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反向造车」
全文2160字,阅读约需5分钟
作者丨赵子潇
极客公园 ID:geekpark
平台型公司掉过头来做硬件的例子不在少数,但如果把硬件变成汽车,这件事看起来就不太一样了。
滴滴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滴滴并不是在造车,而是与合作伙伴针对共享出行定制的网约车。
11 月 16 日,滴滴发布新车型 D1,称其为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12 月将于长沙首发运营。这款由滴滴与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定制的车型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平台型公司与产品型公司共同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在汽车这样一个庞大的硬件中,基于运营能力反向参与的因素头一次出现在其中。
共享出行「新物种」
「过去一百多年生产了几亿辆为家庭、个人设计的汽车,但这是第一辆专为共享出行设计的车辆。」滴滴出行创始人兼 CEO 程维在介绍 D1 时,特意强调了一下它的属性。
D1 车内布局,后排空间加大,还有平板、杯托、纸巾盒等设施|现场拍摄
在滴滴团队看来,这辆车上装载着他们对于未来出行的思考,于是比起汽车,它更像是共享出行新物种。
就产品本身来看,D1 在设计的时候就有一些细节与车企的思路不同。首先,共享出行以后排乘客的体验为核心,D1 在总布置上将后排乘客后移,后排腿部空间得以加大,舒适性也因此提高。后排车门也经过了重新设计,右侧的车门——也就是乘客下车一侧,车门设计为电动侧滑式,避免乘客下车时有安全隐患。
右侧后车门设计成为电动侧滑式,保证乘客下车安全性|滴滴出行
「我们看到平台数据,开关门安全事故是位列和汽车硬件相关事故中第一的安全因素,在平台占比 6%。」滴滴出行方面表示,这是哪怕增加成本也要加装侧滑门的主要原因。
在司机端,由于网约车司机需要长时间坐在驾驶位,所以 D1 的司机座椅与乘客座椅设计并不相同。借鉴欧美卡车司机长途驾驶的设计理念,这款座椅标配电动腰托及单侧肘托。方向盘上有一枚桔色的滴滴按键,可以一键接/完单。
独特的滴滴键可以实现接单、完单、报警等功能|滴滴出行
除此之外,司乘线上线下联动的功能让叫车过程比以往更便捷。在 D1 的前挡风玻璃板处,有一个接驾灯,当用户呼叫 D1 车型的同时,平台会随机派发一个彩虹颜色与迎驾车辆匹配,大幅方便了乘客在夜间/雨雪天气单纯找车牌的烦恼。上车之前,乘客可以远程控制后排座椅加热、空调温度调节等,实现对车辆的「定制化」。
方便乘客叫车辨认的接驾灯|滴滴出行
其中规律也不难看出,滴滴目前有 5.5 亿用户,平台上连接了超 3100 万台车辆,积累了海量数据,其中遇到的痛点或者难点是一款 App 无法解决的,有些出行问题需要从交通工具侧的变化来解决才有效。
在其中运用互联网和技术能力、线上线下、网络端和工具侧共同联动,D1 就是滴滴给出的第一份答案。程维表示,滴滴之前一直在优化软件,如今在数据导向下,每 18 个月就能将软硬件共同迭代一次,这也是对滴滴平台的新考验。
平台公司深入产业链
滴滴定制网约车在行业中并不算是新鲜事。
2018 年 4 月,滴滴与 31 家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共同成立「洪流联盟」,旨在联合汽车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角逐共享化、智能化和新能源化的汽车产业变革。在洪流联盟的成立活动上,滴滴与合作伙伴就探讨了共享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标准制定,联合开发新一代为共享而设计的汽车,并推动大规模运营。
两年多时间过后,D1 推出,背后的合作伙伴是比亚迪。据极客公园了解,2018 年起,滴滴与比亚迪开始进行定制网约车的探索,并于 2019 年 11 月成立合资公司「美好出行」,共同设计研发定制网约车。
D1 车头与车尾均有比亚迪 logo,车门下方则印有滴滴出行 logo|滴滴出行
比亚迪不是唯一一家与滴滴联合定制网约车的车企,滴滴与大众、北汽新能源、车和家(现名为理想汽车)等多家车企成立合资公司。程维在 D1 发布时提到对未来的预想:「2025 年,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 100 万台,新的迭代版本能够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 2030 年,希望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而其中的 100 万台产能,是一家车企短期无法消耗的。滴滴需要找到更多合作者完成这一目标。
毫无疑问,D1 是平台倒逼产品端做出改变的典型案例。那么对于产品端,也就是车企角度,该怎么去理解合作的意义?
如果从宏观层面看,汽车本身的定义和社会对于汽车的定义都在发生改变。在汽车本身越来越智能、正在变成一个可移动的「第三空间」同时,面对整个交通状况的压力,提高车辆利用率也被提上日程。于是共享化与智能、网联、电动并列成为汽车「新四化」的内容。
李开复曾公开表示,一辆私家车 96% 的时间是停滞的,只有 4% 的时间存在价值。而这 4% 当中,0.5% 是在寻找停车,0.5% 是堵在路上,只有 3% 是真正在开车。日益拥堵的交通状况下,而共享出行的逻辑是,在出行平台上,一辆车有 70% 左右的时间在被运营。
事实上,自从共享出行出现后,车企行业内关于网约车平台能否「大一统」,进而占据汽车行业的主导权的讨论没有停止过,这也是一些车企会大量投入人力财力,自己打造网约车平台的原因之一。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滴滴作为运营能力强的平台型公司,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进展。虽然 D1 短期内不会让天平倒向某一端,但它指向了一个新的可能性,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新的模式。程维表示,D1 没有价格,也不向个人消费者出售,「就像我们买话费送手机一样。」至少对于共享出行是一次新的尝试。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 CEO 程维|滴滴出行
未来对于产业链的定义权会在运营公司还是产品公司手里,会是一个长期讨论下去的话题。尤其在汽车这样一个处在快速迭代的产业下,新玩法、新模式都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人们不断去更新行业的动力。
本文由极客公园授权亿欧发布,申请文章授权请联系原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