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上越来越多的成人内容,是谁的机会?

共 3401字,需浏览 7分钟

 ·

2023-01-03 09:46

文 | 阑夕


「B站怎么投」,是长期让Agency圈子挠头的紧箍咒。

这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毕竟相比于高举高打的买量导流而言,品牌方在B站的运营法则是出了名的需要耐心来研究内容与流量的适配,这里从来都不欢迎的「大力出奇迹」的外来物种。

相当长时间里,B站对流量生态的天然屏障劝退了大多信奉路径依赖的投放团队。直到近期巨头大佬们的表态,让行情发生了变化。

马化腾在腾讯的最新一次内部讲话充当其冲,尤其他说腾讯不要再买量了的决定,被视为「大户也顶不住了」的征兆。

 没过几天,刘强东也把京东的中层干部们痛批了一顿,说不要再提流量,「不是流量少了,是你的价格不够吸引人」,一切都要回归商业的本质。

种种迹象都表明,作为谋求增长的最简单粗暴的手段,买量的时代已经逐渐落下帷幕。即使是通过买量来发家的品牌,现在也不得不摒弃旧的买量思路,研究基于内容和用户的新的营销方法论。

而B站作为一个用户粘性极高的内容平台,不论品牌对其熟悉与否,都是避不开的选项。

在B站做营销,最重要的是懂得尊重这个社区13年来形成的土壤环境以及客观规律。搞定B站的前提永远是,你能搞定B站的用户。

不能打动他们的品牌,再怎么有钱,也立不起自己的B站招牌。


. . .

在B站的社区文化里,有一个自造概念:「低创内容」,意思是说简单拼接素材、创作程度偏低的视频,与之对应的也有「高创视频」的说法,在弹幕或是个人动态里,B站的用户会对二者表现出憎恶分明的强烈态度:鄙视低创,赞美高创。

事实上,低创和高创的区别,有时并不体现在结果上,低创视频经常可以拿到很高的播放量,高创视频也有可能埋在角落籍籍无名,B站用户的「贬低崇高」,更多是在评价生产过程,也就是UP主有没有用心做一部视频。

这种较真劲儿不同于内容平台素有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即数据压倒一切,受欢迎的就是好内容——在B站,甚至有用户自发抵制那些粗制滥造却播放量巨大的视频,认为这是对认认真真做视频的UP主的不公正。

只有理解了这样的内在文化,才能理解B站在生态位上的独特性、以及为何难以搞定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品牌方有能力越过这座山丘,那么它所获得的,也将远远不止是一张RIO表格,而是在一代年轻人的心智上插旗的机会。


就像是一段亲密关系得以建立的公平交易,付出多少真情,就能躲到多少实意。

而B站则顺水推舟的拿出了「品牌资产」作为呼应,一个品牌无法凭空出现在平台里,用户对于它的认知始终建立在内容上,而内容的积累和传播,则构成了这种数字资产的增值,任何品牌到了B站,都得明白「投入在哪里,经营就在哪里」的游戏规则。

所以B站在设计营销产品时,同样很少考虑卖流量的事情,与搜索引擎这种上一代互联网入口相比,流量在站内或是站外的价值有着天壤之别,传统的中心化玩法也越来越不适用了,品牌需要接受的改变,则是从主到客的身份切换,进入一个更加符合社交常识的世界。

比如,平等的而非优越的,尊重的而非说教的,实诚的而非算计的,这些都是避免翻车的先决条件。


. . .

注意力分散,是信息流时代拖累广告收效的原因之一。

根据Quest Mobile的2022年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用户的日均网络使用时长已经7.15小时,接近一天里的1/3。

从醒来睁眼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摸索手机开始,人们每天切换在各个App里,被应接不暇的消息推送占满精力,值得集中注意力的场景反倒稀缺起来。

一些社会学家提出理论,认为注意力最主要的功能不是接受信息,而是排除信息。这解释了社交媒体时代的活跃用户数「忘性」渐长的原因,刷了一天的内容,最后能够记住的屈指可数,因为大脑在试图为你减负。

而这对营销从业者来说,不是一个有利的趋势。

在一年一度的B站AD TALK营销伙伴大会上,有一个特别的数据:在B站,和商业品牌有关的视频,在播放2分钟之后,用户的深层心智将被撬动,而这部分用户在消费转化时,又会比普通用户高上1.8倍。


这是一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想之中的结论,意料之外在于行业里都在追求短频快,恨不得在前5秒就完成输入,否则用户就滑走了,而意想之中的原因,则是正是基于信息流带来的高密度环境,B站反其道而行之的选择才足够珍贵,也只有在培养了在消费内容时更有耐性的用户——日均96分钟的使用时长——之后,B站才敢塑造「品牌资产」的价值,不再将流量当作潮水,来时再勇,褪去时也不会带走一粒沙子。

是的,大家现在都明白了,留存很重要,但是留存下来的究竟应该是什么,标准未必已经统一,品牌当然希望面面俱到,既要涨粉也要人设,既要播放也要讨论,既要种草也要带货,而当这些需求传到平台端,也对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是方法论还是消费者,甚至包括营销行业本身,都不会永远驻留在原地。


. . .

这几年来,B站上的成人内容,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多了。

当然了,这里的成人内容,指的是以成年生活为题材的视频,比如UP主记录自己第一次装修新房的经历、讲述换车时需要避开那些坑、身为新婚夫妇一起出镜分享如何解决家里的矛盾等等,这在过往印象里的B站,是不太常见的。

B站依然吸引着年轻人,只是从前的年轻人一直在长大,他们的人生厚度也投射回了B站,让B站的内容结构变得更加丰满,而尝到甜头的广告主名册,开始击穿所有可见的行业。

这也是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在今年的AD TALK上提到的品牌成长方法论:“抓住消费者成长的机会,创造数字内容的价值。”


就像今年B站跨年晚会的冠名赞助商,是拼多多,这也是以前不太能够预料得到的,很难想象主打下沉市场的拼多多能和B站的年轻一代用户有多少沟通交集,但其实随着越来越多的B站用户要开始自己操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销,拼多多非常敏锐的找到了他们的需要,以致于用「冠名骑脸」的方式打招呼,同时B站也增加了带货能力,可以帮助UP主们在站内售卖拼多多的商品。

再举一个例子,在过去一年里,B站Z100榜单里评分最高的汽车品牌,是福特旗下的高端车系林肯,这和汽车行业的市场格局不太一样,似乎也有违大众认知,但是这个分数,是林肯在B站一点点啃出来的,它甚至把品牌创建100周年的线上发布会也放在了B站举办,让用户在虚拟世界里体验拥有一辆林肯Z的感觉,这让林肯的品牌焕新尤其顺利,不再囿于「老派」。


用户代际的成长,平台基建的完善,消费需求的隐蔽,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B站、UP主、用户和品牌商之间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里富含金矿可挖,但是首先,拿出优质且有诚意的内容来换。

在这样的生态体系里,内容本身相当于硬通货,无论品牌大小,都要坐下来和UP主一起想办法叩开一扇扇门,而B站的责任则是提着工具箱给他们鞍前马后的服务,解决营销链路的畅通性问题。

场景变多了,有竖屏的,有搜索的,还有元宇宙的,数据复杂了,有UP主的自制,有平台的节目,有直播和录播,这些场景都需要B站随着业务生长跟上补足所需的配套工具,在AD TALK大会上,B站坦言2022年的很多工作都在于做好商业化的基础服务,工程师们修路建桥,大兴土木。

这很接近现代国家的治理工程,制度创造秩序,秩序带来人口,社会太平安居乐业,正常活跃的经济活动就会使国力变得强盛,乍看之下的无为而治,实际上细节里全是与时俱进的持续改革。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B站永远都在提到UP主,服务UP主、扶持UP主、赋能UP主⋯⋯因为UP主的内容创作能力——PUGV的全站占比高达95%——就是一切商业动能的起点,UP改变了流量的性质,让每一次的播放和弹幕都带有情感连接,种子不死,万物生长。


. . .

不止是B站,几乎所有内容平台这些年都在谈论一个词:「获得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获得感」属于一种共同利益,无论内容的成分如何——是即兴发挥,还是商单投放——只要它可以给用户带来「获得感」,就不会产生是否割了韭菜的阶级矛盾。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经典美剧「广告狂人」的男主角丹·德瑞伯,他说一切广告的基础,都是幸福:「你知道幸福是什么吗?幸福是一股新车的味道;是远离恐惧的自由;是一个路边的广告牌,上面写着让你放心做自己正在做的事的话语。」


本质上其实是如出一辙的。

在内容的盛世里,营销的核心不再是以局外人的角色插播信息,取代侵入性的,是内容消费无处不在,互联网的原住民们以此为生,繁荣与共。

无论是获得感还是幸福,证明营销成功的千言万语汇于一点,也就是品牌商最想听到的天籁之音:「我路转粉了。」

这才是和平台、和用户交心的最大复利。

浏览 6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