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程序员都不喜欢使用 switch ,而是大量的 if……else if ?

ACM比赛整理

共 1571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01-22 16:58



请用5秒钟的时间查看下面的代码是否存在bug。


OK,熟练的程序猿应该已经发现Bug所在了,在第13行下面我没有添加关键字break; 这就导致这段代码的行为逻辑与我的设计初衷不符了。

缺点一. 语法正确,逻辑错误

这就是第一个理由为什么程序猿很少使用switch来做条件判断,对于新手来说忘记写break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了,就算是老猿忘记写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而这个语法错误在诸多的语法检查器上没有办法检查出来的,因为从语法角度来说是正确的!可是代码的处理逻辑却是错误的!用if来重写这段代码的话,就不会发生这种错误。


用if只要关心条件就可以了,一般不会在语法上出现问题(注意判断全等用==哦),一旦出现bug,那么肯定是我逻辑上的问题了。

缺点二 .死板的语法

switch尽管对于break很宽容,但是对判断条件很严苛,case后面只能用整型常量作为判断条件。对于我们这么潇洒自如的程序猿来说,这种限制实在是太麻烦了,用if的话,别说是常量了,我用函数都可以,真正做到方便快捷。

缺点三 .需要子函数来处理分支

这个缺点跟缺点一有关,为了防止漏写break,因此建议把分支处理方法独立成一个子函数来处理,这样在阅读代码的时候就会减少忘记写break带来的bug,那么用if来写的话,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非常随意自由,但是这也导致了代码的可读性大大降低。

switch的优点

既然switch有这么严重的缺点,那怎么在所有语言中依然会存在呢?那就说下switch的优点吧,它的优点也刚好是它的缺点。

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的电脑性能还不如一台小霸学习机的时候,聪明的计算机科学家为了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将一些逻辑分支处理方法简化了一下,把一些需要做逻辑判断的操作给固定死,然后只要查表一样一个一个对一下就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了。

比如说a=0的判断,switch和if在cpu上面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switch是在编译阶段将子函数的地址和判断条件绑定了,只要直接将a的直接映射到子函数地址去执行就可以了,但是if处理起来就不一样了。

它首先要把a的值放到CPU的寄存器中,然后要把比较的值放到CPU的另一个寄存器中,然后做减法,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跳转到子函数去执行,这样一来就要多出3步的操作了,如果逻辑判断多的话,那么将会比switch多处许多倍的操作,尽管寄存器操作的速度很快,但是对于当时的学习机来说,这点速度根本不够用啊。

那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使用break来做一个判断结束呢?这不是很容易造成语法错误了?那就要说到子函数的问题上了。

在早起的电脑代码中是没有子函数的概念的,那时候都是用goto随意跳转的,你想去第10行代码,很简单goto 10就可以了。这种编程思维在C的早期阶段还是一直受到影响的,因此早期的C也没有子函数,都是一堆逻辑处理混乱在一起,goto满天飞,所以那时候你没有一个最强大脑是写不了程序的。那为了告诉程序我这里条件判断处理结束,就添加了break作为终止符号。后来慢慢的有了子程序,有了更好的编程规范,才一步一步的将写代码沦落到体力劳动。

后来发展的新语言为了标榜自己的血统,多少都要参考下C,然后就把switch这种诡异的语法也继承下来了。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语言都照搬,比如Google发明的新语言golang和kotlin就又把switch包装了一下,去掉了令人误会的语法,又让switch变得灵活起来了,对了,在代码重构的时候,还是用switch把,这样看起来的确代码更简洁哦!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