约车平台2-3个月的时间窗口。

这时间可以说太长了。后来者虽然不至于颠覆整个市场地位,把滴滴霸主拉下马,但是至少能蚕食不少份额,尤其在滴滴当前这种千夫所指的情况。

出行市场一直都是呈地域化和平台化。所以几个平台虽有大小之分,但都是可以共存的,谁也别说就一定吃掉谁。之前一段时间,很多小企业也活得很滋润,当然这次他们有搏大的机会。

对于用户而言,乘客的忠诚度没有那么高,哪里便宜就用哪个?谁家优惠多就用谁家。司机也一样,通常都是几个平台同时安装接单。

我之前是滴滴的忠实用户,但是今年发现滴滴平台抽成在30%的时候(乘客端付100元车费,司机仅拿到将近70元),有点心寒。认为滴滴太不地道,为了IPO冲业绩,不惜对乘客和司机两边压,靠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利润。

而高德打车采用了网约车联盟的模式,通过比价让你可以选择更低的价格,这其实完全满足了我上面说的乘客用户没有忠诚度,会比价,哪家便宜用哪家的需求。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舒适或高端车型,享受高质量服务。

但是同样价位的车,其实很多品牌的网约车并没有滴滴那么高的抽成。

于谦代言的高德打车广告,主打便宜

最近几家紧锣密鼓跟进着:新上任的俞永福为高德聘请于谦做代言人,大打低价和优惠策略;美团打车重启打车业务,最近上线了「美团打车小程序」;T3更是放出豪言,一个月内要铺15个城市;


04监管尺度升级,中美恐金融脱钩
前有蚂蚁,后有滴滴。可以说,这两年头部互联网企业在和监管的博弈,结果往往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监管的尺度不降反升,尤其是一些涉及到民众核心资产或国家信息安全的。而企业话语权更弱,申诉空间也更为逼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企业犯错找借口,而是说之前那种对互联网或者民营企业宽松的环境已经不在了。

其实7月初,和滴滴同时被公告的在美上市的企业还有满帮和boss直聘,当然他们只是配角,不值一提。但是后续不断出现暂停赴美IPO的新闻,也印证了事态的严重性。

先后有keep、喜马拉雅、货拉拉、零氪科技、小红书、天鹅到家等公司宣布暂停赴美IPO,就连字节跳动CEO张一鸣也宣布无限期推迟IPO。另外据彭博社报道,目前陆港两地约有70家公司赴美上市受到影响。

自从瑞幸财务造假后,美出台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要求对在美上市的外国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否则将面临退市。

披露多了对内就容易出问题,不披露出去也容易出问题。所以未来一段时间,会有更多的公司选择赴港上市。当然赴港在信息安全方面会好一些,但是也要各方面都合规。这样其实通常的审批时间会比较长,有些公司不愿意忍受这种时间成本才铤而走险。

在当前这样的环境和双方的动作下,也造就了中概股的不稳定性,资本市场对于中概股的担心被放大,华尔街也在集中抛售中概股股票。据悉,从7月2日至今,港交所最大的五家互联网企业,腾讯、阿里、美团、京东和快手,市值少了约3711.74亿港元,在美股企业也有不小跌幅。

这样虽然看似一个个孤立的事件,但是慢慢推动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坏的趋势:中美在科技脱钩的同时,也在一步步走向金融脱钩。



关于滴滴事件,你是怎么想的?欢迎留言讨论!

...................END...................

hello,我是阿外,「波悟馆」馆主,10年互联网产品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0年度最受欢迎作者。欢迎关注「波悟馆」(bo_club)。也欢迎关注我微信,加社群一起学习、交流。




浏览 5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