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阿里,如何破解文化与业务“两张皮”?
共 7201字,需浏览 15分钟
·
2024-05-30 17:30
▼ 点击下方关注 “茅庐学堂” 公众号 ▼
回复 “1” 抽取福利,奖品《阿里三板斧》线上课
上周四(5月23日),在阿里巴巴自我变革一周年,以及阿里2024财年年报发布之际,蔡崇信和吴泳铭发布了一封联合署名的致股东信。
过去一年,阿里围绕战略的清晰与聚焦,进行了一系列布局调整。这封信,阐述了未来新发展阶段“阿里巴巴是谁”,为何做出“用户为先、聚焦人工智能”的战略选择,分享了在战略执行时期遵循的经营原则。
信的最后说道:
“阿里巴巴永远关注未来。在过去的25年里,阿里巴巴经历了不断成长,也出现了一些‘大公司病’。在接下来的10年里,我们将再次视自己为一家初创企业,坚守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初心,以创业的精神持续创新。我们将秉持长期主义,为今天而取舍,为明天而投资。”
对现状的反思,对业务的取舍,对初心的坚守,对未来的展望,都深深根植于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中。
文化与业务,就是企业稳步前行的两条腿:业务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事,而文化决定如何正确地做事。但在文化与业务脱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和业务两张皮”,是很多企业头疼的现象。
今天,就与你分享阿里过往文化与业务如何彼此影响,回望阿里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取舍与坚持。
2000-2004,文化引领业务方向调整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从阿里成立之初,也就是2000年确定至今,就没有变过。
阿里提出这个使命之时,正值中国加入WTO的背景。所以这个使命的对象,其实是有特指的:帮助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国沿海的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打通产品出海的路径。
在这个使命的指引下,阿里做了件什么事情呢?
砍掉了好几块业务,包括给大公司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例如主页邮箱,此乃当时盈利颇丰的业务之一;包括帮客户订酒店;包括为客户制作黄页,这是马老师接触互联网的第一单业务类型。
赚钱的、提供便捷的、从开始就延续下来的业务,都被砍掉了。
那阿里究竟将焦点聚到哪里?
答案是:专注于“中国供应商”,全力布局B2B。
所谓“中国供应商”,就是把国内的制造业厂商的这个信息放到网上去,让海外的买家来询盘。阿里不仅帮助供应商取得资质认证,还将他们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让产能找到出路。为此,阿里建立了大家熟知的“中供铁军”。
所以在这个阶段上,企业文化帮助业务实现高度聚焦。
其实,当时在做战略取舍的过程中,内部是有犹豫和不舍的。因为当时的阿里还处于亏损的状态,如果放弃盈利的业务,全身心投入到未知中,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但最终,阿里选择遵从企业使命,砍掉了赚钱的业务,聚焦、聚焦、再聚焦。
最终在2004年,中国供应商业务完成了盈亏平衡,此后更是成为阿里集团的“现金牛”。马老师曾感慨,“没有B2B,就不会有阿里巴巴。”这一切,无疑是对阿里坚持使命、勇于取舍的证明。
2004-2013:业务孕育文化、文化促进业务
在2004年的某一天,马老师召集高管团队,让他们默写当时阿里的价值观——“独孤九剑”(内容为:创新、激情、开放、教学相长、简易、群策能力、专注、质量、服务与尊重),结果没有一个人能够默全。
如果高管都无法默全,又怎么能要求员工深刻理解并践行呢?
此外,当时的价值观考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条目太多导致组织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源;另一方面,定性考核的方式背后有较的主观意识。
因此,随着业务不断扩张,高管们都认为,价值观需要做出调整了,需要更贴合业务实际了。
于是大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去讨论、去凝聚、去梳理新一版的价值观,并且优化内部的管理方式,从而指引业务更好地发展。
最终在阿里成立5周年时,马老师宣布将愿景升级为“成为一家持续发展102年的公司”,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版的金字塔的价值观——“六脉神剑”,这版价值观贯穿了阿里之后整整15年。
阿里的“六脉神剑”价值观
“六脉神剑”分了三层六条,每条下面都设置5条行为要求。这些要求都是从销售和运营的日常工作当中提炼出来的,它们跟业务紧密结合,确保每位员工都能直观地理解背后代表的内涵。
阿里“六脉神剑”
■ 第一层聚焦的是客户引领,叫“客户第一”。
■ 第二层聚焦的是团队协同,分别是“团队合作”,“拥抱变化”。
■ 第三层聚焦的是工作态度,分别是“激情”,“诚信”,“敬业”。
尤为独特的是,当时价值观的考核方式是“通关制”。
何为“通关制”?
举个例子,“客户第一”这条价值观当中的5条行为标准:
“客户第一”的5条行为标准
1. 尊重他人,随时随地维护阿里巴巴形象。
2. 微笑面对投诉和受到的委屈,积极主动在工作中为客户解决问题。
3. 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即便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不推诿。
4. 站在客户立场思考问题,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最终得到客户和公司都满意。
5. 具有超前服务意识,防范于未然。
员工需从最基本的第1条做起,逐一达成。任何一条未达标,则该价值观整体视为未达成。举个例子,假如我第1条为0分,即使我把第4条、第5条做的特别好,那我的这条价值观考核依然为0分。
而阿里的价值观考核得分,占总绩效得分的一半。换言之,即便我业绩得了100分,但价值观考核为0分,那我的总分就只有50分,这将直接影响我的年终和奖期权发放,以及晋升机会。
这样的考核要求,促使员工日常就重视价值观的实践。不少优秀的团队每天晚会的时候,都会要求员工讲一讲,“你今天看到什么优秀的价值观案例?又看到了哪些不好的现象?”
所以,阿里梳理出来的价值观,不是挂在墙上的,而是融入到企业运营和管理当中的。与之同时再与激励机制高度绑定,文化就能扎根员工心底。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将文化与激励机制绑定,这样的决策需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2014-2019:业务升级下的文化变革
2008年阿里启动“大淘宝”战略,2009年阿里启动云计算业务,2011年集团将战略升级为“大阿里”战略......为了支撑业务的发展,阿里聘请了大量的工程师。到了2013年的时候,工程师已几乎占员工总数的一半。
这一变化给文化带来了新挑战:工程师文化与原企业文化冲突。因为六脉神剑的行为描述,跟工程师日常工作脱节了,从描述到宣传的手法上都难以引起共鸣。
举个例子,对于“激情”这个词语的理解,销售伙伴的场景可能是大旗一挥、战鼓一敲,但工程师群体较难在日常工作中体验到这种情感和氛围。
同时,阿里201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标志着阿里正式迈入全球化公司的行列,进一步加剧了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这时候,面对现有工程师文化的冲击,以及未来高精尖人才的需求,阿里需要新的文化内容。
所以在这个节点上,阿里做了两个动作:
一是人才观的变。
之前阿里一直有一句话,叫“平凡人,做非凡事”。
但当时,阿里外聘了很多CEO级别的高管,他们都是来自各种名校名企,政府里厅级、副厅级的精英。从他们的学历或经历来看,并不平凡。
所以2015年,这句话改为“非凡人、平常心,做非凡事”,让更多行业的精英加入阿里。
二是价值观考核方式的迭代。
面对原有“通关制”考核的复杂与不适应性,阿里简化了考核方式,转向了“ABC档位制”。
简单来说,就是保留了每条价值观下面的5条描述,但取消了针对每条描述(共30条)的打分,改为针对每条价值观(共6条)的ABC评级。其中,总评为A 档和 C 档的员工,需要提供多个方面的案例支持及综合评价描述。评为A档的员工,在发放期权和晋升的时候,可以获得一定加成。
2019年至今:全面挑战下的文化变革
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集团多条业务线都面临着残酷的竞争。
在2019年阿里成立20周年会上,马老师宣布了新版的价值观”新六脉神剑”,希望通过这次文化升级,通过历时几年的文化讨论,去激活整个阿里高层团队,去让他们直面客户问题、团队问题、工作态度问题。
阿里的“新六脉神剑”价值观
从提出价值观升级的想法到最终价值观成型,阿里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共举行了5次合伙人专题会议;累计有467名组织部成员参与了海内外9场沟通会;全球各事业群不同年龄、岗位、职级的员工都参与了调研,给出了近2000多条反馈建议......
这次变革的阿里文化,是否能应对当下的全面挑战,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 阿里价值观演变历程
// 最后的话
在阿里的发展轨迹中,企业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弥补了大量制度触及不到的角落。
制度可以要求员工朝九晚五地工作,却难以激发他们心中热忱、全情投入;制度可以给员工制定年月周的目标,却难以激励他们不断创新、突破自我;制度可以规定定期召开跨部门协同会议,却难以让他们换位思考、坦诚沟通。
但企业文化和榜样的力量,能引领、能激发、能带动。
我们茅庐学堂在帮助企业梳理共识文化的时候,会邀请一号位和高管们一起探讨使命愿景价值观。但我们不是为了争论谁对、谁错,而是讨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企业当下面临的挑战、什么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石。
只有与业务紧密结合的文化,才能扎在企业土里,长在员工心底。
· 如何发掘企业隐藏的组织心智?
· 如何从企业的土壤里刨出企业文化?
· 如何让企业文化深入人心?
茅庐学堂的《文化梳理共识项目》,通过访谈诊断+文化共创,由实战经验丰富的企业文化专家引导,带领企业核心管理层团队,回顾、萃取企业成功的经验,共识使命、愿景、价值观,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落地方案,让文化深入人心,打造企业发展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