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销量出炉,中国车企卷翻了
强者接连入局,汽车出行市场必定风光继续。
全文3835字,阅读约需8分钟
文|刘慧莹
编辑|郝秋慧
来源|亿欧汽车
ID:EO-AUTO
题图|Pexels
2021年落下帷幕,随着各家车企的产销数据出炉,2021年中国汽车产业的成绩单也正式揭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汽车生产与销售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
其中,汽车出口表现出色,年度出口首次超过200万辆,实现了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00万辆左右的突破;中国品牌汽车受新能源、出口市场向好带来的拉动作用,市场份额已超过44%,接近历史最好水平。
整个产业过去一年持续面临全球疫情蔓延、国内疫情散点爆发、芯片短缺等挑战,但能实现增长:
一方面得益于前两年中国市场基数较低;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中国自主品牌和汽车出口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奋发的中国车企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回顾2021年中国车企产销量,复盘之余,得以窥见中国车企的风云际会。
南方系车企,横扫中国车市
亿欧汽车发现,位居全年销量前三名的上汽集团、东风汽车和长安集团,分别地处上海、武汉和重庆,均为南方系车企。
从销量来看,上汽集团的成绩最为亮眼,以2021年全年总销量546.4万辆的成绩,第16次荣登中国车企汽车销量榜首,超过了第二名东风汽车(277.5万辆)和第三名长安汽车(230.1万辆)的总和。
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也达到73.3万辆,位居新能源销量榜首。
在中国头部上市车企的销量排名中,北方系的长城汽车、一汽解放表现尚可,但不可置否的是,南方系车企几乎垄断了中国车市。
这与南方是中国经济重心脱不开关系。高销量车企所在的城市均为万亿级GDP城市,如上海、武汉、重庆、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早已步入万亿级GDP城市俱乐部。
由于政策的开放扶持,南方市场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上激发了经济活力,使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工业之一,中国汽车产业逐步向交通体系发达、经济体系活跃的南方迁移,并在南方市场中形成了稳定健全的汽车供应链,与海外市场建立了高频互信的合作关系,促使中国汽车产业在南方市场迸发了活力。
车企的表现也与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或存在正向的线性关系。
强大的汽车工业同样是经济实力的重要佐证。未来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崛起,多依赖于经济活力较强的南方车企,而在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大环境下,南方车企也势必突出重围,推动汽车工业走向海外。
一哥嫡子当家,黑马跑赢大盘
上汽集团以总销量546.4万辆的成绩稳坐第一名,尽管比2020年下降了2.5%,但还是没能撼动其老大哥的位置。
上汽集团的销量表现,很大程度得益于自主品牌。2021年上汽自主品牌销售285.7万辆,在总销量中占比达到52.3%,首次超过一半。
一向依靠大众、通用的上汽集团,如今扶持的自主品牌呈现崛起之势,颇有嫡子当家的风范。
亿欧汽车了解到,在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中,荣威和MG品牌合计销量约为80万辆。上汽通用五菱2021年销量166万辆,同比增长3.8%,成为2021年度上汽集团销量贡献最大的子公司。
作为出口大户的上汽,今年表现依然不俗,已经第六年在海外市场夺得中国车企榜首——全年共实现新车销售69.7万辆,同比增长78.9%。
其中,上汽集团新车出口量达59.8万辆,海外基地产销量则达到9.9万辆。作为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MG品牌海外销量达到了36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多家中国车企出口表现优异。奇瑞全年汽车出口量达到26.9万辆;长城汽车出口量为14.3万辆,同比增长103%;吉利汽车出口11.5万辆,同比增长58%,旗下领克品牌在欧洲受到欢迎;长安汽车海外年度累计销量超过11万辆。
此外,蔚来、比亚迪等也将中国电动车带到了挪威等欧洲市场。
上汽也积极发力智能电动车领域,旗下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智己汽车,首款智己L7已经完成批量下线;其下飞凡汽车也正式成立,定位中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上汽还积极布局L4级Robotaxi以及L4级洋山港智能重卡,不断加大在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
尽管也有短板——合资品牌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分别以年销量124万辆和133万辆分别同比下滑17.5%、9.3%。
但集团整体在遭遇缺“芯”、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干扰因素后能够迅速回暖实属不易,过去一年的“稳定发挥”也得益于长久以来的技术和产业积累。
相较之下,比亚迪2021年呈现出猛烈追赶之势,以73.3%的高销售增长率成为增幅最大、进步最快的车企,更像是一匹厚积薄发的黑马,无论在汽车销量市场还是资本市场,都超常发挥。
过去一年里,比亚迪全年汽车总销量达到74万辆,仅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就达60.4万辆,占据全部销量的81.6%,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218.3%。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带动整体业务增长,也使其市值一度突破9000亿大关,达到9299亿元。
聚焦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中国是全年新能源销量前三强,比亚迪以59.4万辆的销量,坐稳了中国新能源的第一把交椅。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则分别以43.1万辆和32.1万辆,位列二三名。
做汽车电池起家,2008年就开始“死磕”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如今终于笑出了声。
毕竟同样乘上了“双碳”目标和节能减排的东风,并非谁都能够快速实现规模销量,获得市场认可。
这种差距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中更加明显。尽管2021年年初,比亚迪与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在销量上旗鼓相当,但比亚迪后期月销量突破9万辆时,另外两家的月销量不足两万。
差异化的价格区间和有竞争力的新能源车型,使比亚迪获得消费者真金白银的投票。此外,比亚迪积极拓展挪威等欧洲发达国家市场,借降碳之势把中国电动车带到了海外。
新能源破圈,百家争鸣做大蛋糕
在国家政策推动和市场因素的作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在2021年呈现出整体“爆发”的景象。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超过350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这也得益于2020年6月份新能源乘用车单月渗透突破5%后,已经实现连续19个月的逐渐走高。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均增长1.6倍,增速达到了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刚刚过去的12月,新能源乘用车月零售渗透率创历史新高,达22.6%。
全年新能源乘用车厂商销量排名的前三位是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和特斯拉,并且和跟随者拉开了较大差距。
比亚迪纯电、插混两条路线同时发力,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59.4万辆,同比增长231.6%;主打小型低端市场的上汽通用五菱MINI EV累计销量达55万辆;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年产量达到了48.3万辆,该品牌在中国的交付量为31.9万辆。
新能源乘用车年销售量破10万的整车厂还有长城汽车、广汽埃安和上汽集团。造车新势力中,小鹏汽车、蔚来、理想汽车的销量分别为9.8万、9.1万和9万辆,分别位于第7、9、10位。
从全年的车型排名来看,在上市的200多款新能源车型中,TOP20的合计占比达到65%,说明畅销车型的销量对整体贡献明显,第一名五菱宏光MINIEV和第二名特斯拉Model Y联合占到了近20%的新能源市场份额。
从价格区间来看,15-20万区间的车型竞争最为激烈,20-30万区间的销售整体落后于10万以下、10-20万以及30万以上的区间。
在六家造车新势力中,随着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的主力车型开始加速放量,月销量正在逐渐拉开和后四家的差距。
以月销过万台为界限,六家造车新势力中明显可分为两个阵营,小鹏、理想、蔚来、合众的月销量均破万,而零跑和威马的月销量则处于5000-7000台量级。
除蔚来因月度销量数据波动较大而不稳定外,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较为稳定。
六大国有车企的12月新能源销量未能突破6万辆,和比亚迪一家的9万辆相比差距较大。其中以广汽集团的新能源品牌广汽埃安表现最好,畅销车型AION S单月零售量达7800辆,AION Y销量达6700辆。长安汽车仅靠一款奔奔E-Star 就月销过万辆,但后续新能源车型不足。
一汽集团的奔腾NAT是12月最大黑马,从11月的百台销量提升到12月的5800余台,也帮助一汽在12月新能源销量上超越了上汽和北汽。
不过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开启完全退出补贴“倒计时”,新能源汽车价格优势或将有所削弱。
一方面,尽管补贴减少,但国家仍通过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制定碳配额管理等办法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另一方面,车企纷纷做好预期和应对补贴退坡的准备。
未来,新能源汽车将由政策促进逐渐转向市场驱动,倒逼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的加速迭代,倒逼车企提供为更优质的量产产品,提升终端竞争力。
事实上,除了电动化,智能化也已成为车企发展的主流方向,毕竟每个造车企业心里,都揣着一个“苹果梦”。
结语
在疫情、碳中和、缺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2021年就这样并不“淡定”地退场了。
出口和新能源拉动了2021年的中国车市,但随之而来的2022年,中国车企即将面对更多复杂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
各路神仙的加入打破了既有汽车出行市场的格局,也预示着未来核心竞争点,必将围绕智能化的汽车业务形态展开。
亿欧汽车认为,在全球减碳的趋势之下,由补贴退坡带来的影响将非常有限,新能源的势头将会持续。而强者接连入局,汽车出行市场必定风光继续。
本文由亿欧汽车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