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共 185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1-19 17:41
关于学习的文章之前写过两篇:
我们都是终身学习者,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有些新的心得和想法,便会分享出来。最近看完了成甲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又有了些新的感悟,便有了此篇。
最早是在得到知道成甲的,他在得到有一个专栏叫《成甲说书》,也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所以在微信读书上看到这本书便读了下来。
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的书,作者认为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是我们看到的,了解到的知识是孤立的,没有形成知识的网,长成知识的树,人也就没有成长。学习学习的方法,能让我们走上成长的“捷径”。
全书都在围绕着一个概念在展开:临界知识。在理解临界知识之前先理解下什么是知识。
我们每天可能都会做这些事情:
因为工作的疑问,在网上搜索,查询资料 刷知乎、豆瓣、微博、头条 在得到、极客时间、樊登读书、喜马拉雅、B 站学习音频或视频课程 阅读公众号的文章
这么多的渠道,这么多的内容,都是知识吗?作者的观点是,只有能改变你行动的才是知识,否则只是信息。这个观点我很认同,而且我认为这个行动不局限在动手去做,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也算是行动。
那临界知识又是什么呢?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有部分会转变为知识,随着时间的积累,知识会变得越来越多,那么这些知识有没有共同的规律呢?找到这些规律并掌握就能四两拨千斤,触类旁通。这种更底层的规律被称为临界知识。
举个例子,在面向对象的世界里,前人总结了 23 种设计模式,而发展到现在,具体的模式已经远远不止 23 种了,但都逃不出面向对象设计原则的范畴,如果每天追着去学习新的设计模式,也能有收获,但是聚焦在一个点上,而熟练掌握了设计原则,遇到问题,依据原则去解决,进行代码的重构,最后会发现重构后的代码可能就符合某种模式了。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相比较设计模式来说,就属于临界知识。
理解了临界知识的概念,那我们怎么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呢?
现在都说要做 T 型人才,我觉得深度更加重要,或者说优先要在一个领域上做到极致,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再去拓展宽度也会容易的多。
木桶原理大家都知道,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一块决定,但任正非说如果每一块都顾及到,可能最后会是一个很矮的桶,所以应该全力去做更多的高的木板,短的木板可以去找资源结合起来,就可以是一个很高的桶了。
作为程序员,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会有下面这些:
编程语言,这个是最基础的,熟练掌握一门后,可以学习其他不同的编程语言 面向对象的知识,各种设计模式、原则 分析问题的能力 沟通能力 全局思维,除了功能需求还需要考虑各种非功能性需求
知道要学习哪些知识,那具体应该怎么学呢?
下图是我整理的书中的一些学习方法:
绿灯思维说的是当我们遇到跟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观点时,第一反应不是否定、反驳、抵触。而是应该积极思考观点中是否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脱不花的《沟通的方法》一开始就说倾听是沟通的起点,其实也是一种绿灯思维。
天下武功,为快不破,快速交付、快速上线、快速成长,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但读书得慢下来,慢慢理解、慢慢吸收,最终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一味求快,以读的本数取胜,其实没什么意义。慢才能有时间思考,才能调整方向,让我们慢一点,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吧。
罗振宇说过,长期主义指的不是你只知道抱着一个东西去坚持,而是你要判断什么东西不变,然后再去坚持,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我们需要抽取的临界知识。就像面向对象的模式在不断变化,但原则是几乎不变的。
费曼说:“人和人之间的知识差距不是来自学习的资历、年龄甚至也并非源于做实验的次数,而是取决于对知识的反思、总结和升华的能力。” ,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反思和总结的区别:
总结是对结果好坏进行分析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常看完一本书,我会到知乎、豆瓣上看看别人的评价,大多时候都是褒贬不一,知乎上有位朋友揪着书中的一句话的真伪大作文章,然后全盘否定,也是有失偏颇的。对我来说一本书如果能够让我很顺畅地看完了,阅读的很愉悦,就可以四星了,如果还能有所收获,带来思维和行动上的转变,那就是五星,就这么简单。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