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和微服务的关系
众所周知,微服务架构能让系统的开发与运维管理变得简单高效,还能提高系统的可用性。随着微服务的不断流行,我们开始在自己的业务中落地微服务。但是当实际执行时,我们才发现就算采用了微服务架构也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带来很多开发与运维上的负担。于是我们试着去找解决方案,最后发现其实是自己划分微服务的方法错了,我们应该用 DDD(领域驱动设计) 的思想去指导微服务的实践。
软件架构模式的演进
微服务设计和拆分的困境
1、微服务的粒度应该多大呀?2、微服务到底应该如何拆分和设计呢?3、微服务的边界应该在哪里?
DDD核心思想是通过领域驱动设计方法定义领域模型,从而确定业务和应用边界,保证业务模型与代码模型的一致性。
为什么DDD适合微服务?
DDD是一种处理高度复杂领域的设计思想,它试图分离技术实现的复杂性,并围绕业务概念构建领域模型来控制业务的复杂性,以解决软件难以理解,难以演进的问题。DDD不是架构,而是一种架构设计方法论,它通过边界划分将复杂业务领域简单化,帮我们设计出清晰的领域和应用边界,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架构演进。
DDD包括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两部分。
战略设计主要从业务视角出发,建立业务领域模型,划分领域边界,建立通用语言的限界上下文,限界上下文可以作为微服务设计的参考边界。
战术设计则从技术视角出发,侧重于领域模型的技术实现,完成软件开发和落地,包括:聚合根、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应用服务和资源库等代码逻辑的设计和实现。
用三步来划定领域模型和微服务的边界
1、第一步:在事件风暴中梳理业务过程中的用户操作、事件以及外部依赖关系等,根据这些要素梳理出领域实体等领域对象。
2、第二步:根据领域实体之间的业务关联性,将业务紧密相关的实体进行组合形成聚合,同时确定聚合中的聚合根、值对象和实体。在这个图里,聚合之间的边界是第一层边界,它们在同一个微服务实例中运行,这个边界是逻辑边界,所以用虚线表示。
3、第三步:根据业务及语义边界等因素,将一个或者多个聚合划定在一个限界上下文内,形成领域模型。在这个图里,限界上下文之间的边界是第二层边界,这一层边界可能就是未来微服务的边界,不同限界上下文内的领域逻辑被隔离在不同的微服务实例中运行,物理上相互隔离,所以是物理边界,边界之间用实线来表示。
DDD与微服务的关系
DDD是一种架构设计方法,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两者从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高响应力,而从业务视角去分离应用系统建设复杂度的手段。两者都强调从业务出发,其核心要义是强调根据业务发展,合理划分领域边界,持续调整现有架构,优化现有代码,以保持架构和代码的生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演进式架构。
DDD主要关注:从业务领域视角划分领域边界,构建通用语言进行高效沟通,通过业务抽象,建立领域模型,维持业务和代码的逻辑一致性。
微服务主要关注:运行时的进程间通信、容错和故障隔离,实现去中心化数据管理和去中心化服务治理,关注微服务的独立开发、测试、构建和部署。
DDD不仅可以用于微服务设计,还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企业中台的设计。
DDD可以给你带来以下收获:
DDD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设计方法,它能带给你从战略设计到战术设计的标准设计过程,使得你的设计思路能够更加清晰,设计过程更加规范。
DDD善于处理与领域相关的拥有高复杂度业务的产品开发,通过它可以建立一个核心而稳定的领域模型,有利于领域知识的传递与传承。
DDD强调团队与领域专家的合作,能够帮助你的团队建立一个沟通良好的氛围,构建一致的架构体系。
DDD的设计思想、原则与模式有助于提高你的架构设计能力。无论是在新项目中设计微服务,还是将系统从单体架构演进到微服务,都可以遵循DDD的架构原则。
DDD不仅适用于微服务,也适用于传统的单体应用。
微服务拆分和设计
原则上一个领域模型就可以设计为一个微服务,但由于领域建模时只考虑了业务因素,没有考虑微服务落地的技术、团队以及运行环境等非业务因素,因此在微服务拆分与设计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领域模型作为拆分微服务的唯一标准,它只是作为微服务拆分的一个重要依据。
微服务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服务的粒度、分层、边界划分、依赖关系和继承关系。除了考虑业务职责单一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将敏态与稳态业务的分离、非功能性需求(如弹性伸缩要求、安全性等要求)、团队组织和沟通效率、软件包大小以及技术异构等非业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