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刷屏的产品 flomo,为什么大家都站它?

唐韧

共 2200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08-07 19:13

如果你在互联网圈里,昨天有一篇文章应该是以刷屏的方式出现的,即「flomo」团队给「印象轻记」像素级「致敬」的信。

至少在我的朋友圈,是以满屏的方式出现的。大家的步伐出奇的一致,集体为「flomo」站台。

简单说,这件事就是印象笔记团队旗下的「印象轻记」产品抄袭了同为笔记类工具产品的「flomo」。

有多像?

下面这幅图是他们团队发出来的对比,左边是「flomo」的产品布局,右边是「印象轻记」。


好,只谈视觉层面的相似可能还谈不上像素级「致敬」,因为界面模仿往往是最低级的抄袭。

flomo 的特点是主打卡片式记录,支持多端同步,而且还有回顾机制。也就是说,这不单单是一个笔记工具,产品团队更希望打造一款帮助你思考的效率工具。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很多人都擅长记录和收藏,但对于沉淀下来的内容却没有二次学习。

时间长了,一方面产生沉默成本,另一方面其实也会助长你的焦虑。

flomo 的产品理念中有一项我认为挺特别的,他们不是做笔记,而是帮你更好的思考。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产品功能上。

跟微信服务号打通的无压力的聊天式记录,设置规则的每日回顾,基于标签的内容关联,这些都是为了帮你构建一张知识网。

产品是什么,取决于用户怎么认知。

不得不说,印象笔记团队对于 flomo 的模仿是到位的,不管是视觉的相似度还是功能的完整性,都达到了他们的水平。

同时,他们也保持了一定的差异性,比如文案。只要和你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对于产品的理解,我们往往习惯于以己度人。典型的特征就是我以为是这样的,那么其他人感受到的也是这样的。

在我使用 flomo 的过程中,它带给我的感受是自由、灵活、无压力,我会把它当成一个个人版微博和笔记本使用,而不是一个空白文档。

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对它的认知和用法,这是产品赋予的用户自由。

以前我就有记录碎片化思考的习惯,也尝试过很多工具。但最终我发现,本质都不在工具上,而是我记录和回顾内容的方式。

后来,我干脆用手机备忘录取代所有其他工具,一切回归到最简单的方式,并且持续了很多年。

所以,工具产品的价值不在于它多么好看、功能多么酷炫、使用多么方便,而是它给用户传递的一种稳定的认知。

手机备忘录对我来说,就是简单、不需要整理、随时随地、可持续积累。

我用 flomo 的时间不长,但从它的设计中确实感受到了一些功能之外的东西,我想或许这正是他们的产品原则和理念吧。


对于产品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有别于产品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前者难以具象化,是思维层面的东西,而后者是可量化的。

每年我们都能看到各种趋同设计的产品,但大多停留在了功能上,区别就在于此。

复制了功能,但复制不了产品理念和价值观。

少楠有句话说清楚了 flomo 的价值,「flomo 最大的壁垒,不在于这些功能,而在于背后这群认可我们理念的共建者」。

是啊,共建者,同时是产品理念的共识者。

这,才是大多数人帮 flomo 站台的根本原因。

回到印象笔记团队出品的这款产品「印象轻记」。

可以说,他们的模仿是无害的,在他们看来是正义且符合一般市场规律的,这无可厚非。

往前看 10 年,腾讯曾经干过的事儿可比他们厉害多了。

除了那些你们知道的产品,还有 QQ 游戏大厅之于联众游戏、QQ 堂之于泡泡堂、超级旋风之于迅雷、腾讯拍拍之于淘宝。

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像素级的「致敬」。

但是,有一个概念需要区分,那就是什么是产品、什么是生意。

在互联网产品领域,创意、点子、模式的创新虽然珍贵且不易,但不能当饭吃,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抄袭的,这跟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以及保护机制有关系。

生意不一样,即便是做同样类型产品的团队和公司,他们的经营方式和领导者决定了生意的成败。

你看,虽然腾讯「致敬」了很多产品,但那些产品并没有全部死掉,有些甚至绝地求生获得了新的生机。

要说做产品,腾讯并不是创新能力最强的,但要说做生意,腾讯比大多数公司都强。

再看印象笔记。

如果你还记得,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吐槽他们,那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一款笔记类工具产品,硬是把营销玩出了花样,活生生把自己搞成了一款电商产品的样子。或许,用户反感是必然的。

用户对你失去信心,从来不是从一个 bug 开始的。

基于产品的共识所凝聚起来的一群人,才是产品的最高壁垒和竞争力。

这一点,flomo 在某种程度上做得比印象好太多。

印象笔记也好,印象轻记也罢,用户反感你的或许不是这一次的像素级「致敬」,或许这只是一个引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且行且珍惜!

打败你的,并不一定是你的对手。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我平时喜欢记录一些碎片化的思考,有的是关于产品的、有的是关于生活的、有的是纯粹的吐槽。


这些只言片语虽然是独立记录,但并不是独立存在。因为日后,它们都会成为我文章的一部分。


我一直认为,没有什么思考是突然之间就完成的,一定是靠积累和联想搞定的。


今天,与 65089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为什么她被面试官怼?
饿了么经常给我「转账」,但我却很反感!
浏览 8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