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 5 次-我如何拿下蚂蚁体验技术部校招实习 Offer
共 12165字,需浏览 25分钟
·
2021-08-05 12:39
前端早早聊大会,前端成长的新起点,与掘金联合举办。加微信 codingdreamer 进大会专属周边群,赢在新的起跑线。
第三十届|前端 BFF 专场,了解BFF 网关/GraphQL/聚合/剪裁/编排/接口玩法等等的可能性,8-14 全天直播,9 位讲师(蚂蚁/哈啰单车/阿里/网易严选/阿里云等等),点我上车👉 (报名地址):
分享内容举例: 4000多台机器,30~100 万 QPS 的 BFF 服务,是如何做安全生产和工程保障的(CI治理、自动化监控、组件复用、链路快排、变更风险管控...)
所有往期都有全程录播和 PPT,可以购买年票一次性解锁全部
👉更多活动
正文如下
导语
我是陈善杰,蚂蚁体验技术部2022届校招实习生。从去年12月开始投递简历,在收到蚂蚁和腾讯的 offer 之前,曾被某独角兽厂拒过五次。在面试到后期非常迷茫的时候,我有幸了解到了早早聊大会,并且在关注以后收获颇丰,最终顺利通过了蚂蚁和腾讯的面试,来了蚂蚁。非常感谢早早聊大会的发起人 Scott 的邀请,让我将自己的经历写一篇文章,来帮助更多人,特别是毕业生。
每个人的面试经历都不尽相同,或顺利或坎坷。我希望将我这段相对坎坷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如果在我过去面试的路上,也曾有过这样的参考,或许可以少走一些弯路。经历虽不能复制,但是我会尝试将其中共通的东西挖掘出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
背景
要进入面试,首先要通过简历筛选。简历筛选看哪些方面,无非是简历上那几大基本要素——教育经历、实习经历、项目经历、技能。
教育经历
教育经历我们没有太多提升的空间,除非去更好的学校深造。对于校招,我们能做的是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让成绩好看一些。把自己擅长的,经得起问的课程写上,比如我写的是: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和算法、计算机网络、密码学、Linux,后面面试的时候就有被问到。虽然概率不一定,但是被问到的时候能说,就能成为优势。
我的学校比较普通,是浙江温州的一所学校,温州肯恩大学。不是985,不是211,也不是省重点。所以看到这里,双非的同学们可以对自己更有信心,双非并不是和大厂无缘的。虽然企业更青睐来自好学校的同学,但是技术岗最终还是要看技术的。好的学校能够为我们背书,替我们证明我们的底子不差。学校不足以为我们背书的话,我们就要自己证明给企业看,我们有他们需要的那些能力。
实习经历和项目经历
如果学历不是特别亮眼的话,实习和项目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技术岗最终还是要看技术,学历再好但是没写过几行代码,面试的过程中还是会挂掉。
在一段实习或者项目经历中,我们接触到的东西往往比较综合,所以面试官也会有机会从更多方面提问。而这些又是我们实实在在做过的东西,能够更全面的向面试官展示我们所了解的。
技能
HR 不一定了解技术,技能的表述往 JD 靠齐是最保险的。即使不了解我们提到的那些技术名词,对关键字还是可以对得上的。JD 的话相同岗位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多看几个,自己归纳整理一下就行。
以下是我写的:
熟悉HTML、CSS、JavaScript(含ES6) ,熟悉微信小程序开发,了解浏览器工作原理,了解Vue、React等MVVM框架,了解Vuetify等UI框架,了解Webpack等前端工程化工具。 熟练使用Python(爬虫、数据分析)、Golang(后端开发),了解NodeJS、Java。 熟悉MySQL、PostgreSQL等SQL数据库,熟悉Redis、MongoDB等NoSQL数据库。 熟悉计算机网络、HTTP协议、安全等,持有计算机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网络工程师)证书。 良好的英文表达能力,能够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阅读英文文档。
一定要实事求是。当时的我不怎么熟悉框架,我就只写了个了解。对于实习生来说,大厂其实更重视基础,框架如果没用过的话是不会问的。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没用过的写用过,不熟悉的写熟悉,熟悉的写精通。真要那样写的话,最后很大概率是要被面试官教做人的。
简历就像你给面试官考你的考纲,虽然面试官不一定参考,但一定不要自己把自己坑了。
准备和失败
我一共面试过四次某独角兽公司,三次到二面,最后一次到三面。
我选择了一个比较头铁的,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的路子——通过面试检验学习进度。许多人在自己没有充分准备之前,是不敢贸然去面试的。但是退一步想,如果没有面过第一次,又怎么知道准备得怎么样了呢?虽然网上也有大量面经可以看,但是和真实的面试还是有差异的,比如会不会紧张,紧张的时候还能答上来同样的问题吗?
因为某独角兽厂常年招实习生,并且没有冷却期,可以一直投。于是我一边准备,一边面试,才有了这么多次面试。当然我不鼓励大家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时候贸然尝试,虽然可以反复投,但是每一次面试都是有记录的。我是因为每次面试都能到二面,面试官的反馈还行,让我感觉差那么「亿点点」,所以在反复尝试。
如果小伙伴们也想通过面试来检验自己的准备进度,又怕留下不好的面试记录的话,可以先选几家自己不是特别想去的大厂,或者一些无伤大雅的中小厂来尝试,检验准备进度的同时积累经验。
阶段1:面向面经准备
第一次面试,是通过哥们帮我把简历发给了认识的该厂前端基础架构某组的 leader 。
由于是第一次面试,是第一次面大厂,也是第一次面前端,所以没有任何经验与想法。接到面试邀约的时候,想着也不知道自己要复习多久,就先上吧,把面试时间约在了后天,给自己留了一天多的时间突击。在那一天时间里,我粗略地过了一遍前端的基础。
第一次面试感觉还比较神奇,面试官第一个问题居然是从操作系统开始问的,我当时还问了一句,这面的不是前端吗?现在想来,好像就这第一次面试被问过操作系统相关的题,后面在别的厂也没碰到过。后面还问了一些事件循环、CSS 水平垂直居中、数组拍平一类经典题目。虽然答得不是很好,但是面试官说总体还行给过了,还说等十分钟,下个面试官马上来。(我也是从这次开始知道该厂的面试效率的,据说快的话能一天面完。)
二面问了一些对前后端分离的理解,Vue 和 React 区别,Vue 的双向数据绑定、组件间传值、生命周期之类的问题。之前写小程序,感觉模板语法和 Vue 挺像的,也有生命周期之类的概念,所以面试官问我用没用过 Vue 的时候我说用过。事实证明我太菜了,Vue 和小程序完全是两个东西,所以这几个题直接给我整懵了。因为这次经验,后面的面试中我再也没有提我会 Vue 之类的框架了,再问也只是了解,没有用过。
不出意外的,第一次面试挂了。不挂的话也不科学,毕竟才准备了一天,这都能过的话,其他人还怎么面。
第二次面试是自己在牛客上找到的内推。因为第一次面试感觉还不错,感觉再努力一把就能成,所以这次接到面试邀约以后,把面试时间约在了一周之后,留了一周的时间准备。
第二次面试,虽然感觉自己准备了一些了,但是在面试中被问到以后才会发现还有很多没有准备。一面问了一系列和 CSS 相关的题,包括 CSS 画三角形、画正方形等。这次面试还是有点慌乱,很简单的一个盒模型都没有答好,不过面试官还是放我进了二面。二面快结束的时候被问到一个「连续子数组最大和」,练得太少,没能写出来。面试官又给了个机会,问如何通过 Promise 实现 sleep ,当时也没能想到用 setTimeout 去 resolve Promise 。眼看还不行,面试官给了一道智力题——两个人轮流抛硬币,其中一个人先抛,先抛到正面者胜,求两个人的获胜概率,可惜当时还是没能想到。
就这样,第二次面试又挂了。这次挂掉以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准备的范围还是太小了。我决定扩大范围,把牛客上该厂前几页的面经全部点开,把所有题目整理下来,一道一道弄懂;开始刷 LeetCode ,树和链表高频题都过了一遍;开始写常见的手写题,防抖节流、对象的 new/create/instanceof 、函数的 bind/call/apply 、 Promise 、发布订阅 (EventEmitter) ……
准备的过程中,还是每隔一周通过内推和官网投递,终于在年前被捞了起来,有了第三次面试。
第三次面试,因为扩大了范围,把其他人面试中出过的题目基本上都过了一遍,所以大部分题目都可以答上来了。但是在二面的时候,被问到 setInterval 和 Promise 的细节,没有答好,后来也没能等到三面。这次挂完也快过年了,短时间内不会有下次面试了,过年这段时间还可以好好准备一阵。
我把这三次面试准备的过程概括为——面向面经准备。
阶段2:系统梳理
在先前的面试中,每场面试结束前反问的时候,我都会问面试官能否给点反馈。我得到最多的反馈是——知识不够系统。
过年在家里,买了 winter 老师的《重学前端》专栏看。开始看这个专栏以后发现,原来前端的整个知识体系是这样的,原来我们许多人都没有真正明白前端应该怎么学。看过 winter 老师的专栏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之前虽然也整理了大量题目,但是从来没有梳理过知识点和知识点之前的关系。我开始做脑图,把我能想到的,面试中可能会问到的知识点分类罗列,罗列的同时继续思考,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为之前已经积累了不少题目,经过这样一个结构化的思考,很多知识点开始被有顺序地关联起来,这样面试中再被问到的时候,就很容易回忆起来,并联系到其他相关的知识。以浏览器缓存机制为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强缓存和协商缓存分别是怎么实现的、用到了哪些头部、缓存生效的时候返回什么状态码,然后我们可以联想到 HTTP 还有哪些头部和状态码、怎么样避免请求被缓存、GET 和 POST 的区别、HTTP 还有哪些方法、CDN、HTTP/2 …… 每当看到一道题的时候,想一下面试官可能会怎么追问,把想到的题目一起过一遍,这样能联系起来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不会忘掉。
也是在这个阶段,我开始逐渐理解大厂面试提问的逻辑。表面上看,我们会觉得「面试造火箭,工作拧螺丝」。但实际上,大厂面试的那些问题背后,考察的是我们的知识体系和思考问题的逻辑。同样的一个面试题,根据候选人了解的深度,可以答出不同的层次。如果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点和知识点可以联系起来的话,面试官问一个点的时候就可以顺带答到其他点,逐渐往自己熟悉的方向去引,就不容易被挖坑。有的时候,面试官也不是想刁难我们,可能面试官当时也没想好问啥,于是就从题库里抽。给面试官一个方向,面试官也是想找候选人的亮点的。即使面试官没有顺着你提到的点追问,面试官也会知道你是有东西的。
过完年,我等到了第四次面试邀约。这一次是拿到面试是过年和初中同学一起聚的时候,得知一哥们该厂实习,通过他帮我投到了他们部门前端组的 leader 。
这次面试,终于走到了第三面。二面有点像压力面,面试官全程没怎么说话,就出了几个题,最后一题是实现一个调度器(并发控制)。这个题目在该厂相当经典了,感兴趣的可以上网搜一下。写得时候感觉有点懵,不过最后还是误打误撞写出来了。面试官当时说等会儿三面面试官进来的时候还是挺惊讶的,居然终于走到三面了。
三面应当是部门主管面了。估计是因为部门主管挺忙的,当天后来 HR 打电话说面试官暂时来不了了,约到了第二天;后来 HR 又打电话来说,面试官这几天都没空,约到了下周一。
到了下周一,终于等到了面试。这次面试应该是我离该厂最近的一次。面完的时候感觉自己没有太大纰漏,可惜过了几天都没等到消息,最后还是收到了感谢信。
事后复盘,还是可以想得出没有做好的地方:
技术方面,如何判断对象中的循环引用没有做好。
非技术方面,为什么选择前端没有答好,实习时间也只有四个月,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有些短。
阶段3:技术之外
到这个阶段,面试中常问的那些题其实已经准备得八九不离十了。在第四次面试失败以后,我开始关注一些技术以外的东西。在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前端早早聊以后,我了解到,除了考察技术以外,面试官还会关注:
兴趣、主动性:是不是真的对技术感兴趣?是只会书上的理论,还是真正动手写过东西?真正对技术感兴趣的或者主动性强的同学,会自己动手去写一些 demo ,反之面试官会认为候选人对技术不够有兴趣或者主动性不够。
性格:不能表现出太强的二元思维。小时候我们总是觉得非对即错,非黑即白;成年以后,会发现很多事情是介于黑白之间的。二元思维太强的候选人在工作中容易站队,不利于同事之间的合作。
态度:学历好说明智力过关,如果智力过关但是基础却答得不好,面试官就会思考候选人态度是否端正,在校期间有没有好好学习。
……
当我们注意到这些以后,我们会更理解为什么大厂的面试总是让我们「造火箭」。公司在招聘,尤其是校招的时候,在基础之上往往还重视潜力。公司招我们进来的时候,我们可能是 P5 ,但是对我们的期待,绝对不仅仅是 P5 。公司愿意招 P5 水平的我们进来,是希望我们在未来做到 P6/P7 乃至更高。所以,我们需要让公司看到我们的潜力。怎么让公司看到自己的潜力,可以参考上面提到的那些软实力。
同时我也开始意识到,面试也是比较依赖天时地利人和的。如果竞争这个岗位的人比较少的话,可能不一定要答上来所有题目,差差不多就过了;竞争这个岗位的人比较多的话,可能就要所有题都完美答出来,甚至超出预期。
复盘:走了哪些弯路
弯路1:面向面经准备
前三次面试,也就是面向面经准备的阶段,我感觉是比较费时,并且没有底的。因为我只是根据其他人被问到过的题目来准备,而不知道自己面试的时候会被问到哪些。表面上是针对面试来准备,比较有针对性,实际上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因为只能根据看到的题目全量去准备,没有侧重点。题目最后虽然都能弄懂,但扎实程度就像没有打好地基的高楼,一紧张就容易倒。
后来开始系统性地梳理,发现思路顿时清晰了,知道都有哪些点需要准备,也知道自己还有哪些点还没准备。后来开始看系统的前端课程,发现读大佬们整理好的知识,比自己碎片化地从网上一篇一篇看高效多了。后来开始看红宝书,一天能看50多页。如果一开始就看书的话,不到1000页的红宝书,20天也就看完了。
所以,学习还是应该找对方法,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为了节省时间而走的捷径,可能要花更多时间走回来。
弯路2:为什么选择前端
在第四次面试的三面中,「为什么选择前端」这个问题没有答好。当时我给面试官的感觉是,我不是想做前端,做前端只是暂时的选择。这一点是很致命的,职业规划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在终面和 HR 面。企业的期望肯定候选人会在这个领域长期发展,而不是三分钟热度。
弯路3:base 地选择
在这几次面试期间,我还接到过该厂北京 base 的面试邀约,但是我都拒掉了,因为想 base 上海。小伙伴们如果没有特殊的要求的话,其实可以不限 base 或者往 HC 多的地方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越缺人的地方,越缺人的时候,机会越大。虽然标准是一样的,但是保不准人家因为真的很缺人放点水呢?
思考:为什么选择前端
为什么选择前端?这是校招生在面试中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其实一开始我的选择并不是前端。在这之前我前后端都做,但是后端偏多,更想去做后端。所以一开始投递某独角兽厂的时候,我投递的是后端岗位。但是不巧的是,直接简历就没过。拿着简历去请教做全栈的朋友,朋友说我简历上的经历大多是前端的经历(小程序),所以可能还是更适合前端。另外现在前后端分离,对前后端的要求都高了。后端不仅仅要会基本的(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还要会容器技术、消息队列等。如今竞争日益激烈,虽然 JD 上面没有写出来,但是或多或少还是会要求。
听完我觉得略有道理。虽然基本的后端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那些我会,但是 docker 、 k8s 、 RocketMQ 等确实没接触过,现学的话不一定来得及,没有一定体量的业务可能也没法有直观的感受。另外自己之前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做前端,还是做过一些的。所以可能可以先从前端开始投,先进个大厂,之后有机会再转后端,毕竟前端转后端的人们也比比皆是。
在这三个月一边学习一边面试的过程中,我也经常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前端?
一开始我想选后端,是因为我觉得,后端只要管好数据返回和数据库增删改查准确,而前端比较玄学,需要解决各种兼容、适配问题,所以更想去做后端。
但是,有这个想法却恰恰说明了我对前端的了解不够深入。如果前端基础够扎实的话,那些兼容、适配的问题就不应该成为问题。
我最早接触 Web 是小学毕业的时候,用 WordPress 和 Discuz 搭过自己的网站,也是从那时候了解了域名、 DNS 、 CDN 、 MySQL 、 FTP 等知识。
初中的时候,代表学校参加了县里的网页设计比赛。因为一直对代码比较感兴趣,所以在这样的比赛中势必要发挥一下。在大多数人使用 Frontpage 进行可视化编辑的时候,我从 HTML 入手,去掉了许多由于复制粘贴带进的冗余代码。页面不一定是最华丽的,但是代码一定要是最整洁的。最后,我也拿了一等奖。
大二的时候,微信推出了小程序。看了文档以后,我觉得挺好玩的,于是下载了开发者工具想做一个 demo 玩一下。恰好当时身边的同学们遇到一个问题——不知道教授办公室的位置在哪,于是我就想能不能做这样一个小程序,给他们查询教授办公室的位置。如果是一个 APP 的话,要另外去下载;如果是一个网页的话,还得去浏览器打开;而小程序的话,微信首页往下拉一下就有,是比较便捷的入口。说做就做,现学现卖利用课余时间搓了两周左右便上线了。上线以后发现用的同学很多,后来也被学校采用成为了官方的学生服务小程序。
从这些经历来看,虽然我没有明确地选择前端,但是或多或少一直在做着和前端相关的事情。
回到一开始自己不选择前端的理由,是觉得「前端比较玄学,需要解决各种兼容、适配问题」。但是,解决这些所谓「玄学」的问题,搞清楚他们背后的原因和本质,在「没有规律」中找到规律,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在自己走过这些弯路以后,我非常想要告诉后来的人们,要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前端。不要因为前端门槛更低或者上手更快而选择前端。只有真正有兴趣,发自内心地想做前端,才会比别人多做一些,做好一些,才能让面试官和 HR 看到你的潜力。
重启:面试开始顺利
之前一直投递某独角兽厂还有一个原因是,其他大厂的春招没有开始,只有他们家是常年招人的。并且他们家没有冷却期,可以换部门不断重试。现在阿里、腾讯等大厂的春招也开始了。痛定思痛,我觉得我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开始投递阿里、腾讯等大厂。
在看了早早聊去年的「前端搞面试」有关「面试官如何考察候选人」的分享以后,我了解到许多自己之前未曾了解过的信息,第一次了解了面试官视角是怎么看候选人的,同样的一个问题,怎么答才是面试官感兴趣的。在后续的面试中,因为知己知彼,所以更加冷静,思路也更加清晰了,自然也有了更好的面试表现。
最有帮助的还是今年的早早聊第二十二期「前端搞面试」。由于我面试的是蚂蚁体验技术部,这期大会上偏右老师的分享「蚂蚁体验技术部是如何面试候选人的」就起到了相当大的帮助。在这之前,我并不清楚每一轮面试想要考察的是什么。而在看过早早聊的分享以后,我了解到蚂蚁体验技术部的二面是匹配面,看我和我要去的部门的匹配度,面试官是我所要进入的部门的主管,主要考察过往的一些经历,复盘做过的项目,从中观察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参与业务的参与程度、熟悉程度等。有了这样的信息,我的思路就很清晰,面试的时候也是有备而来了。后来在面试的时候,和御术老师也有了一段愉快的交流,顺利通过了面试。
这次面试之后,我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匹配」。虽然之前也听过,但是没有过比较切实的体感。在蚂蚁和腾讯的面试中,我能明显感觉到和面试官比较聊得来,面试也比较顺利,可能是这就是因为比较「匹配」吧。而在前几次面试中,可能是因为不够匹配,所以会感觉到面试题难,或者即使答上了大部分还是过不了。
不匹配的原因会有很多,学历、技术都是影响因素。企业总是在符合要求的候选人中择优,如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不是所有候选人中的佼佼者,就有可能不够匹配。对部门的了解,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也是一种匹配。所以小伙伴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不妨多下点功夫,多多了解自己想去的部门的业务。找工作是一种双向选择,提前了解所要加入部门的业务,对自己也有好处。
总结和建议
以上便是我这几个月找工作的过程的一些思考。每个人要踩的坑不尽相同,但我希望你们至少不会踩我踩过的这些坑。
也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不是来自名校的同学们,不要气馁。双非的同学们并不是没有机会,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错过了那些机会。要早点起步,早做准备,「笨」鸟也可以先飞。
如何「笨」鸟先飞,我为大家整理了几条建议。
尽早准备,消除信息差
其实,学校好的同学更容易进大厂,不仅仅因为学校的招牌,还因为在他们周围,往往有比我们更多的信息和更广的渠道。一方面,他们有许多已经在大厂的学长学姐的经验可供参考;另一方面,企业也会主动去到学校宣讲,很多同学从大一大二就会开始了解,到了大三大四自然是有备而来;再者,在那样的环境下,身边也会有许多一起冲击大厂的同学,一起交流以后自然互通有无。
总会看到有人提问「二本学生有没有机会进大厂」,总会看到有人惊讶「二本学生也有机会进大厂」。我的学校虽然不是二本,但是因为比较新,几乎没有 HR 听过,所以在 HR 的眼里也是比较野鸡的存在。大厂对于学校好的同学,确实是更青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不够好的同学,就没有机会。学校不够优秀,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别的方面去补足自己的短板,比如更丰富的实战经验、对技术更深入的理解……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比其他人更早开始。否则,我们也像其他人一样按部就班地走完前三年,课的内容还不一定有其他人的深;然后在其他人开始准备面试的时候,我们也才开始准备面试,准备的速度还不一定比其他人快,又如何做得比其他人更好呢?
如何尽早准备?可以早一点开始看书,看技术领域的经典书籍。看的是什么不重要,很多知识在将来是会相通的。可以早一点开始做项目,不一定是为组织/机构/导师做的,兴趣项目也可以。许多人没有开始是因为没有人带,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其实 GitHub 上就有很多有趣的项目,不一定要有导师带。把兴趣项目当成实战项目去做,也可以做得很深入。在平时看到一些产品或者项目的时候,也可以在自己脑海里去想,这个项目应该是怎么做出来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要用到哪些技术。能够自己去想方案,并且自己动手去尝试,不管结果怎么样,过程中都会收获很大。可以早一点开始面试,不必觉得大一、大二去面试太早,比我们更强的人们大一、大二,甚至还没上大学就能在大厂实习。哪怕觉得自己水平没到,也可以去面一面,感受下自己差了多少。即使不去面试,也可以看看岗位的要求,看看自己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踏实准备,不必焦虑
前端校招的面试题,零零散散地看的时候,我们觉得很多。但是真要梳理起来,其实也就那些。很多时候我们觉得题目很多,准备不完,本质还是因为我们太仓促了。我从开始准备前端到通过面试也不过三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把准备的那些东西平摊到大学前两年,其实无非是每天看一点。如果真的按照那样的节奏去积累的话,最后看的内容会更多,掌握得也会更扎实。
哪怕像我一样,起步有点晚了,也不必太焦虑。前端因为目前大学里还没有专门的课程,或者即使有技术栈也比较陈旧过时,所以对大家来说几乎是同一起跑线的。许多非科班的学生,半路出家也能给很快上手。唯一的区别可能是科班的学生后劲更足,在中后期以后跑得更快,因为往高了走还会涉及到一些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仅仅是入门的话,门槛还是不会特别高的。近几年前端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机会会更大。
保持好奇,刨根问底
前面提到大厂重视我们的潜力,重视我们对技术的兴趣。所以在准备的过程中,不妨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试试能否联想到相关的问题一并解决。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不会的太多,导致准备的速度很慢。但是到了后期,随着了解的越来越多,学习新东西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为什么大厂重视基础?我们在日常编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上网去搜索。那么,第一个给出解决方案的人,是怎么找到解决方案的呢?工程师要往上走,最终要遇到一些前人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靠那些基础的、底层的那些知识。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基础扎实
重视简历,写好简历
前面提到 HR 与我们素不相识,了解我们的渠道只有那一页简历。准备过程中也看过一些反例,有的经历、技能写不明白,有的排版排不明白。要知道大厂的 HR 往往是很忙的,如果我们不把经历、技能写明白,不把排版排明白,HR 也没有兴趣替我们把那些弄明白,结果可能就是简历进了垃圾桶。
要想简历不进垃圾桶,我们要让关键的信息能够让 HR 一眼抓到,这样才有兴趣往下看。有关经验、技能的表述也需要斟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一件事可以有多种说法,要怎么说才能更吸引 HR 的目光。至于排版怎么排,什么是 STAR 法则,网络上有很多资料,这里就不再赘述。
好的学校的那些同学们,他们或是学校要求,或是自己主动,往往在这方面做过相应的功课,所以不容易踩坑。如果学校不够重视,自己也没有注意,以为随随便便写一份简历就可以了的话,往往就栽了。
找对渠道,通过内推投递
简历写好了,该有的经历和技能也有了,为什么简历还是石沉大海呢?我们可能还需要更高效的投递方式。
可以看到前面我参加的五次面试,三次都是通过内推得到的。为什么要通过内推投递?
首先 HR ,尤其大厂 HR ,收到的简历是非常多的。我们想让 HR 看到我们的经历,首先得让 HR 愿意看。HR 也是打工人,很多时候因为简历实在太多,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完,就来不及好好看内容,只能按学校批量筛人。如果不通过内推,直接投递的话,就有可能因为学历不够优秀而被略过。但是通过内推的话,因为有内部的同事看过一眼,已经完成了一道初筛,HR 还是能抽空看一眼的。即使 HR 给忙忘了,还可以让内推人帮忙提醒。HR 愿意看我们的简历,简历上的亮点才有被发现的机会。
通过内推投递,对 HR 和对候选人来说都是效率更高的选择。对 HR 来说,内推进来的候选人,因为有内部的同事看过一眼,筛选起来压力更小了。对候选人来说,因为有内部的同事背书,HR 更愿意多看一眼自己的简历,通过筛选的概率变高了;后续自己在招聘中到了哪个流程,也可以通过内推人得到比较有效的反馈。
找内推的方式就有很多了。学长学姐、牛客、知乎、朋友圈,只要你能联系上对应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要强调,内推之所以有用,是因为你能联系上你的内推人。如果你只是网上随便找了一个内推码,但是根本联系不上这个内推码的主人,那这个内推也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除了公司统一的招聘以外,很多团队也会主动出来招聘,建立一些答疑群,这个就要去感兴趣的公司/部门/团队的主页上去找了。比如蚂蚁体验技术部 https://www.yuque.com/afx/about/ad579t 。
早早聊也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很多 TL 在分享的时候都会顺道招人。通过这种方式,简历往往可以直达 Leader ,投递效率比一般的内推要更高。如果还没有在早早聊的分享上看到过感兴趣的团队,也可以私聊找 Scott 哥,Scott 哥经常在朋友圈推荐优秀的候选人。
招人
既然提到了内推,这里也提供一条直达 TL 的内推通道。
我选择蚂蚁,选择体验技术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二面的面试官,我们部门的主管御术老师。在他的团队文化里,有一条叫「A-Team」,启发自乔布斯的一段话:
一个为理想奋斗的团队,是集合一群才华洋溢的伙伴,让他们互相冲撞、争执,甚至大吵,这会制造一些噪音,但是,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会让对方变得更棒,也让点子变得更棒,最后就会产出这些美丽的石头。因此我大部分的成功来自于,找到真正有天分的人才。不是B级、C级人才,而是真正的A级人才。而且我发现只要召集到五个这样的人,他们就会喜欢上彼此合作的感觉、前所未有的感觉。他们会不愿再与平庸者合作,只召集一样优秀的人。— 乔布斯
概括来说就是「A 级人才找 A 级人才做搭档,B 级人才找 C 级人才当小弟」。目前来体验技术部实习有一段时间了,真觉得团队、里各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
这里有靠谱的师兄,「因为信任,所以简单」,你会有机会上手一个真实的业务,解决实际的业务需求,接触一线开发。这里有靠谱的主管,鼓励高效,鼓励不卷,鼓励提早完成任务的同事们早点回家。
我们是蚂蚁集团体验技术部的数据智能前端团队,负责蚂蚁大数据中台和人工智能中台相关产品建设,致力于让数据的价值最大化。这里既有浓厚的开源文化,如 G2/G6/X6/F2 等 AntV 可视化社区作品,也有服务全集团的核心业务,如蚂蚁技术人都在用的数据研发中台、服务蚂蚁一线业务的人工智能中台、业界领先的图分析平台等,还有既好玩又性感的前沿技术,如宠物相机所采用的端智能、下一代 BI 所需的智能可视化等。
投递简历,请发送到 qingsheng.lqs@antfin.com 。
别忘了 8-14 的第三十届|前端 BFF 专场,了解BFF 网关/GraphQL/聚合/剪裁/编排/接口玩法等等的可能性,8-14 全天直播,9 位讲师(蚂蚁/哈啰单车/阿里/网易严选/阿里云等等),点我上车👉 (报名地址):
分享内容举例: 4000多台机器,30~100 万 QPS 的 BFF 服务,是如何做安全生产和工程保障的(CI治理、自动化监控、组件复用、链路快排、变更风险管控...)
所有往期都有全程录播和 PPT,可以购买年票一次性解锁全部
👉更多活动
别忘了给文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