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问2号”小行星探测器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将在2025年发射
2022年5月1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天问2号小行星取样返回探测器已经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其电性能产品正在进行综合测试,预计会在 2025 年发射。天问2号也被命名为“郑和号”。
张荣桥接受央视采访
“天问2号”探测器的首要目标是近地小行星2016HO3,它将对该小行星开展伴飞探测并取样返回地球,在地球轨道投放返回舱后,“天问2号”主探测器将利用地球重力加速,前往探测活动小行星311P/PanSTARRS。整个任务周期将超过10年。
“天问2号”探测器由“主探测器”与“返回舱”2部分结构组成,主探测器是探测器的主控舱段,类似天问一号的火星在轨部分,飞行时负责轨道转移与控制,到达小行星时负责部分科学探测任务,它配置有高光电转换效率太阳翼、通信系统、采样装置、样品转移装置等设备。
天问2号组成
其中太阳翼是构造独特的“圆形柔性太阳翼”,选用这样的构型是为了缩短太阳翼展开尺寸,降低传统长尺寸太阳翼在软着陆过程中的触地风险,提高探测器在小行星着陆和附着任务中的可靠性。其单太阳翼直径约4.7米,2个太阳翼的总面积达到34平方米。
“天问2号”上配备了多台先进的科学探测和取样、储存操作设备,还配置了20多个推进器,包括离子电推力器,其与化学推进器组合为双模推进系统,可有效节省燃料并降低发射重量。
入选国家航天局2019年载荷征集方案的,由俄罗斯科学院空间研究所(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研制的粒子和太阳风探测设备将参与活动小行星阶段的探测。
天问2号的返回舱最大直径约0.75米,比嫦娥五号月球取样的返回舱(直径约1.5米)小很多,预估小行星取样量不会很大。
天问2号探测器任务时续
为期10多年的“天问2号”任务将首先瞄准小型近地小行星2016HO3,并从太空岩石中收集样本。此前日本隼鸟2号(Hayabusa2)探测器和NASA的奥西里斯-雷克斯(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曾采用“触碰即走(touch-and-go)”技术进行小行星采样。
“天问2号”将尝试一种前所未有的“固定和连接(anchor-and-attach)”技术,使用4个机械臂在2016H03着陆,机械臂上的钻头将探测器固定在小行星表面。
“天问2号”在小行星采样
“天问2号”预计将在发射2年多后返回地球,并将其珍贵的样本送回地球。
在返回舱释放后,“天问2号”主探测器将利用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的另一个古老遗迹,一颗名为311P/PanSTARRS的“活动小行星(active asteriod)”,这种天体兼具小行星和彗星的特性。这一类小行星曾被称为主带彗星(main-belt comets),但这个术语最近已经过时,因为这些天体的组成往往更像小行星。
在经过为期约7年的航行到达311P/PanSTARRS后,它将围绕该天体运行,并使用一系列相机和光谱仪对其进行分析,以研究地球水源之谜等问题。
2016 HO3小行星也被称为469219 Kamoʻoalewa(卡莫欧莱瓦),是一个非常小的快速旋转的近地阿波罗组小行星(Apollo group asteriod)。其直径约40-100米。目前它是地球的一颗准卫星,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小、最近、最稳定的该类准卫星。
2016年4月27日,位于夏威夷哈雷阿卡拉天文台(Haleakala Observatory, Hawaii)的全景测量望远镜和快速响应系统(Pan-STARRS)发现了这颗小行星,并用夏威夷语命名为Kamoʻoalewa,意思是一个摆动的天体。该小行星的类地球轨道和类月硅酸盐表明它可能由月球喷出物形成。
311P/PanSTARRS又称P/2013 P5 (PanSTARRS),是布莱斯·波林(Bryce T. Bolin)于2013年8月27日利用Pan-STARRS望远镜发现的一颗活跃小行星(具有小行星和彗星性质的天体)。
由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311P/PanSTARRS活动小行星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显示,它有六条类似彗星的尾巴。这些尾巴被怀疑是由小行星抛射出来的物质流,这是由于小行星的旋转速度快到足以抛射出其中的物质。
在天问2号任务后,我国行星探测任务将逐步开展。计划在 2028 年实施“天问3号”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天问4号”则将进行木星系探测。
>End
本文转载自“全球航天事件”,原标题《我国“天问2号”小行星探测器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将在2025年发射》。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太空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高级顾问:王国玉、吴炜琦、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 《卫星与网络》常务副社长:冉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