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文件】产品的“套路”太深了

产品狗聚集地

共 2548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5-13 11:28

前几天和一个做社群运营的哥们喝茶:

一坐下来,掏出7部手机,还以为他兼职卖手机。撇到他收集背面都贴着大明、笨笨、小闲。

这是梁宁老师提到的三类用户画像——
  • 大明:对自己的需求非常清晰。(可以对标专家、KOL角色)
  • 笨笨:有大概的需求,但需求不明确。(可以对标附和者,热心肠)
  • 小闲:这类用户没有明确的需求。(可以对标小白)

他是做母婴市场的,产品刚推出时,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广。而是:
注册微信号。通过市场人员,每个人注册无数个微信号,但是会给对应的身份;
身份定位。然后各种手段进入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母婴社群,无偿的为妈妈们回答各种问题,大明快速成为这些社群的意见领袖,笨笨成为热心肠,小闲一直是好奇者和小白;
引出产品。等到产品推出时,小闲在群里向专家大明求助;大明会不厌其烦的解答问题,笨笨有一搭没一搭的加入话题,然后大明顺势引出他们的产品。
专家推荐的,群里的其他用户也注册了这产品。

俩月不到,就完成了3W精准用户的积累。


一、“套路”
这个让我想到了 Keep —— 2015年2月上线的。然而在2014年10月就在微信群、贴吧、QQ群、豆瓣等上百个垂直社群连载实用的健身知识,然后引流到微信公众号。积累了大量粉丝和口碑。
他们内部叫“埋雷计划”。。。

当 Keep 上线后,之前积累的口碑和粉丝迅速引爆,仨月就注册近 200W 用户,同样产品里的内容(视频教程)和裂变功能也自带流量分发;
仅仅半年,就注册近 500W 用户;
上线一年,用户量突破千万……

你看,他们只是提前布局“在对的地方找对的人,就会有对的效果”。

Basecamp CEO也说过:我们的产品并不追求成为所有用户的宠儿,要找的是那些志同道合的用户伙伴。
他们会全力的寻找种子用户,满足种子用户的场景和需求。一旦种子用户去推广宣传,效果将不可想象。

脸书的种子用户是那些外貌出众的高学历的女性学生用户,通过几个活动成功吸引了众多大学男性用户加入,评分系统开始了最初的裂变传播。

而名人效应也能带动产品的冷启动:
  • 知乎就借助李开复、雷军、徐小平等这样的互联网大V效应,就带来了大波流量…
  • 已经消失的子弹短信就借助罗永浩的发布会,获取海量用户并完成了超亿元融资。

这些都是套路……


二、方法
你看那些从0到1的产品,你会发现他们的运营模式惊人的相似,核心三件事:
1.一个不错的产品(领先一代的产品理念)
2.搭建种子用户群
3.找到营销裂变因子

如果你找不到产品的种子用户,说明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还不够清晰,达不到市场推广的时机,需要再打磨产品和明确定位。
不错的产品是指,有清晰的产品规划脉络和运营计划。知道再什么节点做什么事情,有清晰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决定了人群;产品定位决定了方向。

营销裂变因子,其实就是引爆点。关于营销裂变,首先要关注两个点:
客单价和用户频次。可以拆分成四象限——高客单价+高频次;高客单价+低频次低客单价+高频次;低客单价+低频次。

判断自己的产品落在哪个区间里。这其实就是产品定位。
再说营销体系,之前聊过的旧文:
用户增长策略三步法:产品策略、内容载体和产品增长
案例聊聊做裂变的基础流程(内附裂变案例PPT领取)

原来我在零一,增长裂变同事整理过一个文件,放在今天依然能打。可以看看。

(裂变的两个基本点)

(基于社交关系链出发)

(增长裂变之社交赋能)

(增长裂变之效率优化)

(增长裂变的系统思维)

(四套增长裂变模型)


想澄清两点的是:
1.增长裂变带来的用户,任务只能算完成40%;剩下的60%是能完成产品制定的北极星指标(完成购买or复购/发布有效内容/上传内容……)
否则拉来的都是薅羊毛的用户……

2.当我们讨论增长时,并不能一味的关注数据,否则会迷失再一个又一个的漏斗改善中……
更多的要思考的是:用户是谁?他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你解决?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公众号私信回复:0513。即可下载《增长裂变模型》。希望能帮到你。

记得点赞在看转发哟。感谢。
产品经理基本功提升可以看这两个专辑:
产品经理工作流(点击可以访问)
产品方法论和思考(点击可以访问)

浏览 99
1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1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