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大学生,正在回流武汉
共 3505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2-01-19 12:14
导读:人才回流,带动产业升级,科技大厂正在“倒追”武汉。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再次升级!
因为连最矜持的京沪都担心人才不够用。
上海近日降低落户门槛,上海本地应届研究生,可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直接落户。而此前,上海只对应届本科生放开落户,但仅限于清北复交、同济、华东师大等六所名牌大学。
今年7月份,北京也放宽落户限制,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如果是清北复交、浙大、中科大、南大这七所名校的本科生,还可按照计划单列办理引进。
以前是京沪限制人口,其他城市“捡漏”!现在京沪不干了,也要下场争夺人才,这对其他中心城市的人才工作来说,构成新的挑战。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大学生“超级工厂”的武汉,曾经一度是一线城市“抢掠“人才的首选目标,这一次已经率先感受到压力。
但武汉从来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今年又放了一个大招,政府成立了一个“猎头”机构,决定在全国招才引智。
01 武汉成立官方招才机构
2021年5月,武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高规格成立。
作为经武汉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市属国有企业,武汉人才集团明确“为城引才、助才立业”的职责使命。
力争年引进高端人才1000人次,服务知名机构1000家,人才大数据库达到1000万量级。
官方招才机构,全国罕见,相当于一个“猎头”机构。打赢这场人才抢夺战,武汉是拼了!
这还没完。
今年9月,武汉再度掀起人才争夺战的高潮,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落户政策相关条件的实施意见》,将落户条件进一步放松,直接逼近“零门槛”落户!
这个开放力度,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是最大的。
政府发力,企业更是求才若渴,不惜用百万年薪招才。
举个例子。2021年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首批光谷招贤榜,向全球发出武汉招才“最强音”。
榜单中,共有35家单位,提供60多个百万元年薪岗位。
对顶尖科学家,给予最高1亿元无偿资金资助;
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
推动设立永久居留“直报窗口”,便捷外籍人才跨境流动;在光谷全职工作满十年的顶尖领军人才可无偿获得人才住房100%产权……
这样的高薪岗位、重金奖励,不要说在中西部,就是在沿海地区也不多见,武汉求才若渴的决心和执行力,都可见一斑。
02 武汉吸引人才,为啥这么拼?
那么问题来了,武汉争夺人才,为啥这么拼?
我认为,首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我国正从工业大国向科技大国转型,科技强国已成为时代最强音,各大城市都在攻克“卡脖子”产业。
大家知道,工业经济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但科创经济的核心就是人才、人才、人才!土地、资本相对没那么重要了。
很多科技公司,全部家当就是一群工程师加几台电脑,而且可以做得很大,其他都不重要。
所以,工业时代,人口是跟着产业走的,但科创时代,产业是跟着人口走的,人口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大学走!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互联网的中心在北京、美国科技创新的中心在硅谷,都是因为靠近顶尖大学。
这就是各大城市疯狂“抢人”的根本原因,没有人才,就没有生产要素。
今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就提出,国家要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其他城市都在争取第二梯队。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重镇、青年人才输出重地的武汉,对这股潮流的感受程度,显然要比普通城市更深刻。
更何况,武汉之前是疫情重灾区,招才引智一度受到影响,此刻奋起直追,夺回在疫情中失去的时间,也是应有之义。
03 武汉已开启“人才回流”模式
曾几何时,让武汉人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科教重镇,高校毕业生们却热衷于“孔雀东南飞”,正所谓“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
2016年,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人才外流的形势一度达到顶点。
为了彻底扭转这个局势,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决心从营商环境、人才政策、城市界面、产业布局等多维度留住人才。现在来看,这个工程,卓有成效。
四年多过去,武汉人才工作也进入了收获期。
过去4年,武汉新增留汉大学生139万人,其中落户64.6万人。武汉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提前三年完成。
最让人欣喜的是,这几年中高端人才也在加速回流武汉。
2021年全国新增选149位两院院士,其中,武汉地区新增8位,增选人数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南京、上海。
增选后,武汉两院院士总数达到81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中西部第一。
此外,据经济日报统计,目前武汉累计引进9名诺贝尔奖得主,拥有重点人才655名、省级专家690名,人才总量超过285万人,全球英才加速集聚于此,让其他新一线城市羡慕不已。
据长江日报报道,武汉已经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人才净流入率已提升至19.2%,“人口年轻化指数”增幅居大城市第一位。
例如,早在2019年,武汉大学的留鄂比例首次超过留粤比例,这是湖北首次超过广东,成为武大本科生的首选就业地。
总的来说,武汉已开启“人才回流”模式。
04 人才回流,科技大厂集体倒追武汉
人才回流,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媒体就发现,这两年来科技大厂们正在倒追武汉。
例如,2019年,小米投资200亿到武汉修建了第二总部,员工将达到万人规模,雷军说“终于可以结束北漂的日子,不用四处搬家了”。
小米之所以到武汉建第二总部,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创始人雷军是湖北人,而且毕业于武汉大学,与武汉这座城市有着密切的情感联系。
2021年7月,新能源汽车巨头小鹏汽车宣布进军武汉,建设造车基地,占地1500亩,将建设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驱等工艺车间。项目规划产能10万辆,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以上。
与雷军一样,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是湖北人。
而在2020年4月,武汉疫情刚刚结束,腾讯便宣布,要在武汉建设数字产业总部。未来3年内,腾讯在武汉的员工规模至少达到现在的4倍,员工总人数将超过4000人。
不仅如此,腾讯还计划在武汉打造全国云电脑总部。
以腾讯云扎根武汉为契机,媒体还惊讶地发现,武汉已成功迎来了六朵“云”,华为云、腾讯云、金山云、浪潮云、阿里云、中国电子云……中国六大数字领军企业已“组队”在武汉打造云产业。
不仅如此,武汉仅光谷地区就从全国各地吸引到80多家数字经济“第二总部”,这种超强的虹吸效应与聚焦效应,颇为罕见。
▲光谷标志建筑
凭借科技大厂密集拥抱武汉,武汉数字经济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40%,总产值中部城市第一位。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发布的《2019城市数字发展指数报告》中,武汉的数字经济指数市列中部地区第一、全国第三。
并由此形成一个被称之为“光芯屏端网”的万亿产业集群:
以腾讯云、华为云等六朵“云”为代表的云计算产业群;
以长江存储、芯动科技、烽火科技、梦芯科技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目前已在存储芯片、光芯片、红外传感芯片等领域跻身国内第一梯队。
以中信科、长飞等为首的5G产业集群;
以京东方、华星、天马、康宁为代表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以科大讯飞、旷视科技、小狮科技、光庭信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人才回流,带动产业升级,培育出新产业、新动能,武汉给中西部城市打了一个样。
武汉,曾是一座“钢的城”,拥有武钢武重武船等国字头重工企业,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
而今,它凭借深厚的人才底蕴、强势的人才导流,正在变成一座“光”的城、一座“数”的城,“光芯屏端网”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已经闻名全国。
我们相信,“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历史荣光正在重返武汉。
刷刷视频👇
干货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