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除了TopK,是否被问过:求一个正整数的二进制表示包含多少个1?0000 0011 0111 1101 1111 0011 0000 0010到底有几种方法,这些思路里蕴含的优化思路究竟是怎么样的,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思路:既然输入n是uint32,每次取n的最低位,判断是不是1,位移32次,循环判断即可。do{
if ((n&1)==1){
result++;
}
n>>= 1;
i++;
} while(i<32);
分析:不管n的二进制表示里包含多少个1,都需要循环计算32次,比较耗时。有没有可能,每次消除掉一个1,这样来降低计算次数呢?于是,n&(n-1)这个操作,可以起到“消除最后一个1”的功效。思路:逐步通过n&(n-1),来消除n末尾的1,消除了多少次,就有多少个1。while(n){
result++;
n&=(n-1);
}
分析:这个方法,n的二进制表示有多少个1,就会计算多少次。总的来说,n的长度是32bit,如果n的值选取完全随机,平均期望由16个1构成,平均下来16次,节省一半的计算量。空间换时间,是算法优化中最常见的手段,如果有相对充裕的内存,可以有更快的算法。思路:一个uint32的正整数n,一旦n的值确定,n的二进制表示中包含多少个1也就确定了,理论上无需重新计算:查表法的好处是,时间复杂度为O(1),潜在的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内存。假如被分析的整数是uint32,打表数组需要记录2^32个正整数的结果。n的二进制表示最多包含32个1,存储结果的计数,使用5个bit即可。故,共需要内存2^32 * 5bit = 2.5GB。画外音:5个bit,能表示00000-11111这32个数。查表法,非常快,只查询一次,但消耗内存太大,在工程中几乎不被使用。算法设计,本身是一个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的折衷,增加计算次数,往往能够减少存储空间。(1)把uint32的正整数n,分解为低16位正整数n1,和高16正整数n2;uint16 n1 = n & 0xFFFF;
uint16 n2 = (n>>16) & 0xFFFF;
return result[n1]+result[n2];
问题来了:增加了一倍的计算量(1次查表变2次查表),内存空间是不是对应减少一半呢?被分析的整数变成uint16,打表数组需要记录2^16个正整数的结果。n1和n2的二进制表示最多包含16个1,存储结果的计数,使用4个bit即可。故,共需要内存2^16 * 4bit = 32KB。计算量多了1次,内存占用量却由2.5G降到了32K(1万多倍),是不是很有意思?(2)n&(n-1),能消除一个1,平均16次计算;架构师之路-分享可落地的架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