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须重视“五强” 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腾讯发起的“智体双百”计划,设计了“未来教室”和“快乐运动场”,提供科学教育和体育两方面的软硬件支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落地这些科技类课程和项目,更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不同需求。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目的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推出校内校外配套的系统治理措施,一方面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另一方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发展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部门的常态工作,本轮政策也是对中央关于青少年和大国教育方略的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必须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当前,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更加突出了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地位,基础教育应着眼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当前,社会公众对“双减”持有一些争议和疑问,没有了补习班该怎样培养孩子?孩子放学之后做什么?“双减”之后孩子的能力素质会下降吗?面对这些疑惑,为了发展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本文认为落实“双减”政策精神,在做减法的同时,还须重视“五强”。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但是现实中我们也会看到,学生的理想不再是医生、老师,觉得医生和老师既辛苦又“高危”,而是长大想当明星,光鲜亮丽、赚钱轻松,还有的学生虽然学业优秀却成为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培养青少年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肩负起民族复兴时代重任的使命感。
学校层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打通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持续性思想引领;家庭层面,塑造良好家风,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美好道德情操;社会层面,合力培养青少年的公益慈善理念,通过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引导青少年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本轮“双减”政策,本质上就是推动智育更加高效,并且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时间和形式丰富起来。
基础教育中的综合素质培养,其重要性主要在于两个层面。
一是人的全面发展,很多案例表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霸”进入到社会之后可能出现很多问题,既有品德上也有心理上的,并且在片面强调应试的教育体制下,一些问题在青春期已经爆发;
二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背景下,当代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而且必须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应加强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着力构建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新格局。
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技素养。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需要科技自立自强。教育应着眼未来的科技和人才竞争,努力在基础教育阶段布局科学教育和兴趣培养。“双减”政策推动下,可利用“三点半课堂”侧重设置科技类课程,比如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可引入科学家、科技企业等专业力量,比如腾讯发起的“智体双百”计划,设计了“未来教室”和“快乐运动场”,提供科学教育和体育两方面的软硬件支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落地这些科技类课程和项目,更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不同需求。
家庭方面,推动家长重视孩子的科学兴趣培养,努力营造浓厚的科学探索氛围,引导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成为科学家的远大理想。
社会方面,推动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定期举办青少年专项活动,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企业举办开放日,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调动社会力量普及青少年科学教育。
加强教育资源均衡。“双减”出台的背景,很大程度源于教育竞争愈发内卷化,为了进入好的学校,买学区房价格节节攀升,学生不是在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压力都非常大。这些现象归根结底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不仅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巨大,城市各地区教育资源也差距巨大,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造成了不公平的社会后果,不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龙生龙,凤生凤”,教育不公阻碍了阶层流动、加剧了阶层隔离,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村教育资源供给,重视教育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类似“未来教室”和“快乐运动场”进入偏远欠发达地区,有助于弥补教育鸿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此外,改革完善入学升学制度,加强城市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努力均衡城乡间、地区间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加强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当前家长和学生的普遍焦虑,除了教育资源分化的原因,还在于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好学生”的定义就是学习成绩好,而乐于助人、多才多艺、热心公益等等这些特长和品质则被认为是“没用的”。这种评价体系主要跟当下片面强调升学有关,认为“好大学-好工作-好生活”才是人生捷径,这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品德和性格的培养是给整个人生打基础,人才的先决条件是优良品德,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好的性格和心态。
其次,名牌大学本不是也不应当是唯一出路,我们看到很多普通大学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也能够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甚至成为新职业新业态的开拓者。教育部门应努力拓宽学生评价体系,将道德、科学、艺术、劳动等综合素质列入考评标准,弱化学习成绩的压倒性优势,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职教育、继续教育,加强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同时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机会,家长和学生也应转变观念,发挥孩子的天性和优势,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