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大厂开会,真是让我失望
共 2577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4-08-02 13:05
上午参加了某大厂组织的一场线上媒体沟通会,目的是为了他们即将上线的一款新产品做公关铺垫。
说人话,就是他们要发新品,找了一些互联网领域的媒体提前过来了解情况和试用,然后写篇文章说好话。
当然,这事儿是要给辛苦费的。
类似的事我也参加过,还跟一些大厂公关成了朋友。不过这次是中介搭桥,我是好奇驱动才去的,毕竟这家公司我之前没有合作过。
这次线上接入的媒体有十几家,其中和我一样属于自媒体的也有几个,还碰到一个熟人。
原本以为就是新产品介绍和吹风沟通会,完事就是写文章成交,没想到这次开会让我对某些大厂有了新的认识。
会议是由他们公关部的一个人开场,接下来就是产品负责人介绍,然后负责媒体沟通的人讲了下合作方式和交付形式。
别的不说,就那产品负责人的观点和态度就让我很不满,完全是用抨击诋毁竞品的方式来说自家产品好。
谈到产品目标人群分析时,结论是用户太傻,没有识别好产品的能力,而他们的产品就是给用户提供一个更好的选择。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两个字,傲慢。
谈到产品差异化竞争力时,结论是公司资源强大,竞品比钱比人都拼不过,他们有信心短时间内降维打击。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两个字,有钱。
谈到用户体验和价值交付时,结论是产品团队业界一流,竞品在人员配置上就是渣渣。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两个字,自信。
傲慢、有钱、自信,再一次让我完整看到了一款失败产品的样子。
这还不是最奇葩的,更让人无语的是他们强势要求媒体写文章的角度必须是正面的,对他们有利的,任何主观性的吐槽可以私下沟通,但不能写在公开文稿里。
显然,这是不符合我风格的。
我以前也给一些公司写过产品公关稿,但前提都是建立在我深度使用和研究的基础上,而且只做客观描述加个人观点。
如果一款产品只能说好话,不能说缺点,我觉得反而是对他们公司的不利。
原因很简单,用户期望拉得太高,但产品实际市场反馈不行时,局面往往难以挽回。
尤其是对这类新产品,上市后都有一个 PMF(Product Market Fit)周期,这是让产品跟市场匹配的过程,包含了需求验证、用户价值确立、市场竞争评估等。
如果在这个周期内没有达成 PMF,即便后续再做一些补救动作,用户也很难再回来,因为第一印象已经形成,后续挽回成本很大。
所以,新产品可以足够简单,但切入点和差异化要足够强,识别试探到用户价值增量的信号后,就可以重点投入打穿。
像他们这样,可能是为了给老板交差,可能是为了让局面好看,但是这种一片向好的市场集体发生对产品迭代不是好事。
在这场会议中,关于目标人群分析、产品差异化、用户体验以及价值交付,我听到的都是来自内部的我执。
说得直白点,就是陷入了「我执」式的幻想。
客观来说,他们的产品其实并非一无是处,虽然目标人群跟竞品是重合的,但是产品差异化是从价格和服务能力体现的,他们能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用户体验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在同一场景下的信息设计更简单、流程更短、而且操作效率更高。
但是,我觉得产品负责人的认知是有问题的。
如果带着前面说的傲慢、有钱、盲目自信去做产品,靠大厂资源和人才却是可以堆出来,但搞砸的概率也极大。
我始终认为,产品是人的意志的集合,尤其是产品一号位的思维认知以及辐射到团队的影响。
有句话说得好,产品不行,最终都是人不行。
对此,我是高度认同的。
我见过一些产品案例,也是大厂出品,换一个人负责取得的成绩也是完全不同的,人家硬是把一盘散沙聚集成塔。
这里也说个题外话,很多人说微信不管做什么都能成功,因为微信流量大,随便倒倒流就成了。
如果看到的只是这些,我觉得那就太过于表象了。
微信的成功是人、实力、组织、文化的成功,微信内部也出过一些失败的产品和功能,如果按照上面的流量论来验证,显然就矛盾了。
所以,人是第一位的,这个团队自上而下是一种集体意志的体现。假设换一波人来做微信,局面跟现在可能就完全不同。
产品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由过程中无数个细小思考和决策构成的整体,就像细胞组成人体一样。
认知、思辨、选择、决策,这些都会对产品发展产生影响。
不突然,成败在人。
不奇怪,人定胜天。
开完会我是很不爽的,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就爽了。
你可能会问了,我爽了,这合作还能继续么?
显然啊,这种搬着喇叭吆喝的事儿我可不喜欢,买卖不成仁义在,也别问我具体是哪家公司,没法说。
过去那些被我喷过的产品或者公司现在也不照样能合作,大家都是成年人,磕磕盼盼很正常。
PS:经常有人问怎么加我的,其实我个人 WX 号获取方式一直在上面小字里放着,如果你实在看不到,就加 tangren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