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感悟 |说说家乡的教育
每次回老家都会听爸妈提起别人家孩子的故事,最开始故事的主角是邻村一个比我大一届的人A君(文中称呼),他的故事是从他考上了清华的研究生开始的。毕业后听说刚开始去了建设银行拿了北京户口,后来听说在建设银行呆了三年后,又去了微软,最近听说的是他跳槽去了阿里,年薪百万。关于他的消息,都是从我妈那里听到的,虽然大家都没见过这个人,但是在村里我妈妈这辈人的社交圈子中,一直流传着他的故事,更新着他的工作动态。
最近回村里,又听说我们村一个小伙子(称之为B君)研究生毕业后年薪20万,而且公司给分房子。这不仅意味着高收入,而且解决了他爸妈长久以来一直发愁的难题,儿子房子的问题解决了。
可能有的人不觉得这有多了不起。现在好一点的二线城市,即使位置不太好的房子总价都要过百万了。即使按照30%的比例来说,首付也要几十万。对于一个年净收入4、5万的农村家庭来说,这就要积攒很多年,何况家里每年还要有开支,收入5万不代表能积攒5万。
某某家的孩子去美国留学了……
某某家的孩子在国外工作非常好……
某某家的孩子当公务员非常稳定……
类似于这样的故事听到的就更多了……
下了火车,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说自己的闺女大学毕业后在烟台某事业单位工作,女婿在恒丰银行上班。他给女儿全款在烟台买的110平米的房子,这样女儿一家就没有贷款压力了。通过他脸上的表情,也看得出他是蛮感到骄傲的。可想而知,子女这样的工作,周边亲戚朋友说起来都是非常羡慕他的。
小时候父母总是提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学习多么多么好,长大后又变成父母说别人家的孩子工作多么多么好了。
其实我跟这些人都不熟悉,这么多年一直在外工作,回家的次数也很少。村里的很多孩子在我的印象中还是在上初中,而现在都已经快毕业了。
这些都是好的故事,那么有没有家里孩子一般的呢,肯定是有的,而且更多,只是这些父母都是扮演着听众的角色。没什么值得炫耀的优势,那肯定就不对外说了。听着,传播着别人的故事。
上面说的这几个成功案例,A君13年前参加的高考,当时还跟我在同一个高中,不同的是他读的是学校里的重点班。而B君当时读的也是我们县里最好的高中,所谓的奥林匹克班(中考的时候,县里最好的高中会把全县排名最靠前的学生挑过去组成两个班重点培养,两个班加起来大概有100多人,大家习惯的把这两个班称之为“奥克班”)。
今年国家双减政策的力度这么大,不知道这样的做法还有没有了。
一个客观事实是并不是我们家乡的教育多好,相反我一直觉得我们家乡的教育很差。
上面说的这几个人是我们附近十里八村这么多年,多少孩子中的佼佼者了。A君也是目前为止,我听到的老家周边唯一一个考上清华的人。
1
考大学难
我的初中、高中都是在镇上就读的,这次回老家听说母校现在的本科上线率越来越低了。这让我挺惊讶的,虽然我们那会每年也考不了多少本科生,但还是有的,可是现在考本科的概率不升反降了。
了解了一下原因,主要是源于好老师的流失。最近几年因为烟台和旁边县城新成立了几个私立高中,所以把附近学校好的老师都给挖走了。
而在我上高中那会儿,我们那的私立高中还比较少,家长们也都没有意识说要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基本还都是选择就近入学。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哪怕距离更远也愿意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
2
考高中难
与A君和B君对比差异更大的是,很多孩子还在发愁考不上高中。这次回老家,我的一个表弟明年就要中考,这次回老家聊起这个话题,还在担心以他目前的成绩是上不了高中的。班里一共40多个孩子,他现在每次考试名次都在20名出头,而按照往常的录取率看,每年班里只有前10名的同学才有把握上高中。
前年我表妹中考,也没有考上高中。十多年前我中考的时候,当时就很难,一个班50多个孩子,每年考上高中的只有10几个。当时还想等我表妹长大,高中可能就普及了。即使不普及,那时候学生少了,录取率也会非常高了。
结果等到她中考的时候,发现学生是少了,但是学校数量也少了,县里本来是四所高中,现在只剩下三所,而且剩下的高中也缩小了招生规模。因为学生少了,我高中的母校现在还跟镇上的初中合并了,而原来初中校区的所在地块被政府卖了,盖了住宅小区。
所以现在考高中依然很难,而且我们那会如果你分数差的不是很大的话,还是可以靠花钱上的。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在当地众所周知,也不用走关系,只要花钱就行。但现在即使找了关系,想花钱上高中也非常难。
当时也想过别的途径,我们那的私立高中也不多,有的是靠教学质量和录取率提高知名度的,所以也不愿招收中考分数不好的学生。而有一所私立学校可以收,但是每年6万,三年加起来18万的学费还是让普通家庭选择了放弃。
结语
最近几年难考高中也成了一个社会热门话题,不仅是老家,就连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中考录取率也不高。
之前也看到某些专家说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农村的孩子以后考大学会变得更难,没想到这么快就切身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