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一城一云》白皮书:城市云底座的进化之路
作者丨顾见
监制丨阑夕
“原本需要几千台服务器、计算数个小时的气象预测任务,被华为盘古气象大模型在一台服务器上用几秒钟算出了更准的结果!”
这是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首日,华为云计算公司副总裁、战略与产业发展部总裁黄瑾在2023数字经济峰会·城市智能升级主题论坛上分享的应用案例。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前夕,盘古气象大模型就得到国际知名科学杂志《Nature》的高度关注和正刊报道,并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式投入使用。
其实,盘古气象大模型只是华为云“AI重塑千行万业,共筑云上美好城市”的冰山一角。按照华为云的设想,每座城市都将在AI大模型的赋能下不断进化,这种进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幸福感将向社会的方方面面传递。
最振奋人心的是,这幅有关智慧城市的图景不再遥远,黄瑾还在现场正式发布《一城一云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白皮书》(下文简称白皮书),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未来已来,智慧城市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01、历史进程中的“一城一云”,打通城市数字脉搏
如果把智慧城市理解为一颗参天大树,那么最接近树根部分的就是“政务云”。
早在201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就首次提出“云计算服务优先”模式,鼓励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向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迁移,中国“政务云1.0”阶段建设正式起航。
但在行业发展早期,出现了不少急于跑马圈地的云服务商,包括“0元中标”、“虚假承诺”等行业乱象也层出不穷。
随着问题的逐步显现和云基础能力的广泛构建,行业进入了以“信息系统迁移上云”为主要特征的“政务云2.0”阶段,全国信息基础设施的领先地区开始发挥带头作用主动“上云”,城市治理各业务部门的数据联通初见成效。
云端业务、数据量的激增,让系统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上日程。“政务云3.0”时代正在加速云上业务创新,开启一个百花齐放,业务应用敏捷创新的新起点。
事实上,在政务云建设过程中沉淀下很多无形资产。比如分布式云、云原生等先进技术模式;各种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城市理念等,给予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想象,这些最终也成为华为云“一城一云”理念的宝贵养料,让“一城一云”完成了从理念、实践到走向成熟的自我进化。
“一城一云”以政务云为核心,形成一体算力调度体系、协同数据治理体系、共性能力支撑体系以及统一应用生态市场,面向政府治理、产业发展、社会服务等提供安全可信、长效运营的“城市一朵云”服务。
换言之,就是以AI大模型和数据互联互通为基础,让城市每个角落的“数字脉搏”被感知、赋能。
02、以科技之光,点亮智慧城市每个角落
据IDC预测,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在2022年至2025年间约为24.49%,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5万亿元。与之相应的,市场有关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更是层出不穷。
这就衍生出一个关键问题:相较于其它方案,华为云的“一城一云”究竟有哪些差异性和亮点?
对此,白皮书明确给出了“一城一云”的6大关键特征:
一体化云,集约共享:综合云原生和分布式等先进技术,将边缘云节点、内容分发网络等基础设施向区县的下沉部署,提高算力等资源的使用效率,让包含政务云、行业云、公有云等的一朵“城市云”互联互通、统一纳管,实现资源分配和流动性的最优解。
数据要素,潜能激活:依托于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汇聚、治理与高效共享、有序开发,更敏捷、全面的调动起数据资产,让数据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数智化服务能力和应用。
应用现代化,价值导向:直面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应用分发市场,将不同单位、不同功能的应用聚合在“城市云”之上,打造“服务导向”的城市应用体系,降低各类机构的使用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一云多芯,安全可信:通过屏蔽底层异构芯片的差异,提供统一的云计算环境和管理方式,充分使用安全可信的技术与产品来打造安全、可靠的数字化云底座。以本地备份、同城双活、异地容灾等体系能力,有效保障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保证虚拟机、云平台、网络边界等的安全运行,让用户高枕无忧。
SRE&运营,可靠保障:“一城一云”通过SRE运维,提供资源规划、网络设计、流程优化、安全保障等可靠运维服务,确保数字城市能够全方位、全周期的稳健发挥作用,让城市各领域都能“上好云、用好云”。
超算/智算,普惠泛在:整合“智算”算力服务后,“一城一云”可以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制造场景进行丰富的任务交付,甚至可以覆盖气象建模、石油勘探等垂直领域,普惠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转。
从6大关键特征中可以看出,“一城一云”既有安全稳健的底层部署,又有为全场景造血、赋能的统一算力资源和数据要素,同时最大化减少了各类机构的使用成本。
看完这套完善的顶层设计,第二个问题也就呼之欲出:如何让这6大特征在落地实施阶段发挥最大效力?
对此,华为云提出了“三步走”路径:即“资源整合,推进一体算力调度”、“能力聚合,加强共性中枢赋能”和“生态耦合,强化长效运营服务”。
首先,“一城一云”的第一步需要充分因地制宜,结合城市数字化基础、转型需求和政策要求来打造集约高效的云原生城市一朵云,让算力像“插座”一样与城市各级各机构现有云基础资源无缝衔接。
有了这样的一体化基础后,就可以通过“第二步”,将华为云数智服务能力向各行业、各层级的应用赋能,通过盘古政务大模型整合NLP、CV、多模态等多种大模型能力,让智慧政务高效落地。
第三步,是依托于新一代安全防护体系,建立一个繁荣、多元的本地应用市场,将孵化出的优秀应用在全国推广、复制,形成一套因城施策的数字转型咨询、上云迁移、解决方案适配、应用开发、品牌推广全周期运营服务。
当“三步走”积累起大量数据后,白皮书还主张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标准,发现项目当中的不足和短板,促进“一城一云”快速迭代、创新,实现从“政务云”扎实布局,到“城市一朵云”,再到“城市智能体”的进阶。
“一城一云”问世前,有关智慧城市的宏大设想也不在少数,但多是言过其实的“空中楼阁式”畅想。彼时,行业的很多解决方案想象力十足,只是到具体场景时,往往在完整性、安全性、兼容性方面存在问题,无法如约落地。
反观“一城一云”,既给出了星辰大海的目标,也有精确到一砖一瓦的演进路线和全场景、链路自主可控的技术实力。
它不是简单拿一套通用方案去售卖,而是在全球服务过的超800个城市数字化项目中提炼精华和共性,再结合落地城市整体现状、发展战略、数字化转型基础与诉求,深入到政府治理、产业发展、社会服务里的各个细分场景去精雕细琢。这种实事求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态度,才是智慧城市服务商最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从城市更新视角来看,这也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基建”计划:
拨通政府服务热线时,有温度而不失专业能力的智能客服耐心解决各项问题;智能工厂里,产线规划会结合全球供需关系合理优化;在银行网点,柜员在智慧助手的帮助下为客户带去更高效的财富管理服务;城市电力网络保障上,输电线巡检作业效率将大幅提升...小到一次体育馆、商业综合体的游玩,大到社区共治、政务服务,都将因此而受益。
它比高速公路连通城市与乡村更加意义非凡,将用AI大模型打通整个城市的“数字脉搏”,以此来点亮智慧城市的每个角落。
03、未来城市,兴于云上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提出过“光辉城市”理念:他试图设计出能够普惠居民,以极致生活效率驱动的城市模型,来对抗资源分布不均、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这个有关未来城市的设想,主张以“摩天大楼群”的方式让城市向上生长,以此来节约大量土地资源,打造自然、公共空间并重,娱乐性与安全性共存的未来城市。只可惜,这个“一体化”的建筑学设想很难成为现实。
到了AI大模型时代,华为云基于“一城一云”理念推出的云原生“城市一朵云”解决方案,在另一个尺度上让“光辉城市”成为可能:它不需要对城市有形之物大动干戈,而是用科技的无形纽带,提升城市千行万业的运转效率。
针对不同城市的痛点和问题,“城市一朵云”能延展出更具颗粒度的场景应用能力,让合作伙伴对症下药,完成智慧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很多华为云的合作伙伴在“城市一朵云”的应用探索中,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辉城市”。
在自主创新上,华为云携手成都市共建的关键政务应用“智慧蓉城”,基于成都鲲鹏政务云底座,已经承载“智慧蓉城”数据资源体系、体征系统、物联网感知、区块链平台等7大核心应用。
“智慧蓉城”推出后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应用上线以来,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0%可全程网办,12345热线等平台受理各类社会诉求593.7万件,诉求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均达90%以上,让更多“民声”转变为民生,全面提升了成都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此同时,“一城一云”能力还下沉到各个区县,重庆云阳县携手华为云实现全县所有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同上“一朵云”。为让返乡人员就近就业,还打造出“家门口就业”小程序,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求职者找工难等问题。四川省大竹县与华为云的合作中,创新打造了“智慧城管平台”,针对小区乱停车、夜市噪音大、绿化带损坏、占道经营等问题建立了群众快速反馈通道,提升市民满意度的同时增强了城市管理水平。
在AI赋能城市治理上,广州市白云区政府与华为云成立了全国首个盘古政务大模型实验室。在政务视频创新上,以摄像头加智慧大脑的精准判别,为城市提供7*24小时的“慧眼识事”。在政务交互上,盘古政务大模型比人工大幅效率提升了100%,让政务咨询可以专业、有温度、流畅、智能的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