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2021年精细阅读的20本书
在世界读书日那天,我盘点了2021 年精细阅读的 12 本书,今天继续盘点另外 8 本书,向那些辛苦付出的作者们表示感谢,同时希望能够启发更多人爱上读书。
具体书名和第一作者如下,并附上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
一、数据分析类(3 本)
13.《数循环》——车品觉
正是这本书和下面将要介绍的《人生算法》,促使我升级「数据赋能循环系统」:
我把这个数据赋能循环系统,作为自己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为此,我专门写过一篇读书笔记:转型了~
14.《华为数据之道》——华为公司数据管理部
数字化转型,将让数据进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请你想一想:数据是资产?还是债务?
我前天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获得了很多朋友的点赞。
什么是资产?什么是债务?
这取决于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你买书回来是为了学习,获得有用的知识,它就是资产。
但是,如果你买书只是摆在书架上撑门面,它就是债务,因为它要占据你家里的空间。
类似地,为网上的娱乐服务而支付的金钱,绝大部分都是债务,因为它占用的是比空间更宝贵的时间。
资产带来更高的回报,债务带来更大的负担。
不仅物品如此,一个人掌握的技能也是如此,并非所有的技能都是资产,很多技能也可能是债务。
比如说,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这是给孩子增加资产吗?
答案是未必。
如果一个补习班不适合孩子的学习水平,那么其实是在给孩子增加债务,因为得不到太多的好处,反而要搭进去很多时间。
有时候,我们可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资产去做一些事情,但那些努力可能反而让我们背上了债务。
一些家长希望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的知识,似乎这样将来学习就能轻松一点。但其实是在透支孩子的时间和注意力,那些多学的内容很可能不是资产,而是债务。
一个人的旅行箱就那么大,装进了不该装的东西,就会把一些东西挤扁,如果遇到了真正喜欢的事情,已经没有精力去做了。
如果一个人不断买进债务,甚至还为了买它们透支未来,那么余生基本上就是在还债。这个债务有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占用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如果一个人不断买进资产,资产就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回报,相当于旅行箱变大了,里面就能够装入更多的资产,从而走上一个正向的循环。
用来提升自己能力的时间是资产,用来陷入负面情绪的时间是债务,资产变多了,债务自然就变少了。
——吴军的《硅谷来信》学习笔记
如果你的数据能带来更高的回报,那么数据就是资产。
反过来,如果你的数据会带来更大的负担,那么数据就是债务。
华为的案例,一般的企业根本学不来。
但是,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方法论层面参考借鉴。
我认为,数字化只是起点,在未来更加智能化的世界,数据分析是人人都需要的技能。
结合前面介绍的「数据赋能循环系统」,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用数据,实现为自己赋能。
15.《新零售》——刘润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低价高效的数据赋能之路。
零售的本质,是连接「人」与「货」的「场」。
而「场」的本质,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万千组合。
新零售,就是在优化「人、货、场」之间的有效传递方式,用线上的高效性,给线下的体验性插上效率的翅膀,给线下赋能,变成更高效率的零售。
我运用数据分析的思维和工具,制作了一个管理时间和情绪的表格,实现为自己赋能,所以我把它命名为「数据赋能表」,它的本质,是连接「人」和「事」的「器」。
而「器」的本质,是时间流、情绪流和成果流的万千组合。
新生活,就是在优化「人、事、器」之间的有效传递方式,用数字化的方式,给时间插上效率的翅膀,给自己赋能,变成更高效率的自己。
二、个人成长类(5 本)
16.《人生算法》——喻颖正
这本书开篇介绍了一个经典的案例:想象一下,你现在中了一个大奖,你面前有两个按钮:
按下第一个按钮,你可以马上拿走100万美元;
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50%的概率获得一亿美元,也有50%的可能什么也拿不到。
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会选哪个?
你应该用概率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
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要多做那些大概率对人生有益的事,比如:读书、写作、利他;不要做那些小概率但致命的风险,比如:赌博、飙车、害人。
17.《决策与判断》——斯科特·普劳斯
这本书介绍了一些应对决策偏差、错误和陷阱的方法,大多都涉及对不同视角的思考。
比如说:
通过思考为什么自己的决策与判断可能是错误的,能减少过度自信。
通过思考为什么可能发生不同的结果,可以减少后见之明的偏差。
通过运用同理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能够避免矛盾升级。
通过运用多模型思维,能提高正确决策的可能性。
尽管没有一种消除偏差的方法是万能的,但思考不同的替代观点,通常能提高决策和判断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够审慎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就能更好地避免决策偏差、错误和陷阱,而且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所做出的决策。
人生的本质,是由我们每天做出的决策与判断及各种选择与决定组成的。
18.《洞见》——罗伯特·赖特
这本书原来的译名是:《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讲佛教的书,但是,新的译名又让人看不出跟佛学有什么关联。
事实上,佛学与佛教是两回事。
现在很流行佛学中的冥想,可以用来排解压力和苦恼等等,我也在努力培养一个微习惯:每天至少冥想几分钟,训练自己觉察美好的世界,不做情绪的奴隶。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感觉佛学比较玄乎,不由自主地会想到一些其他事情。
比如说,我会想到武林高手闭关修炼时,有人会走火入魔。
我们不用做佛教徒,但是可以学习和应用佛学,洞见更加真实的世界,从而做更好的自己。
19.《学会提问》——尼尔·布朗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批判性思维和提问的技能。
批判性思维告诉我们,不要迷信专家,但是要倾听来自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一边听一边评估判断,将这些意见分门别类,做出取舍,从而构建出自己的答案。
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喜欢多读书,但并不盲从书中的内容,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并通过实践去检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时候实践的结果与书中的结论可能不符,这有可能是自己应用的方法不对,也有可能是书中的方法不适合自己实际的情景。
读书应警惕海绵式思维,千万不要把脏水都一股脑吸收进来,而要有选择性的吸收,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就像沙里淘金一样,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与它展开互动,主动进行思考,做出适当的取舍。
有人说,读书和写作,就好比喝水和拉尿,水喝多了,自然就有尿。
我觉得没有这么简单,如果喝的是脏水,可能会让人拉肚子。
比如说,有些网络爽文,不但对身心有害,而且也不能让人写出好文章来。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并不常见?
因为批判性思维需要刻意练习,最好还要有人教,否则可能很难学会。
学习的障碍,就好比开车路上遇到的「减速带」:
① 只要你放慢速度,它们就可以克服。
② 不管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们就放在那里。
③ 虽然你注意到它们,它们照样还是会干扰你前行的速度。
要想越过学习的障碍,就得注意到那些让你放慢速度的减速带。
20.《人生护城河》——张辉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如何建立自己真正的优势,主要内容是关于个人成长的精华文章合集。
读一本书,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干货,千万不要成为知识集邮者或知识收藏家,而要让知识为我所用,真正用来改变自己。
一本书的只言片语,可能惊醒梦中人,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我工作虽然非常忙碌,但我还是坚持阅读和写作,几乎每天早晨都在 5 点半之前起床,就连周末也很少例外,因为我希望利用好早晨的宝贵时间,提升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
写作,不是为了流量,也不是为了利益,更不是为了讨好他人,就是为了提升自己。
通过写作,可以让学习的效果明显提升,光这一点好处,我认为就值得坚持写作下去。
如果把自己写作的内容分享出来,还能对别人也有所帮助或启发,那么更是善莫大焉。
如果有人点赞鼓励,得到正向反馈,产生飞轮效应,那么就能加速进步。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喜欢运用数据分析的思维和工具,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思考应对的最佳策略,采取相应的决策行动,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成提升自己能力的一种方式。
最后的话
读书,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给我带来了许多好处。
读书让我生活充实,读书让我获得进步,读书让我增长智慧,读书让我享受思考的乐趣,读书让我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 ……
总之,读书让我受益匪浅,希望你也能爱上读书,收获读书的喜悦。
我在上半年复盘总结中,调整了自己 2021 年下半年的读书目标:精细阅读 50 本书,也就是说,我计划在下半年精读 30 本书,信心指数是 80%,希望通过提高目标,激励自己去阅读更多好书。
相关文章:盘点我2021年精细阅读的12本书
关注林骥,更多干货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