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WIFI的全球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北京呼风唤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再谈空中互联(IFC)那些事
文 | 谢鹰
1.背景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国内疫情基本稳定,国外新冠疫情也趋向好转,民用航空运输业开始触底反弹,一面是5G如火如荼,一面是空中无网的盲区,落后的空中互联现状与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空中互联(IFC)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2. IFC发展现状
(1)美国
从2008年Aircell推出基于3G的ATG空中互联业务后,美国主流航空公司开始部署基于ATG技术的空中互联(IFC),2012年Ku卫星IFC解决方案在美西南航空公司落地,2014年Ka卫星IFC解决方案也在捷蓝航空部署,再到后来有了高通量Ku、Next G ATG,截止到今天美国几乎所有的民航飞机均实现了空中互联IFC。
(2)欧洲
从2006年Onair推出空中基站业务后,欧洲航空公司陆续加装L波段、Ku频段卫星空中互联,美国一些卫星系统集成商也在欧洲推广美国成功经验,随着海事卫星Ka卫星系统推出,海事卫星也加入了IFC宽带竞争之中,海事卫星为了更好盘活其S频段卫星资源,联合空客、德电、Thales推出了基于S频段的EAN(欧洲航空网),究其核心就是利用S频率做的ATG网络+S频段卫星补盲的空中互联解决方案。大部分宽体机选择了卫星解决方案实现IFC,而窄体机也有部分飞机选择了EAN网络。
(3)中国
中国的IFC基本跟美国同时起步,无论是ATG还是卫星,由于种种原因,截止到今天,仅有东航实现了宽体机机队空中互联IFC,采用了Ku卫星解决方案,还有南航、海航、国航、厦航、川航、吉祥等航空公司的B787或者A350实现了空中互联,而占80%规模的窄体飞机,目前仅有2架飞机实现了Ku、Ku/Ka的空中互联改装。ATG历经十余年的酝酿、实验,到今天仍停留在3架飞机的商用实验阶段,当然ATG也从4G ATG升级演化为5G ATG。总而言之,空中互联IFC在中国仍未规模商用。
(4)其他
东南亚、中东等其他地区航空,基本选择了卫星解决方案,有传统Ku卫星解决方案,也有高通量Ku卫星解决方案,也有Ka卫星解决方案,空中互联的飞机比例也不是特别高,主要集中在宽体机和全服务航空公司上,当然也有特例,比如亚航。
3. IFC发展趋势
空中互联IFC,呈现ATG和卫星两大技术路线,而卫星技术也分为同步轨道卫星(GEO)和中低轨道卫星(LEO)两类。
(1)ATG发展趋势
ATG技术缘起于3G技术,在美国得到了较为成功的商业应用,后来到了4G ATG阶段,主要以商业实验为主,无论是中国的商用实验,亦或是澳洲的商用实验,最后在欧洲EAN网络中,实现了4G ATG的规模商用,随着5G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4G ATG开始向5G ATG升级演进,利用5G+相控阵天线技术,困扰ATG的专用频率问题也得到一定的缓解,电信运营商纷纷拿出自己的5G频率,通过相控阵天线技术,实现天地同频部署。当然,这并非真正的天地同频,一方面选用行业应用频率、室内覆盖频率,非大网广覆盖频率,另一方面通过相控阵天线技术将5G ATG的干扰控制在ATG基站周围比较小的范围内而已,这样一些行业应用的频率就可以在5G ATG中得以应用,大大的拓展了ATG的频率困扰,也不可避免的增加了相控阵天线的成本。
(2)GEO卫星
目前较为成熟的空中互联IFC解决方案,均采用了GEO卫星,频段也有Ku频段和Ka频段卫星之分,随着高通量卫星(HTS)技术成熟,无论是Ku还是Ka卫星,未来都采用了高通量卫星技术,其实无论是Ku还是Ka卫星,对于空中互联IFC来说,不存在Ka比Ku先进之说,只是Ku的可用频率相比Ka少些而已。对于具体航空公司的机队而言,只需关心目前的卫星资源是否能满足空中互联IFC需求即可,Ku亦或是Ka本身区别并不大。
天线也以传统机械喇叭口天线为主,由于传统机械卫星天线有大量的机械齿轮传动装置,其整流罩也相对较大,高度也在30-40厘米左右,一直受到航空公司的诟病,但由于其在高纬度地区较好的天线性能,目前高通量卫星主流解决方案仍为机械卫星天线,虽然也有些解决方案供应商推出相控阵天线解决方案,但由于其高纬度地区的入射角问题,以及成本问题,所以并不是主流解决方案。
(3)LEO星座
相比于GEO卫星,LEO星座轨道位置在几百公里位置,相比3万多公里的同步轨道,其通信时延大大降低,同时由于LEO星座相对于地面运动状态,因此LEO星座无法做到区域覆盖,基本都是面向全球覆盖部署,同时LEO星座相较于GEO卫星能较好的解决极地的覆盖问题,LEO星座运动的特征已经让现有的机械卫星天线无法在LEO星座下工作,因此相控阵天线成为LEO卫星天线的必选项。
但由于LEO星座投资巨大,目前除了美国SpaceX的Starlink有部分商业运营之外,其他LEO星座基本处于试验概念阶段,因此大家都知道相控阵天线是未来卫星天线的最终选择,而当前由于LEO没有大规模商用,相控阵天线往往处于规模商用前期阶段,笔者认为在相控阵天线没有在地面、车辆、轮船上大规模使用之前,谈机载相控阵天线应用有些偏早。目前在LEO星座没有开始规模部署之前,GEO仍然是卫星应用的主力军。
4.探诊IFC
国内的空中互联IFC基本与美国开始部署的时间不相上下,为何一直不温不火?笔者投身这一领域7年有余,除了东航宽体机有一定规模的IFC改装外,其他航空公司仅有部分宽体机线装了卫星IFC设备,此外再无其他作为,乘客也并未切实感受到空中互联IFC给飞行生活带来的变化。
笔者认为有如下因素:
(1) 商业模式
IFC之所以没有大规模普及的核心原因是商业模式问题,IFC的一次性投资相较于飞机常规的娱乐设备,并不算贵的离谱,但航空公司往往愿意花巨资去引进飞机、改造客舱,而不愿意去进行IFC改装,是因为截至今天,国内外并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IFC跨越了航空、通信、互联网三个领域,需要付出数百万的一次性改装成本,以及每年上百万的流量成本,而这些流量如果不能很好的运营变现,就会成为航空公司巨大的包袱。可见,航空公司作为一个从事位移服务的航空运输企业,在各方面并没有做好将IFC进行成功商业运营的准备。
虽然航空公司有服务提升和数字化的需求和驱动,但在后疫情时代,指望航空公司积极投入的可能性并不高。既然空中互联入口这么稀缺,有没有可能采用第三方买单的方式来推动IFC的规模商用呢?也曾有一批民营企业撸着袖子大胆尝试,但由于没有正向的商业模式,盲目投入其中的民营小散们纷纷折戟沉沙。
(2) 技术路线选择之困
探究美国IFC发展历程可知,美国IFC归功于3G ATG的成功,后来又有了Ku卫星方案解决跨洋问题,再到后来高通量卫星解决带宽容量瓶颈……美国航空公司在IFC选择决策时,可选技术路线比较单一,反而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了。
反观国内呢?从4G ATG到5G ATG,从Ku机载卫星,到高通量Ku、Ka,不管是哪种技术路线,都会发现有这样或者那些的不完美:5G ATG很美,但网络还没有建成,还有重重困难有待克服;Ku高通量覆盖特别好,但容量未来扩展空间似乎不如Ka;Ka未来似乎很美,但今天的覆盖又一般;对于追求完美解决方案的人来说,今天真不知道怎么选,选择性障碍也让一部分人选择再等等,从4G等到了5G,从传统卫星等到了高通量卫星,当然了未来还有更好的6G、LEO……
(3) 跨界创新
相比于飞机的其他系统,IFC是面向乘客的通信和内容服务,跨越了航空、通信、互联网三界,任何事情在某个领域里都比较简单,就怕跨界。正如商业模式章节所述,单纯的航空公司搞不定IFC这件事,单纯的运营商也搞不定IFC,当然单纯的互联网公司也一样。令人欣喜的是,2020年一些跨行业的合资公司横空出世,给跨界创新带来一缕亮色。只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解决了跨界融合创新的问题,方能走出一条IFC规模发展之路。
5.笔者观点
随着国家5G战略逐步落地,人们对空中互联的需求日益迫切,航空公司在后疫情时代服务急需转型升级,数字化需求日益迫切,再加上5G to B的应用创新层出不穷,跨界协同合作力度不断加大,高通量卫星和ATG网络持续建设部署……笔者相信,空中互联IFC的春天即将到来。
作者相关文章链接:
作者介绍
谢鹰
老鹰漫谈坛主
深圳市多尼卡电子副总裁
20年的通信行业经验(通信规划、通信设计、技术研究、政策咨询、网络运行维护、客户服务、网络安全),见证了中国移动通信的兴起;2014进入航空互联网(跨界),3年以上电子制造,ATG运营,卫星运营和互联网业务运营经验。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