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前端自检清单(分析全面)

程序员成长指北

共 3914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0-07-20 05:14

最近在做公司微前端,整理了一份微前端搭建清单,如果你正在考虑是否要做微前端,不妨做个参考。

  • 需求分析
  • 技术方案分析
  • 拆分方案分析
  • 部署流程分析

需求分析

第一步,我们需要进行需求分析,以便真正清楚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例如:

  • 产品要新增一个业务模块
  • 产品要修改项目样式
  • 产品反馈项目启动太慢了
  • 产品反馈页面跳转刷新很不友好

前两个需求是典型的业务需求,它的核心在于解决公司的业务问题,对于这一类需求,通常技术难度都不大,开发者只需要按照原型图,编写出对应的页面就可以了。

后两个需求是典型的技术需求,它的核心在于解决技术问题。通常来说,技术需求和用户体验有关,但不会影响项目功能,所以一般产品很少会提技术需求,都是由开发同学主导。

目前很多公司都不太重视技术需求,主要是因为和公司业务无关,不能带来真实可见的收益。其实不然,一些技术需求往往能产生巨大的成本收益,所以我们在做技术需求时,「首先需要得到公司的支持」

为什么选择微前端

解决一个技术需求,有很多种方法,为什么选微前端?

我们看过微前端的发展史就会明白,它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项目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项目臃肿的技术方案。

一个项目在刚成立时,体量很小,但随着项目不断做大,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 工程膨胀
  • 分支混乱
  • 代码冲突
  • 打包麻烦
  • 维护困难

对于这些问题,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于是就诞生了微前端。

有了微前端之后,我们能将一个大项目拆分成多个小项目,这样一来,每一个小项目就非常好优化了。在优化了所有的小项目后,我们再将这些小项目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完美的大项目了。

8e1032d781cf6b9b9bd4df1d294ff0fb.webp

在实际项目中,如果遇到以下问题,可以考虑使用微前端:

  • 项目太大,成为了典型的巨石应用,打包很慢。

  • 项目开发者太多,多个同学开发同一套代码,经常出现代码冲突、或修改公共组件引发的 Bug。

  • 项目太老,存在遗留模块,为了兼容它,限制了整个项目的发展。

  • 项目技术栈不统一,使用了多种不同框架,每一种框架又有多个版本共存的情况。

  • 项目由多个团队协同开发,一个功能需要等其他团队开发好之后,才能接着开发。

  • 项目每次发布都是全量发布,即使是上线一个小模块,也可能导致整个项目挂掉。

  • 项目由多个系统组成,完成一个功能需要不断地跳转多个系统页。

  • 项目开发人员流动大,存在一些祖传代码难以维护,一般人都不好改。

  • 项目需要一些试验田方案,即需要在某些模块做一些新技术尝试、框架升级等。

  • ...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实际情况没有列举完毕,不过没关系,只要我们明白了微前端的特点,就能判断任何情况。

微前端特点

微前端的核心是解决巨石应用,它都有这些特点:

  • 简单、松耦合的代码库

    • 微前端架构倾向于编写和维护更小、更简单、更容易开发的项目。
    • 技术栈无关,各项目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栈。
  • 增量升级

    • 支持渐进式重构,先让新旧代码和谐共存,再逐步转化旧代码,直到整个重构完成。
  • 独立部署

    • 每一个子应用都具备独立开发,持续部署,独立运行的能力。
  • 团队自治

    • 各子项目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保持隔离。
    • 单一职责,每个子项目只做和自己相关的业务工作。

除此之外,微前端提供了一套新的生态系统。它通过拆分小项目,产生了大量的微应用。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将微应用上传到云,那么就会构建一个非常强大的微应用云生态。我们在以后做需求时,也许就是选择各种适合的微应用,然后拼接起来,就完事了。

对此保持期待。

微前端的缺点

当然,微前端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以下问题:

  • 拆分的粒度越小,便意味着架构变得复杂、维护成本变高。
  • 技术栈一旦多样化,便意味着技术栈混乱。
  • 管理版本复杂、依赖复杂。
  • 开发体验不太友好,开发时可能需要同时启动多个项目。

这些问题大多是因为项目拆分成多个项目之后,引发的沟通协作问题。

技术方案调研

第二步,我们需要确定具体的微前端实现方式。

实现微前端有很多种方式:

  • 路由分发式
    • 通过 http 服务器的反向代理功能,来将请求路由到对应的应用上。
    • 这种方式只是在路由层面看起来是一个项目,但实际上只是通过 a 标签连接了多个项目。
  • 前端容器化
    • 使用 iframe 作为容器。
    • seo 不友好。
    • 需要考虑同源策略 cookie 管理。
    • 需要自建一套应用管理、应用通信机制。
    • 弹窗不友好。
    • 浏览器后退按钮不友好。
  • 前端微服务化
    • 在不同的框架之上设计通讯、加载机制,以在一个页面内加载对应的应用。
    • 常用的框架:qiankun,single-spa 都是这样做的。
    • 最常用的方案,适合于快速上手。
  • 微件化
    • 打包出可以直接嵌入在页面上运行的代码,可能是一段 js,使用时直接引入即可。
    • 需要实现一套微件管理机制,成本太高。
  • 微应用化
    • 通过软件工程的方式,在部署构建环境中通过 webpack 打包,组合多个独立应用成一个单体应用。
    • 需要将多个项目打包成一个,所以技术栈需要保持统一。
  • 应用组件化
    • 将子项目都打包成 webComponent,在主项目中组合。
    • 需要考虑 webComponent 兼容性。

下图是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1641eb19af0733bfa62ae0825751e73d.webp

这么多方案,各有利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 如果只是想简单快速的做分离,不考虑 seo,可以用 iframe。

  • 如果想做分离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单页体验,可以考虑 single-spa、qiankun 框架。

  • 如果公司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再考虑自研或其他方案。

有了技术方案之后,微前端这条路就可以走通了,除此之外,还需考虑过渡方案。

过渡方案

过渡方案指的是如何让微前端平滑上线。试想一下,如果在微前端改造时,项目来了新需求,这时应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建议在做微前端改造时,最好快速上线:

  1. 首先将整个原项目当成一个大的子项目,进行微前端改造。
  2. 主项目快速搭建好路由、子应用管理,然后立即上线。
    1. 路由管理在处理子项目时,如果是原页面,先通过 a 标签跳转,如果是新页面,则使用前端 router 控制跳转。
    2. 后续逐渐拆分子项目,如果有新的子项目拆分完毕,只需要将 a 标签跳转改为前端 router 控制即可。
  3. 做完前两步之后,我们的架构就已经变成了微前端架构。

拆分方案调研

第三步,我们需要想想,我们要怎么拆分我们的项目呢?

常见的拆分方案如下:

  • 按照业务拆分
    • 如:一个电商后台,包括商品管理、商家管理、物流管理等。
    • 独立出每个业务项目,可以让整个项目结构清晰。
  • 按照权限拆分
    • 如:一个运营后台,管理员和普通运营看到的页面是不一样的。
    • 独立出不同的权限项目,可以突出每个项目的使用范围。
  • 按照变更的频率拆分
    • 如:一个项目中,包含很少改动的祖传项目和经常改动的业务项目。
    • 独立出变更频繁的项目,可以避免频繁更新可能导致整体项目挂掉的风险。
    • 独立出很少改动的项目,可以让我们在核心业务上大展拳脚。
  • 按照组织结构拆分
    • 如:一个功能复杂的项目后台,由多个团队共同开发而成。
    • 独立出不同团队的项目,可以避免开发冲突,部署冲突等问题。
  • 跟随后端微服务拆分
    • 如:后端已经做了不同模块的微服务划分,前端可以直接按照后端来就行了。
    • 这种方式有利于前后端保持统一。

到了这里,我们已经完成了微前端的拆分,但并不是拆完了就结束了,我们还考虑一些拆分后的问题。

例如:

  • 主项目和子项目的样式是否需要复用?
  • 项目权限,是分开还是在统一管理?
  • 应用之间如何进行通信?

这些问题往往和业务相关,我们在改造时自行判断即可。

部署流程检查

最后一步,我们需要考虑部署流程。

当微前端开发完成之后,我们的项目由 1 个变成了 1 + n(子项目) 个,部署方式势必会发生变化。

传统的部署方式如下:

b2a48b22289ccddce4b34569806ed34a.webp

微前端项目部署方式如下:

4fe2fcd3e99f63e0faa35268bf3a7c72.webp

可以看到,项目最终的结构已经完全不同了,开发,测试,部署的流程也都需要进行变化。

  • 开发环境的部署
  • 测试环境的部署
  • 线上环境的部署

开发环境的部署

开发环境其实不需要部署,通常是前端启动一个 localhost 页面,去调后端的接口进行开发。

需要注意的是:

  • 子项目需支持独立启动,而不是在开发时启动所有项目,只需启动与业务相关的子项目即可。
  • 子项目需支持独立部署,开发完成之后,只需要部署与业务相关的子项目即可。

测试环境的部署

测试环境部署变化挺大的,而且涉及到了跨部门沟通,所以应该谨慎对待。

以前测试部署流程是:前端只需要提供一个打包文件,测试将文件解压后,放入指定的静态资源目录即可。

微前端之后的部署流程:前端需要提供主项目和相关子项目的打包文件,测试需要分别发布多个项目,才能进行测试。

这样改动之后,测试的工作量变大了,对于手动部署的测试来说,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减少测试的工作量,我们可以协助测试来搭建一套自动化部署工具。

很多大厂都有自己内部的云服务平台,就像阿里云的 k8s 控制台一样,测试可以在控制台上选择需要部署的前端、后端的分支,然后点击一键部署,就搞定了。

上线环境部署

对于线上环境来说,运行的是 1 个主项目和 n 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是独立部署且相互独立的,非常适合容器化部署,即:每一个项目都被部署到一个 docker 中,彼此通过主项目进行关联。

如图,所有的子项目都交由主项目管理。

94f0bc46623ff96307a5fd58296b0d54.webp

如果公司内部做了持续部署,部署就会更加简单。

e08f0b2a5735735e66877df5dc6c1deb.webp

思考与总结

本文从需求分析开始,一步一步理清了微前端需要注意的各种问题,以及一些解决方案,希望能对微前端感兴趣的你有所收获。

其实,微前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如果是用 qiankun、single-spa 等现成框架,学习成本都非常低,关键是要真正动手去做,只要开了头,后面的问题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最后,如果你对此有任何想法,欢迎一起评论!


▍前端技术交流群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交流与学习,我们决定创建一个「前端Node交流群」,这里有 Node进阶,微前端实践等等,为大家提供一个更好的技术交流渠道!在我其他群的小伙伴就不要进了。一起加油鸭!


“在看转发”是最大的支持

浏览 3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