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那个理想主义者

硅兔赛跑

共 8262字,需浏览 17分钟

 ·

2020-03-01 23:20

f46c70e02286ed9dca5e8d21d36e0cd6.webp

39b9ea36519923b77c03062fab54b508.webp

本周,硅兔的周末栏目,与大家分享三个文人骚客的小故事。他们如何跨过理想与现实间的那道鸿沟?

作者|Tommy

责编 | Zi

首图来源:Johannes Plenio


02a269ba524b4b35d77f02b793f31247.webp“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1b2755e7932539dd9c0bd694feba5648.webp


1993年10月8日,一对夫妇在新西兰的死亡,震动了世界大半个文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永远无法拭去的一抹阴霾。


新西兰激流岛,年仅37岁的诗人顾城和妻子谢烨命丧于此。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诗坛,把顾城奉为神也并不过分。


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为那整个迷茫一代的年轻人做了时代的注脚。


没有人知道这对夫妇死亡的真相。有人说顾城用斧头杀死了妻子,最后在奔溃中自缢而亡。但顾城的姐姐说,自己的弟弟是一个连看战争电影都会害怕的人,谢烨在二人争吵中意外受伤身亡,接受不了现实的顾城也随妻子而去。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亦或如鄙?


1956年,顾城出生于一个诗人之家,没有人相信这个孩子在日后被人奉为——中国唯一的童话诗人。


d7b1e38f83a7957ffe68d02d564d37d9.webp

图片来源:搜狐


小时候的顾城喜欢讲故事,但又不喜欢人群,于是家中的姐姐成为了他一个人的听众。再长大一些的顾城遇上了那个时代的动乱,苦难与劳作的艰辛,让这个本就内向的孩子变得更加敏感,沉溺于自己臆想的世界而无法自拔。


23岁时,顾城在火车上邂逅谢烨,诗人的幼稚与天真在爱情面前一览无余。


谢烨后来回忆说,那天一个火车上坐她对面的男子,和她聊起诗歌、聊起电影、聊起遥远的小时候,甚至还偷偷地用钢笔为她画像。临走前这个男孩突然塞给她一张纸条,紧张的样子看起来“礼貌又满含怒气”。


打开纸条,谢烨才知道这个有点奇怪,又有些可爱的男孩,竟然是闻名全国的诗人顾城。纸条上与名字一起写下的,还有顾城在北京的住址。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往往只有见面和写信。


谢烨的父亲反对女儿去见顾城,他觉得那可能就是一个骗子。但按耐不住好奇心的少女谢烨,为自己想出无数条的理由后,鼓起勇气来到了顾城家门口。


看见突然拜访的谢烨,顾城既兴奋又紧张不已。沉默之余不知如何开启话题的他,竟然和姑娘聊起了哲学,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的谢烨还被气得好笑。


离开的时候,“你会给我写信吗?”谢烨伏在车窗上问道。

“会的。”顾城在站台上望着她。

“写多少呢?”

男孩用双手比了比,两只手间,是一部长篇小说的厚度。

自那天以后,在长达四年的异地恋中,两人写了200多封信。


1983年,为了取得对方父母同意,而赶到上海,天天躺谢烨家门口木箱睡觉的男孩,终于如愿以偿娶到了心爱的女孩。


b08991cabf9e8486bd7de6aac98cdcd7.webp1983年,顾城与谢烨在上海。

如果故事就此结束,那就是个再完美不过的童话,可现实的生活最终一点一点地杀死了一个诗人。


婚后好长一段时间,两人恩爱如初,但诗人的浪漫总希望追求理想化的生活。于是在结婚的第四年,游学了欧洲、美洲的顾城夫妇,决定在新西兰一座叫激流岛的小岛上定居下来。


1479b3887408d1c471b9a2fba213d933.webp

顾城与妻子谢烨


他们渴望一种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可越美丽的幻想,越容易破灭。


现在的人们很难理解,那个诗歌年代诗人的地位。一个优秀的诗人,如同当今最顶级的偶像,一举一动受到粉丝无限的崇拜。顾城,则是那个年代最闪烁的双子星之一(另一位是海子,于1989年卧轨自杀)。


在国内受到无上荣誉的他,到了新西兰却成为了邻居眼中脾气古怪的疯子。


在激流岛上,几乎毫无生活能力的诗人找不到工作,为了生计在院子周围养了数百只鸡,然而因为噪声太大和气味难闻,引起了社区居民的不满。


社区官员几次上门,要求把鸡处理掉一部分。原本只需把大半的鸡卖掉,这件事情也就处理完了,可这位活在自己理想世界中的国王,受不了生活不按照自己设想的委屈,用一把菜刀杀死了所有的鸡。


贫穷一天天磨灭着诗人的心智。而亲生儿子的降临,给这个家庭再一次雪上加霜。


顾城不喜欢自己的亲生儿子木耳。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他对于儿子是恨。他恨自己的儿子,从妻子那夺走了本属于他的爱。再加上家庭的贫困,小木耳患上了营养不良,无奈之下,谢烨只好把自己的孩子送往朋友家寄养。


常人很难去理解这种想法,在大家眼中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是自然而然就产生的,为什么会有为人父母,毫无缘由地恨自己的孩子呢?


这是许多天才们的不幸。当老天爷赐予你一份天赋的时候,那是一个礼物,也是一种诅咒。


顾城对整个世界的认知是诗歌化的,在他一天一天强化自身诗歌感官的同时,真实情感的触觉却在一点一点地退化。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理解家庭的关系,理解父亲与孩子之间的爱,因为从始至终,那种爱的感觉从未出现过。


后来,一个叫李英(又被夫妇二人唤作“英儿”)女人的出现,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英儿在一次诗歌会上认识了顾城夫妇,和谢烨一样无比崇拜着顾城的英儿,很快就和夫妻二人熟识起来。而接下来故事的发生,恐怕连最戏剧的小说家,也很难想象出来。


1990年,也就是悲剧发生前的三年,受谢烨的邀请,对顾城心生爱意的英儿来到了夫妇俩新西兰的家中。除了三个当事人,外人很难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唯一知道的是,再次见到顾城的英儿,彻底走火入魔地爱上了这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人,并为此献出了自己。而作为妻子的谢烨,竟默认了英儿作为丈夫情人的关系,三个人诡异地生活在了一起。


bcf1f8b6f379e3359d02107a6751422a.webp

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顾城、谢烨、李英、文昕。


不过“好景”不长,不知是英儿忍受不了幻想褪去后的顾城,还是无法接受三人清贫的生活,亦或他人不得而知的原因,在顾城夫妇一次前往欧洲的讲学后,英儿离开了。更让诗人奔溃的,是她离开后,为了绿卡和一个年长自己许多岁的白人老头结了婚。


一直以来对顾城无限崇拜,而忍气吞声照顾丈夫的谢烨,也在经历了一切后,慢慢瓦解了这份爱意。有传闻称,在英儿离开后,二人发生婚变,谢烨爱上了另一个人。同时,怂恿本就有自杀倾向的丈夫,在完成遗作小说《英儿》后,像无数伟大的艺术家般撒手人间,如此一来,遗作自然大卖,作为受益人的谢烨则是收益颇丰。


可完成书稿后,多次自杀未遂的顾城,突然放弃了自杀,有那么一瞬间,他可能也明白了——自己也许只是一个平凡人。当他兴高采烈地告诉妻子,想把孩子接回,一起过普通人生活的日子时,回应他的只有冷漠。


d3eb4ce25db1abe8008fbc6d1b3e5c7b.webp

顾城和他的儿子(小木耳)


因为妻子,已不再是那个望向他,就能从眼中冒出星光的女孩。


再往后的故事,就变得扑朔迷离。两人争吵,谢烨在意外中死去,亦或被丈夫残忍谋杀,而顾城则在妻子死后,于奔溃中自缢身亡。


02a269ba524b4b35d77f02b793f31247.webp“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英勇地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1b2755e7932539dd9c0bd694feba5648.webp


2010年1月27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个糟老头死在了自己家中,享年91岁。


这个遭人烦的老头不是别人,正是全球发行量超6500万册、誉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有多出名呢?
比尔·盖茨称它是“自己最爱的书”,伍迪·艾伦说“从小说的第一句就让人感到无比轻松”,村上春树作为这本书的拥趸,亲自参与此书的日语翻译。
79dba2a8fee4b097b30e80d47dcae4af.webp图片来源:搜狐

甚至于,关于它的著名,还有几个臭名昭著的故事:1980年,马克·大卫·查普曼在纽约曼哈顿,用盖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下的手枪,朝给他刚刚签完名的约翰·列侬开了五枪,令其当场死亡。然后从容地在不远处的街边坐下,开始读这本书。他还告诉警察:“这本书写的是我,我就是霍尔顿(小说男主角)。”


三个多月后,一个叫约翰·辛克利的年轻人,在华盛顿的希尔顿酒店门口枪击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枪手被警察逮捕后,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翻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J.D.塞林格出生在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和他书中一些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他并没有什么糟糕的童年。相反,塞林格的童年生活非常得平凡普通,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天才的征兆。


少年时期的塞林格辗转于几所预科学校,15岁时被父亲送入一所军事寄宿学校。很多人猜测塞林格书中描写的青少年生活,都来自于这段经历。但这一段经历,他一点也不喜欢。


在学校,塞林格是一个典型“有才华的差等生”,学习成绩差且不用功,但他喜欢戏剧,当过校报记者,成为过击剑领队。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彬彬有礼但又桀骜不驯,更不知勤奋为何物”。


父亲希望儿子可以继承他的事业,但塞林格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


从小到大,这个孤僻、敏感、骄傲的少年,在人群中就像是一个没写地址的邮封。内心的波澜壮阔,和那无处可诉的孤独不安,让他开始接触写作,无人言语便与自我对话。


成年后的塞林格,在父亲的安排下继续着他的“学业”。可不管是在纽约还是奥地利,塞林格犹如纨绔子弟般无所事事,整日混迹于爵士酒吧。


bc701bba54c11ce95b2bf528b8c27ab9.webp

塞林格


直到22岁那年,在酒吧邂逅了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16岁女儿乌娜。塞林格对乌娜几乎是一见钟情,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爱上的女孩。


据说,塞林格真正走上写作的道路,还和乌娜有很大的关系。乌娜问塞林格是做什么的,塞林格回答说自己是一个作家。乌娜又问,那你发表过什么作品?


这时他完全语塞了,虽然喜欢写作,但一直以来也并没有很认真地对待,写出的作品更是无人赏识。


为了做到在女孩面前夸下的海口,塞林格开始认真地对待写作,并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夜校修习写作课程。后来,帅气的塞林格还是追到了乌娜,只是他不知道,这个女孩最后彻底伤透了他的心。


1941年末,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因此宣布参战。次年,23岁的塞林格中断了写作,加入美陆军第四步兵师,随军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和阿登战役。战争摧毁了每一个曾对它怀抱浪漫的年轻人,看着身边人在血肉模糊中哀嚎,永远不知下一秒成为一堆残肢的是不是自己。


幸运的士兵在战场上死去,不幸的士兵在绝望中活着。想要在战争中活下去,信仰是最好的武器,有可能是家国理念,也有可能是爱人等待。


塞林格的信仰是乌娜。


在征召入伍之前,两人发誓为彼此等待,期待爱情修成正果的一天。只是期望有多大,破灭的时候就有多痛苦。在一年后,塞林格得知乌娜结婚的消息,18岁的乌娜要嫁给54岁的喜剧之王——查理·卓别林。


而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塞林格还是从报纸上得知的。没有了信仰的士兵,在战场上不被敌人杀死,也会被自己毁灭。


1945年,连续的打击最终让塞林格奔溃了,他离开了战场,因为精神问题而住进了医院。


虽然活着离开了战争,但塞林格的一部分彻底地死去了。


最直观的两个部分:一,塞林格从此没能再健康地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二,原本喜欢戏剧的塞林格,恨死了演员和电影,不允许自己的任何作品被拍成电影。


后人无法知道塞林格是如何度过那段时光,克服自己的创伤,或许一直以来就没有成功过。结合他余生许多无法理解的行为,这种猜想也许是正确的。


写作,成为了这个年轻人最后的避风港。


66f78e2d150ecd8666ac201c5f3e16cd.webp

塞林格 图片来源:newyorker.com


从人类对艺术创作的记载来看,在快乐中所诞生的艺术经典非常稀少,大部分优秀作品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痛苦。


作家和艺术家们,会在创作途中不断地刺激精神,去体验不同的痛苦感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塞林格在1951年出版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歌德说,能看见美的灵魂有时是孤独的。


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创作者自身的一部分。优秀作品与普通作品之间的区别,是无数的读者也在主人公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功之处,在于它如同一面镜子,每一个人都在里面找到了自己。


塞林格因此一举成名,财富与名声滚滚而来,但伴随的烦恼也一刻不停。


在他家楼下,经常能遇到打扮成小说主人公的书迷,还有书迷问他,你为什么那么了解我?塞林格无言以对。当这种粉丝的热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袭来,成功的喜悦慢慢退化成了折磨。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主人公有一个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现实中的塞林格,用实际行动去实现了这个梦想。


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州格言“不自由,毋宁死”(Live Free or Die),塞林格选择在这里的乡间,买下90多英亩的土地,往山顶上建起一座小屋,开始过起隐居的生活。


而此时,塞林格的人生,仅仅过去了四分之一。在生命余下50多年里,他一直生活在简朴的隐居世界里。这种不同寻常的选择,更是激起了外界和媒体的好奇,各种流言蜚语寄生在这位作家身上,但对于任何的评论,塞林格从不对此作出回应。


写到这里,塞林格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在媒体的渲染下,有些真真假假,有些荒诞不经,但这些都不重要了,某种程度上,在三十多岁的某一天,塞林格早就已经死了。活下来的,只是世人塑造出的传说。


一直以来,塞林格以一种理想主义孤立于人群之中,他不是传统意义下的好人或者坏人,他只是一个坚持信念的守望者,用一种痛苦的方式去守望着世界的某一部分,站在悬崖边,阻止每一个玩耍的孩子坠下山崖。


至于原因呢?或许正如他所说:

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02a269ba524b4b35d77f02b793f31247.webp“被误解是表达着的宿命。1b2755e7932539dd9c0bd694feba5648.webp


2014年11月,一档现象级网络综艺《奇葩说》横空出世,节目一改以往辩论圈的严肃风格,用一种综艺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受许多九零后喜爱,并由此开启了网络综艺元年。


而《奇葩说》幕前与幕后创始人、现年52岁的马东,因其机敏的控场能力,高情商的语言表达,意外圈粉一大批年轻人。


44cab6edd430e51c76a2afc81b12dd6e.webp


如今的年轻一代,可能已经很少有人记得马季。作为一代相声大家,马季在上个世纪被人称为中国喜剧史上最优秀的原创演员,没有之一。而马东,则是马季的独子。


只是成为“天王巨星”的孩子,许多时候并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至少马东,有大半辈子是活在父亲马季的光环阴影下。


在一次节目上,马东曾打趣道,在他小时候,学校周围会有一些半大的混小子,向年纪小的孩子勒索零花钱。一次几个大孩子截住放学的马东,拉到学校旁的小树林,对着瑟瑟发抖的马东说:“来,给大家伙儿说一段儿!”


好长一段时间里,马东不知道自己人生要追求什么,因为整个前半生,他的名字一直叫“马季的儿子”。


1968年的圣诞节,马东出生于哈尔滨。


但这个西方的传统节日里,马家并没有出现合家欢的温馨场面。在那个特殊年代,其父马季因被人批斗,母亲只好孤身一人回东北生下马东。直到马东三岁时,才第一次在北京见到自己的父亲。


上节目《十三邀》,马东对许知远说:自己人生的底色是悲凉的。许多从节目上看着马东嘻嘻哈哈的观众一点都不相信,但仔细翻看他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这个自我评价其实是蛮准确的。


父亲马季带过很多徒弟,而徒弟间的勾心斗角却一直让他心力交瘁。早年间就曾感叹,“我是真爱相声,可是也真不爱说相声的人”。这导致马季一直不愿意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


只是父母越禁止的事情,就越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心。父亲不让学,马东就偷偷地在门外听。一次马季带着个徒弟回来练习,有个包袱没抖出来,一旁的马东顺嘴就接上了这个包袱。客人走后,马季阴沉着脸,对儿子说,相声不适合你,你不是干这一行的料。


为了更加彻底地断绝马东走相声这条路,在他中学毕业那年,父亲马季拿出了自己一辈子的积蓄3万块,把马东“扔到”了澳大利亚学计算机。但想用3万块钱,度过在澳洲的四年留学生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为此,马东在课余基本上干遍了所有能找到的杂活儿。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家臭气熏天的皮具厂,给制作女士钱包的原料进行细致的搓洗,而这个原料,是袋鼠的睾丸袋。


在澳大利亚,马东的名字第一次不再是“马季的儿子”,但想要生存下去,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毕业后,马东进入了澳洲一家大企业工作,那时候他第一个月的薪水,就相当于父亲马季一年的工资。


1996年,是马东在澳洲的第八年。在国内家人眼中,此时的马东有了一份好的工作,过着安定的生活。也是在这一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回国加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攻读学位。


这个决定,成为了马东人生的转折点。


这个27岁的年轻人,拥有那个年代令人羡慕的学历与工作,也有着异与常人的反应和口才,却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唯一确定的,是澳洲一眼就能望到头的日子,让他感到绝望。没钱的时候,以为是穷;可经济独立了,钱已不再是随时能安慰自己的借口。


马东有很大的野心,但好长一段时间里,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


1998年,也就是回国两年后,在朋友的鼓励下,进入湖南电视台,主持谈话节目《有话好说》。一经推出,世人就记住了尖锐的马东。


节目选材大胆,从选美到艾滋病儿童,都是《有话好说》的谈话对象。而主持人兼编导的马东,毫无疑问继承了父亲马季的语言天赋,节目中循循善诱且一针见血,不少名人因为他真实又尖锐的提问,被刺得下不来台。


追求真实,是马东第一次在人生中找到的方向。


不久后,《有话好说》就因它的大胆真实,与《实话实说》《锵锵三人行》共誉为谈话节目中的“三驾马车”。


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000年12月,《有话好说》请到李银河与几名同志嘉宾,第一次在电视上公开讨论同性恋话题。节目内部曾对这一选题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本着“只要客观存在,就有讨论必要”这一原则,马东顶住压力如愿做了那期节目。


第二天,湖南电视台收到大量观众反映,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然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有话好说》被停播,马东当场失声痛哭。


理想第一次被击碎。


在电影中有一种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比惋惜的反派。他们非但不是天生的坏人,还曾是热血的理想主义者,可能不曾引入注目,却也是相信善良的好人。


然而好人是如何变坏的?

当他觉得不公平的时候。


节目停播后的马东,跑到北京开始闯荡,签入中央电视台并担任《挑战主持人》的编导与主持。只是才做到第四期,马东就不想干了。他找不到工作的意义,那种感觉就像是隔着一层玻璃,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但上司金越不准他离开,“我就是要击碎你,有什么不能干的。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马东在央视与地方台干过主持,当过制片,做过节目导演,甚至还两次执掌过春晚。就像在澳洲工作时一样,他把电视台能找到的活儿都干了一遍。


十多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的东西,何况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然而2013年,已经45岁的马东,从万人瞩目的中央电视台辞职,加盟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一职。


马东没有变,一如既往地爱折腾。


就像后来有一次在演讲中提到的“不牛逼,毋宁死”,马东在不惑之年还在寻找着别人眼中虚无缥缈的“意义”。唯一的变化是,他的身段变软了,曾经绵里藏针式的咄咄逼人,变成了如今插科打诨式的达权知变。


61e4a0ffeef1abfb06441d24ce196784.webp

图片来源:搜狐


很多人遇到不公会愤怒,看到不平会呐喊。

这都很好,只是然后呢?

然后呢?


凝望深渊过久,深渊也将回以凝视。找到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容易。只是选择继续留下来的人,比起牺牲的人更加伟大。


在这样的人生背景下,《奇葩说》在马东手中应运而生。接着,一众主持与选手随着节目一炮而红。现在已没有人喊马东“马季的儿子”,反倒是许多年轻一代说起马季,“哦,就是马东他爹,听说以前是说相声的。”


adeafbe6f682d1b8fb282763ea128696.webp


之前主持谈话节目,现在成为采访对象。只不过场上侃侃而谈的马东,是现实同行眼中久攻不下的高地。许知远在《十三邀》上问马东与父亲的关系,想谈他在澳洲的日子,都被马东几句话带过。最后尬聊到《奇葩说》的意义时,马东才露出了自己的冰山一角。


他的回答也让许知远有些吃惊,“我们没想,我们觉得,娱乐就是本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奇葩说》是没什么区别的。曹雪芹写《红楼梦》一开始就是娱乐自己与身边的朋友,百年后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文化。


95%的人真的没有兴趣探寻世界与所谓真理,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意义,娱乐的同时有一些思考,而每次公众的思考,都会带来规则的松动,那就是全部了。


这就是全部了。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


后记



在刘慈欣先生的科幻小说《朝闻道》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人类意外的科技突破,可能带来整个宇宙的毁灭。比人类高级的文明来到地球,限制了这项科技的发展。作为对人类的补偿,每个人都可以志愿报名得到宇宙最终的真理,但代价是知道答案后付出自己的生命。


其中一段的描写,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泪流不止。地球科学家问高等文明的“排险者”,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到人类文明,可能会产生如此大的力量?


文章中这么写道:

图像定格,一声尖叫的鸣叫响起,排险者告诉人们,预警系统报警了。

“为什么?“总工程师不解地问。

“这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阀值,已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到现在为止,已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到了十例这样的超限事件,符合报警条件。”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前面说过,只有当有能力产生创世能量级能量过程的文明出现时,报警系统才会报警。”

 “你们看到的不正是这样一个文明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713b1cee520d726e6e7ebae99a85ae00.webp

图片来源Johannes Plenio


- End -

ecefd4872c6649db193031a3394b3405.webp

c9103e0e8a495fbe124ccac445c61385.webp

「点赞」背后潜藏的利益链条、社交危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浏览 3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