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的redo log和bin log 真香

苏三说技术

共 5633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1-09-29 21:13

大家好,我是连边,这是我的第22篇原创文章。

今天这篇文章给大家带来MySQL中重要的两个日志 - redo logbinlog,从理论概念出发,结合图解分析,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能对redo logbinlog有深入的理解。

文章导读

MySQL两个日志

浅谈MySQL分层架构

在讲具体的日志之前,先稍微铺垫下MySQL分层的架构,让大家知道redo logbinlog是由MySQL的哪一层产生的。

MySQL分层架构图

MySQL整体分为3层:客户端层,Server层和存储引擎层。我们的binlog日志,由Server层生成,redo log是InnoDB特有的日志,由InnoDB引擎生成。

重做日志(redo log)

什么是redo log

InnoDB为了能够支持事务一系列操作,而事务有4种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在事务操作中,要么全部执行,要么全部不执行,这就是事务的目的。而我们的redo log用来保证事务的持久性,即我们常说的ACID中的D。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是通过一套什么样的机制,来保证持久性,就能掌握好redo log

这里的说的持久性,是说最后落盘到redo log文件(即常见的ib_logfile文件),因为最后我们异常情况的恢复,都是根据文件来做恢复的。

那么我们的MySQL InnoDB是通过一套什么样的机制来确保速度可靠性的呢?

WAL

在计算机体系中,CPU处理速度和硬盘的速度,是不在同一个数量级上的,为了让它们速度匹配,从而催生了我们的内存模块,但是内存有一个特点,就是掉电之后,数据就会丢失,不是持久的,我们需要持久化的数据,最后都需要存储到硬盘上。

InnoDB引擎设计者也利用了类似的设计思想,先写内存,再写硬盘,这样就不会因为redo log写硬盘IO而导致数据库性能问题。在InnoDB中,这种技术有一个专业名称,叫做Write-Ahead Log(预先日志持久化)

先写buffer 再写磁盘

redo log写入策略

上边是保证了处理的速度,但是怎么样保证写入到硬盘的可靠性呢?

InnoDB引擎的设计者也设计了一种写入的策略,首先有一个后台线程,每隔1秒,就会把redo log buffer中的日志,调用write写到文件系统的page cache,然后调用fsync持久化到磁盘(即redo log文件 ib_logfile0 ib_logfile1)。

为了控制 redo log写入策略,InnoDB提供了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配置参数,它有三种取值:

  1. 设置为 0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 留在 redo log buffer 中 ;
  2. 设置为 1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将 redo log 直接持久化到磁盘;
  3. 设置为 2 的时候,表示每次事务提交时都只是把 redo log 写到 page cache。

如果不是对性能要求高的,一般把该参数设置为 1

redo log的擦除

通过上边的设计,速度可靠性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我们仔细想想,还会有什么问题?

随着文件的增加,落盘的速度会越来越慢,直到有一天 ...

聪明的设计者这样子想着,如果我一直处理小文件,最大不能超过某个大小,不就行了?

也确实是这样子处理的,但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删除日志文件的算法,即我们的redo log擦除

redo log 的大小是固定的,比如可以配置一组4个文件,每个文件大小是8M,那么这个redo log总共就可以记录32M的操作,这个参数可以通过innodb_log_file_size设置。

下图是具体的擦除算法,ib_logfile 从头开始写,写到末尾就又回到开头循环写。

擦除示意图 - 来自丁奇MySQL连边编辑

write pos是当前记录的位置,一边写一边后移,写到第3号文件末尾后就回到0号文件开头。checkpoint是当前要擦除的位置,也是往后移动并且循环的,擦除记录前要把记录更新到数据文件,write pos与check point之间为剩余可用写入的空间。

何时会擦除redo log并更新到数据文件中

  1. 系统空闲时
  2. Redo log文件没有空闲空间时,即write pos追上check point的时候;
  3. MySQL Server正常关闭时

crash-safe

有了以上这一些机制保障,我们可以相信redo log是可靠的,只要持久化到redo log文件中了,InnoDB 就可以保证即使数据库发生异常重启,之前提交的记录都不会丢失,而我们把这个能力称为 crash-safe

归档日志(binlog)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纠结到底先写redo log还是binlog,最后还是秉承先苦后甜的原则,把redo log写在前面了。如果redo log的部分看懂了,binlog掌握是轻松的,跟着我的思路,我们继续binlog~

前边讲过,redo log是InnoDB引擎特有的日志,是引擎层面的日志,而在我们的数据库的Server层面,也有自己的日志,称为binlog(归档日志)。

binlog是逻辑日志,怎么样来理解这个逻辑日志呢?

我们通过查看一段binlog来理解。

理解逻辑日志

这里一大段的操作,都是为了查看binlog文件里边存储的是什么内容,熟悉的读者可以直接略过。

执行命令,写入新binlog文件,不让之前的逻辑影响。

执行一次flush logs命令行,就会在data目录下新增一个mysql-bin.00000x文件

## 登陆MySQL命令行
mysql -uroot -p
## 刷新binlog
flush logs;
## 确认刷新binlog成功
show master status;
## 查询binlog日志位置
 show variables like'log_bin%';
data目录下的mysql-bin文件

测试数据

## 创建表
CREATE TABLE `User`  (
  `id` int(11NOT NULL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10CHARACTER SET gb2312 COLLATE gb2312_chinese_ci NOT NULL,
  `age` int(11UNSIGNED NOT NULL,
  PRIMARY KEY (`id`USING BTREE
ENGINE = InnoDB AUTO_INCREMENT = 1 CHARACTER SET = utf8mb4 COLLATE = utf8mb4_bin ROW_FORMAT = Compact;

## 新增
INSERT `User` VALUES("1""张三"18);
INSERT `User` VALUES("2""李四"20);
## 修改
DELETE FROM `User` WHERE id = 1;
执行语句截图

翻译binlog二进制文件

sudo /usr/local/mysql/bin/mysqlbinlog --base64-output=DECODE-ROWS -v mysql-bin.000006 > mysqlbin.sql
binlog翻译

这是翻译出来的sql文件,是因为我在mysqlbinlog -v参数加工而成的。

由此可知,逻辑日志里边就是记录着sql语句,通过sql语句记录着逻辑的变化,比如insert, update等动作,但不是记录具体数据,那个由物理日志完成。

与redo log的区别

  1. redo log是innoDB引擎特有的;binlog是MySQL的Server层实现的,所有引擎都能使用;
  2. redo log是循环写的,空间固定会用完;binlog是追加写入的。“追加写”是指binlog文件写到一定大小后会切换到下一个,并不会覆盖以前的日志。

binlog写入策略

通过与redo log的区别,我们知道,binlog是追加写入的,所以与redo log写入相比,没有擦除的概念。那么,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其他的区别呢?

binlog的写入逻辑比较简单:事务执行过程中,先把日志写到binlog cahce,事务提交的时候,再把binlog cache写到binlog文件中(落盘)。

binlog写入

从上图可以看到,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binlog cache,但是共用同一份binlog文件。

图中的write,指的就是把日志写入到数据库系统的page cache,并没有把数据持久化到磁盘,所有速度很快;

图中的fsync,才是将数据持久化到磁盘的操作。

write 和 fsync 的时机,是由参数 sync_binlog 控制的:

sync_binlog=0 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只 write,不 fsync;

sync_binlog=1 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会执行 fsync;

sync_binlog=N(N>1) 的时候,表示每次提交事务都 write,但累积 N 个事务后才 fsync。

因此,在出现 IO 瓶颈的场景里,将 sync_binlog 设置成一个比较大的值,可以提升性能。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考虑到丢失日志量的可控性,一般不建议将这个参数设成 0,比较常见的是将其设置为 100~1000 中的某个数值。

但是,将 sync_binlog 设置为 N,对应的风险是:如果主机发生异常重启,会丢失最近 N 个事务的 binlog 日志。

引用《极客时间MySQL45讲》

浅谈两阶段提交

这里讲的两阶段提交,就是纯粹的指redo log和binlog日志的两阶段提交。

而两阶段提交的目的就是让redo log和binlog两个日志逻辑上一致。

如果redo log持久化并进行了提交,而binlog未持久化数据库就crash了,则从库从binlog拉取数据会少于主库,造成不一致。因此需要内部事务来保证两种日志的一致性。

两阶段提交步骤

两阶段提交
  1. 将语句执行
  2. 记录redo log,并将记录状态设置为prepare
  3. 通知Server,已经修改好了,可以提交事务了
  4. 将更新的内容写入binlog
  5. commit,提交事务
  6. 将redo log里这个事务相关的记录状态设置为commited

prepare: redolog写入log buffer,并fsync持久化到磁盘,在redolog事务中记录2PC的XID,在redolog事务打上prepare标识

commit: binlog写入log buffer,并fsync持久化到磁盘,在binlog事务中记录2PC的XID,同时在redolog事务打上commit标识 其中,prepare和commit阶段所提到的“事务”,都是指内部XA事务,即2PC

恢复步骤

redolog中的事务如果经历了二阶段提交中的prepare阶段,则会打上prepare标识,如果经历commit阶段,则会打上commit标识(此时redolog和binlog均已落盘)。

  1. 按顺序扫描redolog,如果redolog中的事务既有prepare标识,又有commit标识,就直接提交(复制redolog disk中的数据页到磁盘数据页)
  2. 如果redolog事务只有prepare标识,没有commit标识,则说明当前事务在commit阶段crash了,binlog中当前事务是否完整未可知,此时拿着redolog中当前事务的XID(redolog和binlog中事务落盘的标识),去查看binlog中是否存在此XID
    1. 如果binlog中有当前事务的XID,则提交事务(复制redolog disk中的数据页到磁盘数据页)
    2. 如果binlog中没有当前事务的XID,则回滚事务(使用undolog来删除redolog中的对应事务)

可以将mysql redolog和binlog二阶段提交和广义上的二阶段提交进行对比,广义上的二阶段提交,若某个参与者超时未收到协调者的ack通知,则会进行回滚,回滚逻辑需要开发者在各个参与者中进行记录。mysql二阶段提交是通过xid进行恢复。

总结

这篇文章到这里就写完了,本来这篇文章准备写很长的,后来发现还是阅读体验更重要,文章的连贯性更重要,一篇文章不在乎能写多少,而是读者能吸收多少。
衷心感谢每一位认真读文章的人,我是连边,专注于Java和架构领域,坚持撰写有原理,有实战,有体系的技术文章。
浏览 3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