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的一个笔试题,很多人都答不上来
我星球里有个同学上周五去面试某大厂的产品岗位,在笔试环节遇到一道题目让他比较费解。
我看了下这道题目,觉得挺有意思的,所以这里也跟你们分享下。
题目是这样的:请举例说明产品设计中的基本常识。
显然,这是一道开放性问答题。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分别是举例、产品设计、常识。
对于这个题目,你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问了下这位同学是如何回答的,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思路,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切入去说。
也是,这种开放性问题确实比较棘手,重点考察的是基于经验的总结归纳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产品设计中的基本常识是靠经验积累出来的,之所以叫常识,就是经过反复的实践检验得出的一般性规律。
同时,只有实践经验足够丰富,才能通过过往案例来举证这类规律,进而得到常识。
所以,基于这个逻辑,回答这类问题的思路就有落脚点了。
首先,产品设计中的常识一定是经过验证且被普遍认可的。进一步拆解,可以从新手容易踩坑犯错的设计案例出发讨论。
举个例子。
产品设计中有这么一个场景,产品经理会试图缩短操作路径去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
比如,完成一个任务的路径是 A-B-C,经过产品经理优化后变成了 A-C。从三步变成了两步,效率提升。
新手 PM 可能会认为这种调整是正确的,因为路径更短、效率更高。
从逻辑上看,这种设计动机和方案都没毛病,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用户是人,不是机器。是人,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的记忆和习惯。我们会更加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而不是重新建立习惯。
基于这种认知,用户在产品中最熟悉的操作路径其实要远远好过逻辑上最简化、效率最高的路径。
简单说,用户习惯的路径会比少一步操作更重要。
这一点,可以被认为是一个设计常识。这个常识已经被很多产品检验过,进而形成一般性规律。
早年,微信在安卓版本中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设计调整,将原本在底部的 tab 导航栏放到了顶部,目的是符合安卓系统的设计风格。
要知道,底部的 tab 导航栏样式其实是苹果的设计风格。
从逻辑上看,符合各自系统的设计风格是正确的。但是,这恰恰违背了用户习惯路径的常识。
上线后没多久,安卓用户就各种吐槽,这种反馈被微信团队收到后,很快就在后面的版本中恢复了之前的设计。
一直到今天,这个设计一直没有变过。
还有一个例子,曾经有不少人好奇微信为什么不把朋友圈入口往前放,而是始终放在第三个 tab。
在我看来,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对于用户习惯路径的保留。经过长时间的习惯培养,用户心智已经默认接受了朋友圈的进入路径。
现在,我们进入朋友圈凭的都是肌肉记忆,而非对于界面文案的理解。
如果此时变换入口,那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就会被打破,而重新建立习惯的过程是痛苦的。
第二,朋友圈是一个高频入口,而第三个 tab 中其他模块的入口并没有朋友圈高频,进而能起到高频带低频的作用。
现在你们去看,包括视频号、直播、搜一搜在内的入口都在第三个 tab。如果朋友圈入口换了位置,那这些入口的进入频率显然会受影响。
当然,这里面还有信息架构设计的问题。从信息分类来看,朋友圈和聊天以及通讯录分属于不同的信息层级。
所以,如果要说产品设计中的常识,这些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案例。
除此之外,如果你对常用产品进行过深度研究,发现这样的案例其实还有很多。
比如,早年微博将发布按钮从底部 tab 的中心换到了右上角菜单里。但是这个设计调整后,微博上有很多用户吐槽对这种变化很不习惯。
设计产品和设计软件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除了要考虑逻辑之外,还需要关注用户的习惯和认知,而后者只关注逻辑合理性。
这也是为什么做产品一定要深入场景洞察用户、甚至是成为用户的原因。
或许,这也是乐趣所在。
················· 唐韧出品 ·················
我试着把这道题目丢到了一个产品群里,然后让一些PM进行回答。
从结果来看,很多人都觉得这道题出得有问题,然后便不愿给出自己的答案。
我也在想,到底是题目有问题还是他们都答不上来?
最后,你觉得在产品设计中还有哪些常识?留言区可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