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之思|设计师产品交付的 4 个阶段
点击"设计微日记"关注,和我一起成长 本文故事皆为个人职业发展经验之谈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大家好,我是益达,很高兴能够再次见到你,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关于产品设计师的交付,通俗的说,就是设计师如何通过专业能力获得更多报酬,在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设计师和服务员没什么本质的区别,然而,我却没有跳出对金钱的恐惧,谈钱总是唯唯诺诺;不太好意思谈钱是不是绝大多数设计师的通病。经历过 “钱”途迷茫的阶段,也有想过放弃设计师这个职业。最后,还是给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就是那一点追求和期待,以及那份无知的“热爱”。让我对设计师这个职业还保留一丝高尚的遮羞布。直至,我将自己看做一款产品,设计只是这款产品的的其中一个核心功能,解决用户的特定问题(也包括情绪问题)。有时候想一想,会有一些沮丧,思考人生的意义…回来回来。把自己变得更值钱,作为一款产品好像本因如此。既要谈钱也要谈感情… 在职场摸爬滚打 5 年了,那时我在阿里担任设计师,我开始认识到我不应该被设计师这个职业所禁锢,也许是在那个特殊的环境,设计已经无法在快速等到反馈(提升的性价比衰减),如何突破自己,如何探索更多可能性是一个思路,将设计作为核心(就是保底方案),不断赋能。也是从那时,开始构建我对设计师还能做什么展开研究和实践。“赋能”这一个词是不是很熟悉,我的耳朵也都出茧子了。如今,再提设计“赋能”,有毒,很有可能,你会让我闭嘴,或者把我埋了。但是我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词可以更好的表述设计的真实价值和略带一些尴尬的职场地位。 回来!请你手下留情!今天我们不聊“赋能”,那就聊一聊“设计+”吧。哈哈哈~ 回顾我的设计师职业 10 多年,踩过很多坑,也有不少遗憾,也有很多值得拿出来说的成果,然而相比身边同为设计总监的朋友,在学历,背景还是身价还是有蛮大的差距,就因为看到不足和缺失,所以还保有努力的动力。至于方向,还是两眼一抹黑,就等大佬把我带走。 我大学专业是视觉传达,可能你以为我是个妥妥的艺术生,恰恰我只是为了能够上个正儿八经的大学,花 3 个月时间突击绘画,恶补素描、色彩和速写,运气还不差,一个没有见过火锅,将铜火锅画成不锈钢火锅的“村里人”,艺考也是没有想到,顺利的通过了。这倒好,也就开启设计师职业的不归路。3个月就能够改变。 刚刚毕业我还是从事老本行,去了个广告公司,从助力平面设计师开始,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当时的薪资是 2500 元/月,还激情满满,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一个标志、一张名片和一张酒水单(纸质+电子酒水单,真的好久远,如今 KTV 都转型为中老年活动中心了),然后是一张海报设计、一本画册编排和一个广告片等等;到第 3 年开始从事电商设计,从一张网页头图、一张 H5长图和一份设计模版开始,然后是一场大促营销设计、一个品牌全案设计等等;到第 5 年开始从事产品设计,从一个图标、一张界面和一款 APP 设计开始,然后是一款产品交互设计、一个服务体验设计等等。3 个月到 6 个月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加班是常态,简直是漫长的煎熬,但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变化,无论是专业技能技巧、沟通协作还是业务理解和商业洞察都有很明显的提升。也收获很多经验成果,相应也获得认可(报酬和职位)。时间是恒定的,在哪里花很多时间,就会有更多收获。现在回想,为何不在创业能力上投入更多时间呢?
有得必有失
真的很遗憾,我没有很好照顾身体,也没有很好的考虑感情。如今,回过神来,才知道自己走了太多弯路,也错过太多风景。每次和朋友,最多的还是聊工作,聊创业;我一直在破圈,但同时也一直被圈围住。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打破,或者需要很多的努力突破。我希望更多设计师能够找到捷径,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能享受一路美好。 作为设计师,我的理解其本质和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不同方式解决问题。一手交货,一手交钱,设计师的创意点、设计稿件乃至设计师本身就是一种货物或者服务。只是多个谋生的一个手段罢了,而在校园里,根本不教如何通过专业赚钱的技能和方法。更不用提及,大学生找不工作,而企业招不到人的双重困境。
一分钱一份货
近几年,我主要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体验优化等工作,在企业内带领产品体验团队,在企业外开展设计交流社区,确实需要用这么大的词来涵盖我们能做的事情。和不下百来位业务伙伴一起共创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这里也问问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受,与国外的设计师们的状况真的截然不同,绝大数的业务伙伴对设计师的期望好像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有一些不太切实际的要求?国内的数字产品与国外相比是不是更加注重商业应用(变现)? 我算是土生土长的国内设计师,在成长过程中更多会参照(借鉴)国外的设计创意、设计方法论,确实能够提升设计提案和交付的效率和成功率,在组织内构建设计团队发展路径也有一些研究和实践。 就在毕业 10 年之后,我在平安开始搭建体验管理体系,恰巧尼尔森诺曼(NN/g)发布用户体验成熟度阶梯。借此,豁然开朗,我开始引入了 这个概念,更明确的区分团队内部运用用户体验的方法和阶段,从而制定相对应的目标和标准。这不非重点,我就简单描述一下。
用户体验成熟度阶梯(图) 在产品体验团队中,如果团队所处的位置越低(左侧),那么对设计师的期待和要求就越低(同时,价值越低,价钱越低)。主要也是因为业务伙伴不太理解体验设计,常常把任何体验问题都归结成视觉需求。任何系统性问题也都归结成视觉需求。 例如:嘿,Nick,你能不能在这里给我们设计 1 个好看的按钮呢?把这几几个图表的颜色换一下,是不是能够改善? 业务伙伴对设计师的期待好比是硬币的 1 面。而另 1 方面,作为设计师正在疑惑你想实现什么目标呢?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同样,并非所有设计师都选择突破这一面,如果你认为只需要把 Figma 上设计稿通过 1 个链接发给业务伙伴就算结束设计任务的话;如果你认为业务伙伴应该主动找你沟通产品需求的话,或许我的观点可能不太适合你。说实在话,作为 1 名职场打工人准时上下班,就是已是本分。确实没有必要义务提供超出要求的服务。但是,如果你内心还是向往驱动产品更好的体验,也想为中国的体验设计发展有所推动的话,请和我一起。 言归正传,在我不同阶段的时候,我通过所谓的“赋能”或者“设计+”提升自己的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人脉圈子,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作为个体设计师的设计交付标准和工作方式。也可以看一下你们团队正所处哪个阶段,讨论每个阶段可能会遇到什么类型的状况以及如何跨越。我从一名设计师到设计总监,从设计总监转型为产品总监,产品经理需要负责产品的发展路线图,在项目合作时,设计师大部分工作时间都要和产品经理一起共创。
人生不设限:我那好的不像话的生命体验
我就以自己的成长为例,或许是一个特殊案例,或许也是普遍现象,我达到每个级别所需的时间,以及我在途中遇到的转变和思考(包括心理上的)。这里的时间我们就不考虑实际执行设计的硬技能,我们撇开那些工具软件(你会发现,现在软件学习成本越来越低,能够快速上手操作;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要学的工具应接不暇),而是侧重于磨练软技能的时间。 难道我还要告诉你,设计执行很快会被 AI 所颠覆和取代? 我们,走吧!
第 1 级 设计 + 执行 能力:让客户满意的设计 所需的最短时间:3-6个月 这个阶段相对简单,很容易快速实现,只需完成业务伙伴所提出的需求开展设计,一般都能完成。只要把业务需要设计清楚地列出,我们所设计的稿件看起来不错,感觉还挺舒服就可以交付。 我就是通过 3 个月的时间,参加培训学习 UXUI 设计的流程方法和技能技巧,在 1 -2 个实际项目中感受流程和节点,应用基础技能,也就能够很快承接业务需求并完成交付,还能够获得一些界面设计比赛奖项。我有个同事,把神奇宝贝图鉴根据自己的风格重新绘制出来,坚持了 1 年完成,在这过程中,收获很多粉丝。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身的设计执行力,也丰富了自己的作品集。之后,他成为阿里的设计师,如今还是一名网红... 处于这个阶段的设计师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刻意练习,因为软件工具会不断更新,还不太注重软技能要求,我们只需要完成要求完成的任务,无需考虑设计交付件对用户来言是否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不用气馁,也要不自信,所有的设计师大神和总监都需要经过这个阶段,谁还不是从新手村开始打怪升级。设计 + 执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 在进入第 2 阶段之前,小小的反思。我认为设计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业务伙伴所要求的需求清单,有 2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 2 级 设计 + 洞察 能力:提出设计的亮点 最短所需时间:3-6 个月 在我完成设计任务之后,还剩余一些脑细胞,好奇心驱使我开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完成这个设计任务。 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功能有可以做得更好,我就会向业务伙伴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方案。我就把这个称之为发现亮点。每当承接一个设计需求,我都会产出 2-3个方案,从不同侧重点展现,一方面:通过项目拓展思维、训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尝试,能够对齐业务伙伴所需要的,甚至补充所遗漏的部分。 我有一个设计习惯就是 1.5 版本,每次设计都会思考并设计下个 0.5 版本能够优化的部分以及可以新增的功能,在交付设计时,也会提供优化方案,这些优化点和新功能也会在后面几个版本陆续上线。难道,真的有时间设计吗?一开始当然是加班内卷出来的,后面就绰绰有余了,累积的多了,半年的需求设计都已经备在那里了。 摸索方案是需要大量项目经验积累的。在此阶段,我经常会面临的 1 个棘手问题,我方案的被采纳的成功率不高,更痛苦的事,好不容易憋出来的一个方案,由于项目周期的限制或者业务伙伴理解的深度,我无法说服他们,也就不能执行落地自己想法,只能继续采用一个不太理想的解决方案。 这是自然规律,需要时间历练和沉淀,我深知思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关重要。由于不断一路打怪,伴随着级别提升,我将把这一点与其他软技能结合起来,帮助我最终不仅想到其他的好方法,而且说服业务伙伴采用更好的解决方案。 ... 在进入第 3 阶段之前,个人小小的反思。我认为设计师需要以项目负责人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项目,有 2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 3 级 设计 + 提问 能力:挖掘需求背后的根本原因 最短所需时间:1-2 个年 在这个阶段,我的心态开始转变。如今也早已养成习惯,从一开始只是完成任务,加上提出一些备选方案,再到试图去理解业务为什么让我们首先要完成这项任务。每一次的转变,都是需要一点点勇气,更需要一点点细致。勇气是来自于不断实践的经验支撑,而细致则来自于对整个产品的充分理解(项目主人翁)。 现在,我对一上来就问业务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行为感到有些许羞愧,实在有点愚蠢......(然而,以前的我就是如此),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沟通方式,业务伙伴开始质疑你的专业度,这就是导致他们把设计师看做美工的原因之一。所有业务伙伴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是用来唤起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真正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唤起他们的防备,提问技巧不容忽视。虚心求教,提问技巧固然重要,不如一杯奶茶,一顿饭来的实际。 一个善于发问的设计师不仅会询问正在构建的功能背后的原因,还会尝试将这些功能与其他未来功能、现有功能和业务目标联系起来。让我在问 "为什么"的时候更加有底气。比业务伙伴更了解业务并非遥不可及,恰恰在很多组织,我们设计师会更像产品经理,也会更像业务咨询顾问。 我就从这里开始,与产品经理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能力,而不是上下级关系,更不是甲乙方关系。产品经理常常需要负责很多事项,同时更多基于以营收为中心,所面对挑战不一样。因此,作为项目中的成员之一,我可以协助他们,从而取代他们。 在这一阶段,我开始考虑新功能,设定优先级,制定目标,这使得产品经理在产品宣讲会上实际说明状况。此时他们更愿意在一开始就提出更多开放式的想法,希望和我一起探讨方案。 这是一个美好且痛苦的演变过程。 ... 在进入第 4 阶段之前,个人小小的反思。我认为设计师需要拥有个人品牌思维,设计师就是一款产品,有 2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 4 级 设计 + 销售 能力:延迟解决问题,理解并提供替代方案 至少需要 4 年 此时,我作为 1 名设计师,好像也算不上设计师,开始掌握体验的主动权。 拥有产品思维和业务理解的双重能力加持。我在设计师第 2 级的时候提到过,在开发产品功能的时候需要平衡几个关键因素。作为项目的一员,不了解这些因素是 1 种幼稚的表现,这会让很多设计师不断吃亏。如果对产品的构建过程其他因素了解得越多,就可以在提出解决方案或提供替代方案的时候就更有发言权。 同样拥有在不同产品和体验上工作经验也会有所帮助,这些经验能让我更容易/更快地找到替代方案/标准,可以自信且快速反击(轻松开展内部探讨方案)。这两能力建设都需要时间和迭代(踩坑),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早期的阶段就应该可以刻意练习。 能够快速做到这 1 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在通话/会议中通常需要做出关键决策。利益相关者会期待我在大家都在场的情况下提出亮点和问题,我可不想让他们等待。 这是 "系统 1"的能力(参考《快慢思考》),也可以通过 "系统 2"来实现。我会在会议/通话后发送飞书消息或电子邮件,详细解释我的想法,并提供可行的替代解决方案。然后,我可能还会再打一通(更短的)语音电话,确认所提出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其实已经成为 1 名销售。设计交付能力是普通设计师的主要工作,由于组织处在用户体验成熟度低的阶段或者缺乏对客户的理解,作为一名设计师,是完全有能力有底气提出产品的体验问题以及推荐使用更好的替代方案。当设计团队成员能够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需要激励和说服业务伙伴,让他们相信我们所阐述的是一个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还需要一点点小技能:
最后 在我的设计师职业生涯中,不断的踩坑,不断的总结,走过太多弯路,我希望未来更多的新锐设计师能够快速达成更高的阶段,更快的获得更好的成果。 我经历了我需要和不需要的错误。体会过表达不清、对设计感情用事、咄咄逼人的质问...还有很多职场和管理方面的惨痛教训。这些都是我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偏差。这些错误很多是可以避免的,现在职场任何所遇到什么问题,都有答案和解法。 因此,给努力的自己加个鸡腿,鼓励自己更加努力,相信自己有能力为产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有些人会说,选择比努力重要,我承认这是对的,但是如果不努力,根本没有选择。
...
👇👇👇 10年+ 设计师/管理者/创业者
👇👇👇 创新 / 成长 / 共创 / 体验
所有平台赞助 将用于社区建设和反馈社区粉丝 期待与更多优秀产品设计师一起成长 👇👇👇 扫码进群
大家好,我是益达,很高兴能够再次见到你,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关于产品设计师的交付,通俗的说,就是设计师如何通过专业能力获得更多报酬,在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设计师和服务员没什么本质的区别,然而,我却没有跳出对金钱的恐惧,谈钱总是唯唯诺诺;不太好意思谈钱是不是绝大多数设计师的通病。经历过 “钱”途迷茫的阶段,也有想过放弃设计师这个职业。最后,还是给自己找到一个坚持的理由,就是那一点追求和期待,以及那份无知的“热爱”。让我对设计师这个职业还保留一丝高尚的遮羞布。直至,我将自己看做一款产品,设计只是这款产品的的其中一个核心功能,解决用户的特定问题(也包括情绪问题)。有时候想一想,会有一些沮丧,思考人生的意义…回来回来。把自己变得更值钱,作为一款产品好像本因如此。既要谈钱也要谈感情… 在职场摸爬滚打 5 年了,那时我在阿里担任设计师,我开始认识到我不应该被设计师这个职业所禁锢,也许是在那个特殊的环境,设计已经无法在快速等到反馈(提升的性价比衰减),如何突破自己,如何探索更多可能性是一个思路,将设计作为核心(就是保底方案),不断赋能。也是从那时,开始构建我对设计师还能做什么展开研究和实践。“赋能”这一个词是不是很熟悉,我的耳朵也都出茧子了。如今,再提设计“赋能”,有毒,很有可能,你会让我闭嘴,或者把我埋了。但是我不知道还可以用什么词可以更好的表述设计的真实价值和略带一些尴尬的职场地位。 回来!请你手下留情!今天我们不聊“赋能”,那就聊一聊“设计+”吧。哈哈哈~ 回顾我的设计师职业 10 多年,踩过很多坑,也有不少遗憾,也有很多值得拿出来说的成果,然而相比身边同为设计总监的朋友,在学历,背景还是身价还是有蛮大的差距,就因为看到不足和缺失,所以还保有努力的动力。至于方向,还是两眼一抹黑,就等大佬把我带走。 我大学专业是视觉传达,可能你以为我是个妥妥的艺术生,恰恰我只是为了能够上个正儿八经的大学,花 3 个月时间突击绘画,恶补素描、色彩和速写,运气还不差,一个没有见过火锅,将铜火锅画成不锈钢火锅的“村里人”,艺考也是没有想到,顺利的通过了。这倒好,也就开启设计师职业的不归路。3个月就能够改变。 刚刚毕业我还是从事老本行,去了个广告公司,从助力平面设计师开始,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当时的薪资是 2500 元/月,还激情满满,第一个任务就是设计一个标志、一张名片和一张酒水单(纸质+电子酒水单,真的好久远,如今 KTV 都转型为中老年活动中心了),然后是一张海报设计、一本画册编排和一个广告片等等;到第 3 年开始从事电商设计,从一张网页头图、一张 H5长图和一份设计模版开始,然后是一场大促营销设计、一个品牌全案设计等等;到第 5 年开始从事产品设计,从一个图标、一张界面和一款 APP 设计开始,然后是一款产品交互设计、一个服务体验设计等等。3 个月到 6 个月就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加班是常态,简直是漫长的煎熬,但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的变化,无论是专业技能技巧、沟通协作还是业务理解和商业洞察都有很明显的提升。也收获很多经验成果,相应也获得认可(报酬和职位)。时间是恒定的,在哪里花很多时间,就会有更多收获。现在回想,为何不在创业能力上投入更多时间呢?
有得必有失
真的很遗憾,我没有很好照顾身体,也没有很好的考虑感情。如今,回过神来,才知道自己走了太多弯路,也错过太多风景。每次和朋友,最多的还是聊工作,聊创业;我一直在破圈,但同时也一直被圈围住。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打破,或者需要很多的努力突破。我希望更多设计师能够找到捷径,更快的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能享受一路美好。 作为设计师,我的理解其本质和任何一个职业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不同方式解决问题。一手交货,一手交钱,设计师的创意点、设计稿件乃至设计师本身就是一种货物或者服务。只是多个谋生的一个手段罢了,而在校园里,根本不教如何通过专业赚钱的技能和方法。更不用提及,大学生找不工作,而企业招不到人的双重困境。
一分钱一份货
近几年,我主要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产品体验优化等工作,在企业内带领产品体验团队,在企业外开展设计交流社区,确实需要用这么大的词来涵盖我们能做的事情。和不下百来位业务伙伴一起共创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这里也问问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受,与国外的设计师们的状况真的截然不同,绝大数的业务伙伴对设计师的期望好像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有一些不太切实际的要求?国内的数字产品与国外相比是不是更加注重商业应用(变现)? 我算是土生土长的国内设计师,在成长过程中更多会参照(借鉴)国外的设计创意、设计方法论,确实能够提升设计提案和交付的效率和成功率,在组织内构建设计团队发展路径也有一些研究和实践。 就在毕业 10 年之后,我在平安开始搭建体验管理体系,恰巧尼尔森诺曼(NN/g)发布用户体验成熟度阶梯。借此,豁然开朗,我开始引入了 这个概念,更明确的区分团队内部运用用户体验的方法和阶段,从而制定相对应的目标和标准。这不非重点,我就简单描述一下。
用户体验成熟度阶梯(图) 在产品体验团队中,如果团队所处的位置越低(左侧),那么对设计师的期待和要求就越低(同时,价值越低,价钱越低)。主要也是因为业务伙伴不太理解体验设计,常常把任何体验问题都归结成视觉需求。任何系统性问题也都归结成视觉需求。 例如:嘿,Nick,你能不能在这里给我们设计 1 个好看的按钮呢?把这几几个图表的颜色换一下,是不是能够改善? 业务伙伴对设计师的期待好比是硬币的 1 面。而另 1 方面,作为设计师正在疑惑你想实现什么目标呢?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同样,并非所有设计师都选择突破这一面,如果你认为只需要把 Figma 上设计稿通过 1 个链接发给业务伙伴就算结束设计任务的话;如果你认为业务伙伴应该主动找你沟通产品需求的话,或许我的观点可能不太适合你。说实在话,作为 1 名职场打工人准时上下班,就是已是本分。确实没有必要义务提供超出要求的服务。但是,如果你内心还是向往驱动产品更好的体验,也想为中国的体验设计发展有所推动的话,请和我一起。 言归正传,在我不同阶段的时候,我通过所谓的“赋能”或者“设计+”提升自己的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人脉圈子,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作为个体设计师的设计交付标准和工作方式。也可以看一下你们团队正所处哪个阶段,讨论每个阶段可能会遇到什么类型的状况以及如何跨越。我从一名设计师到设计总监,从设计总监转型为产品总监,产品经理需要负责产品的发展路线图,在项目合作时,设计师大部分工作时间都要和产品经理一起共创。
人生不设限:我那好的不像话的生命体验
我就以自己的成长为例,或许是一个特殊案例,或许也是普遍现象,我达到每个级别所需的时间,以及我在途中遇到的转变和思考(包括心理上的)。这里的时间我们就不考虑实际执行设计的硬技能,我们撇开那些工具软件(你会发现,现在软件学习成本越来越低,能够快速上手操作;更新换代也越来越快,要学的工具应接不暇),而是侧重于磨练软技能的时间。 难道我还要告诉你,设计执行很快会被 AI 所颠覆和取代? 我们,走吧!
第 1 级 设计 + 执行 能力:让客户满意的设计 所需的最短时间:3-6个月 这个阶段相对简单,很容易快速实现,只需完成业务伙伴所提出的需求开展设计,一般都能完成。只要把业务需要设计清楚地列出,我们所设计的稿件看起来不错,感觉还挺舒服就可以交付。 我就是通过 3 个月的时间,参加培训学习 UXUI 设计的流程方法和技能技巧,在 1 -2 个实际项目中感受流程和节点,应用基础技能,也就能够很快承接业务需求并完成交付,还能够获得一些界面设计比赛奖项。我有个同事,把神奇宝贝图鉴根据自己的风格重新绘制出来,坚持了 1 年完成,在这过程中,收获很多粉丝。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身的设计执行力,也丰富了自己的作品集。之后,他成为阿里的设计师,如今还是一名网红... 处于这个阶段的设计师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来刻意练习,因为软件工具会不断更新,还不太注重软技能要求,我们只需要完成要求完成的任务,无需考虑设计交付件对用户来言是否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不用气馁,也要不自信,所有的设计师大神和总监都需要经过这个阶段,谁还不是从新手村开始打怪升级。设计 + 执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 在进入第 2 阶段之前,小小的反思。我认为设计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业务伙伴所要求的需求清单,有 2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业务伙伴的目标是增长营收,并不像设计师那样深入了解我们的客户,作为客户的拥护者,设计师需要提出一些业务伙伴没有时间深入研究的体验问题。
- 业务伙伴需要在可取性(设计可投入)、可行性和生存能力之间取得平衡,来确定产品的解决方案,并最终确定企业及客户的解决方案。由于这种平衡作用,设计师需要努力追求极致体验,否则,这 1 / 3 就会被其他 2 / 3 吞没。
第 2 级 设计 + 洞察 能力:提出设计的亮点 最短所需时间:3-6 个月 在我完成设计任务之后,还剩余一些脑细胞,好奇心驱使我开始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完成这个设计任务。 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功能有可以做得更好,我就会向业务伙伴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方案。我就把这个称之为发现亮点。每当承接一个设计需求,我都会产出 2-3个方案,从不同侧重点展现,一方面:通过项目拓展思维、训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尝试,能够对齐业务伙伴所需要的,甚至补充所遗漏的部分。 我有一个设计习惯就是 1.5 版本,每次设计都会思考并设计下个 0.5 版本能够优化的部分以及可以新增的功能,在交付设计时,也会提供优化方案,这些优化点和新功能也会在后面几个版本陆续上线。难道,真的有时间设计吗?一开始当然是加班内卷出来的,后面就绰绰有余了,累积的多了,半年的需求设计都已经备在那里了。 摸索方案是需要大量项目经验积累的。在此阶段,我经常会面临的 1 个棘手问题,我方案的被采纳的成功率不高,更痛苦的事,好不容易憋出来的一个方案,由于项目周期的限制或者业务伙伴理解的深度,我无法说服他们,也就不能执行落地自己想法,只能继续采用一个不太理想的解决方案。 这是自然规律,需要时间历练和沉淀,我深知思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关重要。由于不断一路打怪,伴随着级别提升,我将把这一点与其他软技能结合起来,帮助我最终不仅想到其他的好方法,而且说服业务伙伴采用更好的解决方案。 ... 在进入第 3 阶段之前,个人小小的反思。我认为设计师需要以项目负责人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项目,有 2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数字化项目涵盖多个协作环节,有效的承上启下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用户和业务之间,业务和产品之间、产品和研发之间等等都会产品变差,设计师需要通过可视化不同形式的交付件,将项目中不同岗位的角色就产品目标达成一致。项目管理也成为设计师必备的软件能之一。
- 数字产业不断快速发展,流程不断优化迭代,方法也不断的沉淀,组织对待每个岗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个角色都在向外拓展,势必相互交错融合。设计师需要构建横向的知识体系,否则,取代你的不仅仅是新锐设计师、人工智能还有产品经理。这是每个行业不变的规律。
第 3 级 设计 + 提问 能力:挖掘需求背后的根本原因 最短所需时间:1-2 个年 在这个阶段,我的心态开始转变。如今也早已养成习惯,从一开始只是完成任务,加上提出一些备选方案,再到试图去理解业务为什么让我们首先要完成这项任务。每一次的转变,都是需要一点点勇气,更需要一点点细致。勇气是来自于不断实践的经验支撑,而细致则来自于对整个产品的充分理解(项目主人翁)。 现在,我对一上来就问业务为什么要这么做的行为感到有些许羞愧,实在有点愚蠢......(然而,以前的我就是如此),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沟通方式,业务伙伴开始质疑你的专业度,这就是导致他们把设计师看做美工的原因之一。所有业务伙伴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是用来唤起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真正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唤起他们的防备,提问技巧不容忽视。虚心求教,提问技巧固然重要,不如一杯奶茶,一顿饭来的实际。 一个善于发问的设计师不仅会询问正在构建的功能背后的原因,还会尝试将这些功能与其他未来功能、现有功能和业务目标联系起来。让我在问 "为什么"的时候更加有底气。比业务伙伴更了解业务并非遥不可及,恰恰在很多组织,我们设计师会更像产品经理,也会更像业务咨询顾问。 我就从这里开始,与产品经理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能力,而不是上下级关系,更不是甲乙方关系。产品经理常常需要负责很多事项,同时更多基于以营收为中心,所面对挑战不一样。因此,作为项目中的成员之一,我可以协助他们,从而取代他们。 在这一阶段,我开始考虑新功能,设定优先级,制定目标,这使得产品经理在产品宣讲会上实际说明状况。此时他们更愿意在一开始就提出更多开放式的想法,希望和我一起探讨方案。 这是一个美好且痛苦的演变过程。 ... 在进入第 4 阶段之前,个人小小的反思。我认为设计师需要拥有个人品牌思维,设计师就是一款产品,有 2 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每一款产品都会具备特色功能,解决用户的特定问题,一款有品牌的产品,也就会有更多的溢价,拥有更多用户。设计师亦是如此,需要加强、展现自己的专业,形成标签,让你的业务伙伴和项目都能够加强你的标签,个人产品对企业对社会解决什么问题就是体现个人价值,品牌也能够放大个人产品的溢价,获得更多企业青睐。(太多设计师不展示作品、不分享,那也能止步如此)
- 每一款产品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不断积累迭代,同类型的产品因为一点点不同的战略方向,就会导致命运的截然不同,与其担忧未来,应珍惜当下。结果固然重要,过程依旧精彩。设计师需要分析自己的情况,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节奏不断前进(或者选择躺平),痛苦和美好相伴。
第 4 级 设计 + 销售 能力:延迟解决问题,理解并提供替代方案 至少需要 4 年 此时,我作为 1 名设计师,好像也算不上设计师,开始掌握体验的主动权。 拥有产品思维和业务理解的双重能力加持。我在设计师第 2 级的时候提到过,在开发产品功能的时候需要平衡几个关键因素。作为项目的一员,不了解这些因素是 1 种幼稚的表现,这会让很多设计师不断吃亏。如果对产品的构建过程其他因素了解得越多,就可以在提出解决方案或提供替代方案的时候就更有发言权。 同样拥有在不同产品和体验上工作经验也会有所帮助,这些经验能让我更容易/更快地找到替代方案/标准,可以自信且快速反击(轻松开展内部探讨方案)。这两能力建设都需要时间和迭代(踩坑),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在早期的阶段就应该可以刻意练习。 能够快速做到这 1 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在通话/会议中通常需要做出关键决策。利益相关者会期待我在大家都在场的情况下提出亮点和问题,我可不想让他们等待。 这是 "系统 1"的能力(参考《快慢思考》),也可以通过 "系统 2"来实现。我会在会议/通话后发送飞书消息或电子邮件,详细解释我的想法,并提供可行的替代解决方案。然后,我可能还会再打一通(更短的)语音电话,确认所提出的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其实已经成为 1 名销售。设计交付能力是普通设计师的主要工作,由于组织处在用户体验成熟度低的阶段或者缺乏对客户的理解,作为一名设计师,是完全有能力有底气提出产品的体验问题以及推荐使用更好的替代方案。当设计团队成员能够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需要激励和说服业务伙伴,让他们相信我们所阐述的是一个更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还需要一点点小技能:
- 销售风格——说服他人的说话风格,站在业务伙伴所需要的解决方案阐述优势,并通过多次"销售"过程中得到磨练。
- 勇敢对抗——在不舒服的环境中反击并提出观点,这需要勇气,而勇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磨练,或许是与生俱来的。我会这样做,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以确保表达方式不会引起他人的防备。
- 产品思维——能够统一理解业务目标和用户需求将提高我们的产品思维。这将帮助我们平衡各方观点,并得到业务伙伴的理解和支持。说他们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他们被理解。
- 流程解释——能够识别用户将经历的核心旅程,并从中剥离出"功能 "或用户界面组件,以更低的复杂度推动正确的解决方案。降低复杂性是获得一致性的一种被低估的方法。减少活动部件 = 减少决策。
- 快速可视化——分享屏幕,潦草地写出正在讨论的内容,或画出初步的流程,这些都是项目成员理解的好方法。很多时候,这是最有效的方法,能让人明显感觉到缺少什么或需要重新考虑什么。
最后 在我的设计师职业生涯中,不断的踩坑,不断的总结,走过太多弯路,我希望未来更多的新锐设计师能够快速达成更高的阶段,更快的获得更好的成果。 我经历了我需要和不需要的错误。体会过表达不清、对设计感情用事、咄咄逼人的质问...还有很多职场和管理方面的惨痛教训。这些都是我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偏差。这些错误很多是可以避免的,现在职场任何所遇到什么问题,都有答案和解法。 因此,给努力的自己加个鸡腿,鼓励自己更加努力,相信自己有能力为产品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有些人会说,选择比努力重要,我承认这是对的,但是如果不努力,根本没有选择。
...
作者:王翎旭(Nick益)
文章字数:6654
预计文章阅读时长:17 分钟
该文部分观点和图片均来自网络,内容为个人职场生涯所思所想。如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错误与疏漏之处,欢迎不吝指出。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 @设计微日记
👇👇👇 10年+ 设计师/管理者/创业者
👇👇👇 创新 / 成长 / 共创 / 体验
所有平台赞助 将用于社区建设和反馈社区粉丝 期待与更多优秀产品设计师一起成长 👇👇👇 扫码进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