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当的用户,骗人的产品

唐韧

共 2866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1-12-26 16:38

今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产品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用户习惯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比如,用户会习惯性地在信息流产品中通过下拉刷新来获取新内容,也会在社交产品中发布内容后频繁回来看看有没有人给自己点赞。


我们通常会把这些重复进行的动作称之为习惯,那么,习惯真的是因为重复才逐渐养成的么?


再看一个例子。


我相信很多人都见过类似 21 天养成一个习惯的打卡训练营,那么,真的只要重复 21 天就能养成习惯么?


以前我有一个观点,我认为重复的力量是很大的,它不仅能帮你养成习惯,还能让你形成认知记忆。


直到我最近研究「福格行为模型」,我原本的观点被打破了。


福格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塑造习惯最好的方式不是重复,而是情绪和奖励


说白了,情绪养成习惯,奖励延续习惯。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只要不断重复一件事就能养成习惯,这是典型的通过时间换习惯的做法。


但是,这种重复带有一定的机械成分,可能是刻意的、可能是不自然的、可能是违背人的主观意愿的。


这就会造成一种现象,通过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是痛苦的。


比如,很多人想减肥,想让自己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但每天花 1 小时重复跳绳让他觉得十分枯燥和痛苦,可能没过多久就放弃了。


显然,这不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养成方式。


那换个方式,如果一个胖男孩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女生,但他害怕女生嫌自己太胖,于是开始每天运动减肥。


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男孩坚持 3 个月掉了 20 斤。当他站在女生面前时,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和对方的好感。为此,男孩把健身当成了一种习惯。


而这种,就是典型的通过情绪换习惯的做法。


很多时候,用户并不会把他们的情绪动机告诉你,他们会骗你是想要运动,但绝不会告诉你是想追妹子。


所以你看,重复并不能让人养成习惯,但情绪带来的动机和奖励会让人主动形成习惯。


产品经理会上用户的当,用户也会上产品的当。与其听用户说了什么,不如看他的行动是什么,以及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到这,我们可以总结出习惯形成的两种方式。


一种是通过重复养成习惯,另一种是通过情绪激发形成习惯。


习惯会带动用户行为,行为会带来情绪奖励,以此形成一个闭环回路。



在这个闭环回路里,情绪、习惯、行为是不断联动的,彼此之间既有联系,也会相互影响。


相比于通过重复养成习惯,情绪激发下的习惯养成过程时间更短、奖励效果更明显,用户也会更加为之痴迷。


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产品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用户习惯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结合这个闭环回路,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用户并不是因为重复下拉刷新而形成了操作习惯,而是因为每次下拉刷新都能获得新的内容。


这种不确定性和好奇心是一种情绪反应,这会立马让用户形成期待和习惯,进而带动下一次的行动。


同理,用户在社交产品中发布内容后频繁回来查看是否有人点赞,也是一种情绪反馈。


获得别人的认可、反馈和关注,是自我存在感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情绪奖励,进而会带动这个闭环回路的运转。


这两个操作几乎是不需要用户做出什么思考的自然行为,很快可以做出反应,是一种自动化的习惯。


相反,那些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做出的行为就不是习惯,而是决策。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张图来对比二者的不同。



行为往左边移动,说明是非自动化的决策,是需要经过思考和选择才能做出的行为。


行为往右边移动,说明是自动化的习惯,几乎不需要思考,是可以快速做出反应的行为。


举个例子。


在电商产品中的购物下单场景就是一个典型的非自动化决策过程。在用户付出真金白银之前,他们会对商品进行充分的考虑和思考。


因此,这种产品行为就属于典型的偏左特征。



为了能让用户降低购物决策门槛,产品经理们也做了很多设计,目的都是为了让行为点往右边移动。


比如你们在京东购物时会看到很多商品标记了「自营」图标,其实这就是一个情绪锚点。


如果你买过京东自营的商品,就知道自营的品质是有保障的。如果你买过第三方商家的商品且上过当,那这种情绪锚点效应就会越强。



如果在两个同样的商品之间选择,很多人会因为过去的情绪锚点而选择带自营图标的商品。


对用户来说,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了用户情绪,进而形成了用户习惯,从而改变了用户行为。


再看一个例子。


当我们在微信上收到朋友圈点赞时,红色的数字提示让我们可以不经过任何思考就去点开查看,所以这种行为是非常偏右的。



这种近乎于自动化的行为就是习惯,而促使这种习惯产生的原因就是来自情绪锚点的奖励。


小红点代表有新的点赞和评论,而这恰恰是用户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情感动机。


这种习惯的养成并不需要重复多次的提示,只要用户体验过一次,很快就能形成习惯。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当用户第一次使用打车产品后,就不太会继续沿用多年的路边叫车习惯。


原因也很简单,打车产品给他们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情绪体验,从而立马改变了他们的习惯。


好的产品,总能立马改变用户习惯,从而影响用户行为。这种改变的核心,来源于情绪的奖励。


这么看来,「情绪养成习惯」的效率比「重复养成习惯」高多了。


一个好的产品设计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里我再说一个案例。


我发现这几天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得到学分」,这是「得到」App 设计的一种反应用户行为的评分机制。


说白了,你学得越多,学分越高。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平台肯定希望用户能增加停留时长并提升日活。而从用户的角度看,他真的是想学更多的东西么?


如果只是一味添加更多的学习内容,谁都知道没用。但如果能用一种公认的评分机制去体现你的学习结果,那用户的情绪就会被调动。


也就是说,「得到学分」其实是让用户感受到了别人眼中更好的自己,进而促使他保留这种习惯,从而形成了每天都来学习的行为。


你看,角度不同,结果不同。


产品洞察


从功利角度来说,产品经理必须比用户更精明。好的产品是通过设计去调动用户情绪,而不是通过功能去规定用户行为。


好的产品经理要有能让用户上当的能力,只不过,我这里说的上当并非贬义。


好的产品也要有骗人的能力,只不过,我这里说的骗人也并非贬义。


用户之所以喜欢一款产品,之所以对一款产品产生习惯。绝不是因为产品设计好看或功能好用,而是这款产品一定在情绪上跟用户有所互动。


这种互动,需要洞察,也需要设计。


让用户心甘情愿上当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种上当理解成情绪共鸣。


爱情里面的男女通常都是非理性用户,如果一方绝对理性了,那说明其中一定出 bug 了。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昨天周二,本来惯例晚上要直播的。但因为感冒所以临时取消了,鼻涕邋遢的我也没法上镜出丑。


好在这种风寒来得快去得也快,估计我很快就会恢复了。没几天 2021 就结束了,我在想要不要搞个跨年直播?


今天,与 69452 位读者一起见证彼此成长
后台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推荐阅读


产品这么干,很不体面!
昨晚朋友圈刷屏,爷青回和花田错
浏览 2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