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同学:来字节一年,我有哪些变化?

前端三元同学

共 3471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1-10-27 22:11

首先,祝大家 1024 程序员节快乐!今天带来的是我入职字节一年以后的阶段分享自己学习经历希望对大家能带来一些启发。

大概半年前我写了一篇实习期的总结《三元同学来抖音架构组八个月,他怎么样了?》,分享了在字节长达八个月的实习经历。在今年7月初,也就是毕业之后,我在字节的抖音前端架构团队 转正,也有了大概四个月的正式工经历,整体来说从入职到距离现在也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了,经过了最近这几个月的适应期,我发现成为一名正式员工之后,相比于实习生阶段,无论是在心态,还是在做事的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接下来就来分享分享我的感受和思考。

转正后的变化

首先,相比于实习生阶段,当你转正之后,公司对你的期望会变高。可能在实习阶段还有导师带你完成一个个需求,帮助你完成一个简单项目的设计,甚至直接手把手教你调试你的代码,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你能力不太能扛得住的时候给你兜底,但转正之后作为一个正式员工的身份,你需要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角色,独立设计项目独立做规划独立负责完整的模块

在字节,基本上对于每个新入职的校招同学都会有专门的 mentor 来带,前期可能会给你安排一些任务,你只需要被动地完成就好,但后期你会发现带你的导师不再事无巨细地指导你,很多事情只是给你一个方向,具体的细节全部得由自己来负责。这其实很正常,刚进来的时候带你上手是作为导师培养新人的责任,但一旦过了这段 Landing 的时期,带你熟悉了工作的流程之后,这份责任便不再必须,他跟你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合作,而不是带与被带的关系。

在我实习的时候,最开始要准备转正答辩的时候也是交给了我一个具体的模块,当时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我都还有很多的盲区,为了完成这个对我来说稍微有些难度的模块,期间我也经常请教我的 mentor,向他寻求了不少的帮助,甚至在我感觉最艰难的时候,请求他帮助我 debug,最后解决了让我一筹莫展的问题。在我实习的阶段,导师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也让我顺利地通过实习的答辩,对于带我度过实习期的导师我也是既感激又由衷地佩服。

但转正之后,我发现个人的状态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以前被动地接受需求到现在独立负责一个模块,自己写规划和排期文档,跟业务方沟通对接,从以前动不动就问导师修 bug,到现在经常和他一起讨论技术方案,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变成了团队当中更加独立的一个角色,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当然自己见识和能力的成长也越来越明显。

团队当中有不少的大牛和颇有想法的人,在团队当中贡献了不少优秀的技术方案,比如 Monorepo 项目管理Git 工作流自动发包流程RFC 评审机制,让我感觉自己也在跟着团队一起成长,看着一个个优秀的方案落地到团队中,有时候也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渺小,正如苏格拉底说过的那句颇有哲理的话: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向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案学习,很多时候都能发现自己的盲区,这都是能够让自己成长的契机。我们团队的一些技术方案现在也在对外分享,可以通过下面的卡片关注团队账号:

对技术的态度

对于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来说,不妨扪心自问:

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写代码?

或许你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影响你很长时间的发展。

有人写代码纯粹是为了赚钱,或者让自己有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能够养活自己。

有人写代码是自己由衷地喜欢这件事情,写代码能持续让他产生多巴胺,能让他爽。

还有人写代码是为了能够改变世界,或者改变行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同的出发点,会导致后续的人生轨迹千差万别。

为了养家糊口写代码的人,哪一天找到了别的挣钱方式,可能就不会再继续写了,因为他会觉得写代码是为了换取公司付给自己的报酬,但是一旦自己不需要这些报酬,那么很容易就放弃写代码了。

因为喜欢而写代码的人就不太一样了,即使公司某一天不付给他报酬,甚至假如有一天他财富自由,不需要靠上班来养活自己了,他仍然有可能继续写下去。这样的人也真的不多,如果你要问为什么要坚持写代码?热爱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代码背后的世界能给他带来持续的成就和愉悦感。

如果你要问我是哪一种,我想也不能一概而论,最开始对于写代码这件事是比较无感的,说不上讨厌但也谈不上有多喜欢,但后来随着自己的阅历越来越丰富,在专业中探索的领域越来越广阔,见到了许多优秀的代码和开源库,渐渐也产生了一些兴趣。我不知道哪一天如果财富自由了会不会继续写代码来谋生,但无疑的是,对于现在所研究和从事的技术领域,我还是很感兴趣的,并且这份兴趣能够在工作中给我持续地带来前进的动力。

关于学习和成长

工作之后的人通常会有一些关于自我成长的焦虑,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一方面是对现阶段工作的一种迷茫,觉得自己成长还不够快,或者现在做的事情并没有让自己得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渐渐繁忙起来,每天回去之后也基本没多少时间用来学习,自己钻研和学习的时间会减少,技术深度会停滞不前,这对自己长期的竞争力而言肯定是不太好的。

对于第一点,我想说的是,公司本身只是一个平台,聚拢一些资源和团队,给你更多创造价值的机会,但它并不能保证你的成长,更不能保证你能对公司、对行业做出如何的贡献。

再大的平台都有搬砖性质的工作,即使是在我们的架构团队里面,虽然对外是非常高大上的存在,但其实团队里每个工程师的日常也免不了修复一些边边角角的 bug。

因此,学习和成长应该是自己出动出击的事情,而不是背靠平台和光环高枕无忧。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那么可能很长时间陷入铺天盖地的技术和业务细节里面,而自己能力又没有什么成长,长期也没有做出特别有价值的产出,如此一来重要的事情也不会落到自己头上,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另外,自己平时也一定一定要抽出时间来看看一些技术文档,比如 ReactVueNextjsGatsbyWebpackParcel 等等这些经常会接触的技术栈的官网,并且可以订阅一些最新技术的推送,拿我自己来说,持续订阅JavaScript Weekly,比如有昨天早上一醒来就收到了 Gastby V4 发布的推送,点进去大概看了一下新的DSG渲染模式:

包括「云谦」公众号每周也会定时推送前端的一些前沿动态:

在 Twitter 上关注一些领域内的大佬,比如Evan YouPatakAnthony Fu等等,并且在 Github 上时常翻翻一些优秀仓库(比如 Vite)的讨论区,通过这些渠道可以第一时间掌握业界前沿的技术动态,同时也开阔自己的认识和视野,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更加了解,而且说不定哪一天这些信息就在工作当中派上用场了。

当然,对于自己工作强相关的技术,自己是需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来钻研和学习的,不然知识的深度不够,在公司也没法 cover 住自己负责的模块,干起活来也会很吃力。我现在在公司是主要负责服务端渲染框架以及 Bundleless 构建引擎这部分的工作,因此这些领域内的知识我会看的比较深入一些,甚至去逐行阅读和调试开源库的源码,毕竟最后是要到公司里面落到实地的东西。

关于生活

工作以后,正式成为一个社会人,这和之前的学生身份相比,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做学生的时候常常只关注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但工作以后要考虑的就更多了,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多了。

比如:

  • 自己原生家庭的情况、父母的健康问题;
  • 有女朋友之后,如何处理两个人之间相处过程中的问题,如何考虑未来两个人长久的发展;
  • 自己的健康问题。干眼症、荨麻疹,避免过度疲劳、饮食上严格忌口;
  • 规律作息,12 点之前睡觉,保证每天足够的精力;
  • ......

文章输出

这段时间的输出文章有技术类的:

我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科班计算机基础的?(附完整学习路线+电子书)

在字节某中后台项目中落地 Bundleless,我经历了什么?

Snowpack,新时代前端构建的先锋

也有非技术类的,比如:

三元同学: 谈谈认知

后期的计划是加强专业领域相关的分享,尤其个人目前所深耕的前端构建相关的内容,计划在年底出一本前端构建工具 Vite 相关的掘金小册,已经答应了掘金的运营同学,敬请期待吧。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啦,我是三元同学,微信号是 sanyuan0704,欢迎大家和我交流,我们下期再见。

浏览 5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