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生态链“出逃”记

互联网分析沙龙

共 5084字,需浏览 11分钟

 ·

2022-03-09 03:42


来源 / 凤凰WEEKLY财经(ID:fhzkzk )

文 / 苏舒 张轶骁

   


小米正在被抛弃?

  

小米12号创始员工、小米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李伟星被媒体曝出离职消息。在此之前,小米两位联合创始人黄江吉(4号员工)、黎万强(3号员工)也相继离开小米。李伟星的离职,让小米最初的13人创始团队又开了一道新口子。

  

曾经和雷军一起喝小米粥的13人,到现今还剩下10人。和雷军当初一起创业的团队,正在流失。

  

除了创始团队外,在逐渐“抛弃”小米的,还有小米背后的生态链企业。推出自有品牌,打通营销渠道和供应商,“逃离小米”的戏码,正不同程度地在小米内部,以及小米生态链中上演。

  

一边是部分生态链企业的“出逃”,一边是小米生态链平台期已至,加之现今反垄断监管压力下的大厂投资环境,小米独特的生态链玩法愈发“微妙”且“神秘”。小米手机生态链如何焕发新机,小米造车业务能否复刻手机生态链的成功,小米的新答卷才刚刚开始。

  

  

生态链企业“悄然自立”

 

早期的生态链企业,更多的是以小米代工厂的形式出现。

 

小米手环是小米和华米合作的产物,小米耳机背后是万魔声学,智能家庭背后则有着绿米、智米等企业。不得不承认的是,早期的生态链企业,在头顶“小米”品牌光环之后,凭借小米给到的资源、渠道和订单优势,发展规模日益壮大。

 

但发展至一定规模之后,却纷纷推出了自有品牌,作为小米背后的“富士康”的同时,自有品牌齐头发展,甚至一度有超越之势。

 

表现比较明显的是几个已经上市的公司,或者说是早期已经跑起来的公司。小米早期耳机代工厂加一联创(现万魔声学)就为小米代工生产耳机的同时,推出自有品牌1More;华米科技在初代小米手环推出的第二年就发布了自主品牌Amazfit;石头机器人也在2017年推出首款自有品牌产品——石头扫地机器人。

 

小米平衡车生产商九号公司甚至直接在招股书中会强调与小米的关系,“公司并不属于小米定义的典型生态链企业。”

 

华米是小米生态链中早期较为典型的生态链企业,伴随着小米生态链战略而生。2018年,在小米生态链发展最迅速的时候,成功上市。

 

华米财报显示,2016年,小米可穿戴产品占据了华米总营收的92.1%,彼时,距离华米推出自有品牌不过刚刚两年时间。2018年,华米收购了智能穿戴品牌Zepp的核心资产,也正是这一年,小米可穿戴产品在华米营收占比中下落至66.9%。

 

但此后,尽管华米一再推出Amazfit系列新品,但小米可穿戴产品依旧占据总营收的60%以上。

 

2021年的各季度财报中,尽管没有具体披露小米可穿戴产品和自有品牌营收占比,但在季度报中,华米也一直强调了小米可穿戴产品出货量一直在下降,相反自有品牌出货量却在高速增长。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可穿戴产品的单位出货量下降 45.3%,而自有品牌出货量增长了88.9%。

 

从华米的财报数据中也不难看出华米的“去小米化”之路,走的并不是很顺利,但却一直坚定信心,在推出基本款智能手表的同时,甚至还像高端化智能手表进军,推出高端 GT 系列。

 

  

石头科技同样如此。在石头科技的招股书中,2016年至2017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来源于小米的收入占石头科技总营收的100%、90.36%、50.17%和43.01%。自石头科技2017年推出自有品牌石头扫地机器人之后,自有品牌收入开始逐渐提升。

 

招股书中,石头科技也不断提示依赖小米营销渠道、供应商的风险。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石头科技招股书中提及米家产品的低毛利率,以及公司产品与米家产品存在竞争关系,也一再预示着石头科技和小米之间微妙的关系。

 

推出自有品牌,甚至不惜与米家业务产生竞争,不止这些头部生态链公司。智能安全硬件提供商创米科技在生产小米智能门锁、摄像头的同时,也在发布会中不断强调自身的“创米小白”品牌,推出小白智慧门等产品。

 

而生态链企业的“独立”之路,也被外界一度解读为生态链企业的“去小米化”运动。实际上,在《凤凰WEEKLY财经》采访过程中,“去小米化”这一说法,并不是一件被所有小米生态链企业认可的概念,甚至于更多的企业会对此避而不谈。“去小米化”,更像是媒体在已经上市的生态链企业中从财报中发现的数据“出逃”现象的总括。

 

万魔声学B轮投资人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曾坦言,小米让这些企业把量做起来,但毛利低,为了高的利润,肯定需要做自己的品牌。

 

微妙的博弈

 

与小米微妙且难以言喻的关系,在小米生态链企业的成长中,愈发清晰。

 

过去的数年,因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少走了不少弯路,得以快速发展。但一旦失去这棵背靠乘凉的大树,这些生态链企业能否存活,对于所有生态链企业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隐痛。

 

小米给了企业供应商、渠道以及品牌流量资源,但这些企业发展的核心命脉全部受限于小米,也成了生态链企业横在命门的一把刀。

 

2021年,小米生态链企业发生了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同一时间段里,两家同为小米生态链企业:趣睡科技安然过会走向上市的大门,易来智能却被卡在了上市门口,终止IPO。

 

营收远不及易来智能的趣睡科技成功过会。透过其招股书不难发现,无论是易来智能还是趣睡科技与小米业务的绑定度都超过了其总营收的50%以上。尽管一度否认对小米的依赖,但数据却始终无法下降。

 

但最为关键的在于,趣睡科技早早地开启了自有品牌发展之路,并专注于自有品牌的发展和运营。但易来智能主营业务智能照明产品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其研发、销售、品牌、采购等系列生产环节均难以脱离小米体系。

 

尤其是在销售环节,易来智能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于小米旗下米家品牌产品的销售分成,且占总营收的比例持续上涨,而公司自有品牌Yeelight的产品销售占比则持续下滑。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易来智能“生于小米”,却也“困于小米”。而易来智能的问题可以被放大至整个生态链企业的问题。

  

2019年前后,小米加快了对生态链的投资,在一个类别产品中甚至会出现多家生态链企业。但与此同时,小米也在逐渐紧缩米家“代工厂”的门槛,对于小米生态链企业而言,这无异于是一个攸关生死却也无可奈何的阶段。

 

此外,即便是被小米“委以重任”,但米家产品追求的极致性价比的代价就是毛利率低。生态链企业的矛盾心理也就此产生,依赖着小米的订单提高营收,却也受困于小米的订单毛利率低。

 

独立做自有品牌,提高产品毛利率也给了这些企业喘息的机会。比较有意思的是,从九号公司、石头科技、峰米科技等一众生态链企业财报数据来看,一旦小米订单上涨,关联收入增加,公司毛利率则会明显下降。反之,小米关联收入一旦下降,毛利率肉眼可见迅速上涨。

   

  

“若即若离,难舍难分。”互联网时评人张书乐对此评论道,小米和生态链企业是在博弈中互相推着前行,但这也势必会产生不少后续问题,包括产品的同质化竞争,难出爆款,甚至由于过度依赖小米,包括专利研发,技术来源等,还会被诟病公司的科创板属性。

 

易来智能就是典型案例,在IPO前后,还深陷专利纠纷。而专注于智能床垫的趣睡科技尽管安稳过会,却也不断被质疑其科创板属性。

 

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出品的《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一书中,曾将小米与生态链企业的关系作出解释:小米对于生态链而言是一艘航母,为其提供多层面的平台支持;生态链公司对于小米,是后院的金矿,增加了小米的想象空间。小米与小米生态链公司的关系,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互为彼此价值的放大器。

 

但现实是,后院的金矿已然在“去小米化”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对于小米而言,现有建立起的生态链带给小米的增长曲线也愈发平直,甚至一度出现下滑趋势。

 

2017年、2018年,IoT与生活消费品连续爆发,营收增速均超过80%,2020年增速下降到8.57%,尽管到2021年增速有所回升,但这也与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爆品出现有关。

    

走出“保姆式”孵化模式

 

相比于单纯的财务投资或是业务部署的战略投资不同的是,小米对其生态链的投资有其自有法则。

 

有媒体如是评价小米生态链:通过对供应链把控做出质量还不错的智能机,再用互联网模式砍掉线下一切流通成本,把产品以接近成本价卖给消费者。

 

自此,小米开启了“保姆式”孵化生态链之路。没有项目小米就帮忙找风口,没有零部件供应链小米就共享甚至于帮忙寻找,没有销售渠道小米帮你解决,推出米家概念,开辟出小米有品的销售渠道,甚至给产品都划定好了小米一贯的设计风格。

 

极致性价比,小米生态链产品……一个又一个标签让生态链企业创造了一款又一款“爆品”,小米手环、平衡车、空气净化器等等。

 

 

早期的生态链企业,在小米的助推下,开启了小米式狂奔。小米将部分成长迅速的生态链企业集合起来组成“亿元俱乐部”,但由于生态链企业营收大幅上涨,到2014年,为了更精准把控头部生态链企业,小米将俱乐部门槛一步步调整为“十亿”。

 

到目前为止,小米生态链上已经跑出了华米、石头、九号、云米等等多家上市公司,素士科技、易来智能、趣睡科技也递交了招股书等待上市。这些公司中,九号、石头等企业市值已经超五百亿,甚至于千亿。

 

根据小米2021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小米投资的IoT生态链企业超过300家。但实际上,有近大半的生态链企业都是在2019年前后投资孵化。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小米已投资孵化了超过210家企业,90多家专注智能硬件,其中不乏米家、云米、华米等一些独角兽企业。

 

与此同时,小米找项目,投资项目,全力孵化项目发展的时代,早已经过去,平台期如约而至。

 

2019年前后,小米生态链已经铺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厚重的圈。内层里,一个赛道甚至有三到四家企业面临着“内部竞争”;外层上,小米投资的赛道,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边缘,爆品也越发减少,到2020年,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增速陡降至8.57%。

 

小米自身也察觉到了危机所在。据36氪报道,从2019年底到2020年初,小米内部把产品品类重新梳理了一遍,最后划定了三个生态链方向:手机周边产品、全屋智能以及酷玩类产品。

  

    

据报道,小米生态链的SKU(商品)从1500多个砍到了600多个,而砍掉这么多SKU,对于小米的大盘影响并不大。此外,小米对于生态链企业产品的品质也开始更加严格有序的管理。同时,对于孵化项目的门槛要求更高,小米选择投资的项目也从早期的偏前期的融资轮次到后来项目自身较为成熟,融资轮次也向后偏移。

 

一切迹象表明相比于此前“疯狂”扩张生态链,小米也逐渐回归“理智”,放缓了生态链企业的发展。自2020年起,小米出手投资的项目也逐渐偏向了半导体领域以及汽车制造领域。

 

这也与小米造车有关。而当小米业务中心向造车出发后,小米又是否能够复刻手机生态链的成功,对于小米和雷军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此前有报道提到,雷军曾给小米内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怎么打造以造车为中心的生态链。

 

小米的动作一直很快,自去年宣布造车后,便开启了新一轮“买买买”“投投投”。爱泊车、禾赛科技、赣锋电池、DeepMotion等等,都是小米在这个阶段出手投资的项目。2022年春节后不久,小米就已经投资了一家新能源汽车电气系统供应商智绿科技。

 

尽管如此,通过投资并购真的能够复刻此前手机生态链吗?这一点仍旧存疑。

 

张书乐对此谈到,造车的生态链,已然和手机生态链大有不同,小米此前的“供应商+互联网”方式复制到造车计划上显然是不能够的,造车无论从成本还是技术等方面对于小米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新人入场,旧人争强,在微妙的博弈关系中,围绕手机业务的生态链还能否焕发新机,围绕汽车的生态链又能否成功打造,小米这艘“航空母舰”是否还会继续扩张,最终的答案都交给时间和市场。

 

此外,大厂的投资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反垄断监管加强和流量红利消失后,包括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在内的诸多互联网企业,都变得更加“理智”,“买买买”时代早已过去。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295家独角兽公司中,有59家背后有腾讯投资的身影,31家有阿里系的身影,两家合计占独角兽企业总量的30.5%,排在两者之后的是分别有20家与19家的小米和百度、有14家的京东以及有10家的美团与有5家的字节跳动。

 

风向已经改变,小米和生态链的故事,得换个讲法了。

 



浏览 15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