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疫情防控健康提示

盱眙老妹

共 9596字,需浏览 20分钟

 · 2024-05-03


“五一”假期将至,走亲访友、国内外旅行及户外活动将增多,淮安疾控温馨提示:今年“五一”期间,要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百日咳、诺如病毒肠炎、手足口病、登革热、蜱传播疾病等预防。

01

新冠病毒感染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五一”假期及春夏季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新冠病毒JN.1变异株引起的全球疫情已过高峰并下降至较低水平,我国新冠疫情持续保持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但新冠病毒仍在变异,疫情仍存在一定的反复性。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注意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应尽量避开他人,用纸巾、手绢或者肘臂遮挡。旅行期间,乘坐公共交通或进入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2.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治疗和居家照护措施,避免参加集体活动或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同时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02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易感性最高。感染者以长时间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新生儿和3个月以下婴儿常不表现典型的痉咳,多见咳嗽数声后即发生屏气、发绀,甚至窒息。典型的百日咳分为3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以及恢复期。若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注意手卫生和呼吸道卫生。注意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应尽量避开他人,用纸巾、手绢或者肘臂遮挡。旅行期间,乘坐公共交通或进入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建议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2.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环境清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3.对于百白破疫苗的适龄儿童,尤其是3月龄的婴幼儿,建议及时接种;对于未全程接种的5岁以内的儿童,建议补齐漏种剂次,可减少百日咳重症和死亡风险。接种事项请咨询预防接种门诊。

4.感染百日咳后,建议居家隔离至少到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5天;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隔离期为痉咳后21天。

03

诺如病毒肠炎

诺如病毒肠炎暴发疫情多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大型游轮等人群聚集场所,也曾发生在飞机上或旅行团中。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

人传人,即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摄入患者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接触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接触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

经食物传播是指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的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或食物在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感染者排泄物或含诺如病毒的其它物质(如水等)所污染,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和生食的蔬果类也是引起感染的常见食品。

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

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患者发病后2-3天即可康复,极少数病例转为重症甚至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照顾病人后,准备或分发食物和进餐前,要勤洗手。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外出就餐应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尽量吃熟食,生吃蔬果要洗净,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必须彻底煮熟后再吃;不喝生水。

3.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最好主动居家隔离,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近距离接触,尤其不要准备和加工食物或照顾老人和婴幼儿。

4.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它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04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10型、6型及肠道病毒A组71型等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其中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多数病例症状表现为手、足、口和臀部位疱疹、发热等。少数病例发展成重症,极少数出现死亡。当前,成年人感染比例也有增加趋势。病例主要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及日常密切接触等方式感染健康儿童。每年5月开始,手足口病逐步进入流行季。

主要预防措施

1.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换衣物等。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经常通风。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

2.手足口病疫情流行期间,建议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的频次。

3.建议满6月龄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EV-A71疫苗接种,以减少EV-A71感染及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接种事项请咨询预防接种门诊。

05

登革热

目前东南亚、南亚及拉丁美洲已进入登革热高发季节,省内也有多地市报告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扩容,跨境贸易旅游的热度持续上升,登革热输入性风险较高。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当人被感染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经3-15天的潜伏期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后3-6天有皮疹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

1.登革热无特殊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目前也尚无疫苗可以预防登革热。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登革热的最有效措施。

2.流行季节注意使用蚊帐、灭蚊剂等产品,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在家中注意清理各类无用积水,保持居住环境卫生整洁。

3.出境游请注意:

(1)出境前,了解目的地登革热流行情况,掌握相关防治知识。

(2)适当准备防蚊灭蚊用品,如蚊虫驱避剂、蚊香、电蚊拍、蚊帐、高效低毒灭蚊药等。

(3)住宿最好选择在有空调、有防蚊网、防蚊纱窗的房间。如果住宿地没有空调和防蚊纱窗,则应挂蚊帐并使用喷蚊剂或驱蚊药。

(4)到室外游玩时,需做好个人防护。建议穿浅色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一般2-4小时涂抹一次。

(5)避免在树荫、草丛或其他蚊子习惯栖息的阴暗处逗留过久。

(6)若出现发热、皮疹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境外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06

蜱传播疾病

蜱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常通过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我国大部分地区4-9月为蜱活跃期,人被蜱叮咬的机会显著增加。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以及动物体表,人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时可能会与蜱密切接触,在院子或社区里也会接触蜱。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但蜱传播的一些传染病,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疆出血热等病死率较高。经蜱传播的疾病早期常有类似症状,发热、发冷是最常见症状,其次是瘙痒、头痛、乏力和肌肉酸痛,有的会出现关节疼痛、皮疹等。

主要预防措施

1.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在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等,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被蜱叮咬。

2.一旦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蜱,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必要时,及时向医务人员咨询。如在清除蜱后的几周内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盱眙老妹微信公众平台主要从事:品牌推广︎、活动策划︎、微信平台代运营︎、发布公益便民信息、招聘︎、公益救助、维权爆料等服务。

免责声明:盱眙老妹微信平台是面向普通网友的信息发布平台,目的是为传递更多信息,网友发布爆料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浏览 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