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舆情观察:灾难营销引发舆论震怒,企业行动背后潜藏风险
7月20日,河南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河南暴雨#冲上微博热搜,截至21日21时,事件影响力指数高达91.8,超过99%的社会类事件。

数据来源:知微事见
持续极端的强降水引发重大灾情,河南省防指已将防汛应急响应级别由Ⅱ级提升为Ⅰ级,全国人民为此揪心。事件中,我们看到不少企业加班加点、星夜驰援,但也有不少品牌借灾情营销,跌破底线,引发众怒。面对公共灾难事件,企业应如何保持对舆情的敏感性,不做出格营销?企业又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为救援做出贡献?通过这次舆情,企业或政府机构可以获得哪些启示性建议?
“灾难营销”实属灾难
在突发的河南极端雨情面前,众多企业提供援助渠道,网民也积极转发扩散,然而不少企业缺乏对舆情的敏感性,在突发重大灾难面前依旧蹭热度玩梗营销,调侃灾情,甚至进行虚假救援宣传。
河南本土房企康桥集团将“入住高地,让风雨只是风景”作为主宣传语,通过与郑州地标建筑二七塔的高度对比暗示其地产项目足够安全,并开展“暴雨天定房,额外补贴3000元”促销活动,引发网友愤怒,“天灾人命还吃人血馒头”、“不合适”、“这个时候还抖机灵”成为主要观点。今日(21日)上午10时,在负面舆情进一步扩大之前,#康桥地产致歉#登上微博热搜,在榜时长近三小时。


名企发挥辐射作用带头驰援郑州

不少企业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腾讯因其率先捐款,且金额巨大,在捐款热搜榜单中脱颖而出,最高热度793.9万。来源:知微舆论场
可以看出,互联网企业的捐赠行为引发较为广泛的关注,并且区别于财物捐赠,阿里、腾讯等企业更发挥科技优势提供多样信息服务。早在2020年疫情时期,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就已经开发出类似的救援功能。
突发灾害下企业如何行动?
在突发灾害发生中,企业的不当行为也会带来巨大危机,除了上述虚假营销、玩梗失度、蹭灾难热点等不当营销案例,数据显示,还存在以下舆情风险点:1.企业捐款数额的舆论关注此次河南暴雨中,阿里、腾讯等企业皆捐出了与自身体量相当的金额,如此“内卷”,网民喜闻乐见。尽管在理论上“捐款全凭自愿”,但在这类大型公共事件面前,网友对于企业的捐赠行为或多或少仍存在些道德要求,且评价标准与企业的规模体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捐得少”或“不捐”都十分敏感。疫情期间,@SOHO中国 分别给中建三局和武汉凌云发送致谢信,但其微博热评就有不少网友质疑其称“蹭热度”“嘘寒问暖不如打笔巨款”,各网络平台也一直有关于SOHO中国未捐款的负面文章传播,香港首富李嘉诚、台湾大企业富士康等也存在相似问题。2.高调行善,过犹不及企业参与公益活动后,是该大力宣传品牌善举,还是低调行事?此次企业捐助行动前期,华为被部分网友指出缺位,而其实华为已经派出了187名工程师在灾区一线,68名研发专家远程投入,为当地运营商进行网络修复,在新闻曝光之后,收获网友大量好评。
- 对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制定专业救援对接设备,比如手机开发语音转文字形式的通话服务等;
- 考虑停电对求救者的影响,在以后的救灾物质清单里,可以加入充电宝储备或手摇充电器;
- 在线采集受灾者的物资需求,从中分析出常规救灾物资之外的盲区物质清单,比如女性卫生巾、常用处方药等。
- 政府做公民防灾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入如何合理利用手机求助的教程;
- 建立多维度数据平台,通过在地图上标注灾情信息、求助信息及次生潜在风险(比如漏电电杆、路灯)等方式,用户自取自用,为灾情信息交流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平台。
- 洪灾结束后,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和郑州市政府应仔细复盘,总结本地洪灾成败得失,形成城市内涝预警及应对的方法论、作业手册,共享给全国所有大中小城市有关管理部门。让兄弟城市在下一场暴雨下来时,有可以参考的、实用的知识工具。并在每次城市内涝后将这份作业手册做进一步迭代完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