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做的两款 App 产品,结局也不好!
共 2055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01-29 08:15
前几天郑爽老爸出来道歉的视频你们应该都看了,搞不清状况的百度把自家产品的广告打到了道歉视频里,被网友一众吐槽。
不知道是 KPI 驱动还是真傻,这种事摆明了费力不讨好,还落得一个骂名。
真的,一款产品发展得怎么样,跟人的关系实在太大了。产品的表现,是人的决策反映。
可能有人不知道,郑爽其实还开发过两款 App,不过结局都不好。烧钱不说,最终也没留下什么。
第一款是一个叫「雪糕群」的产品,这款产品的定位就是给郑爽打造的一个粉丝社区,明星专属 App。
之所以要做这么个产品,无非是想自立门户。
因为她在微博上热度还行,也给微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既然有流量,还要帮别人做嫁衣,为何不自己赚大头呢?
就这样,「雪糕群」在 2017 年上线了。
这款产品是找外包公司开发的,我有个读者曾经就在这家公司,说前后烧了 不少钱。具体数字,比网上看到的还要大。
如今,这款产品虽然还能下载,但已经无法正常使用,因为 2018 年时就因为烧钱太多停止了运营。
产品形态就是一个粉丝社群,顶端就是郑爽。内容以她的微博动态、行踪轨迹、活动信息为主。同时,还给粉丝提供了互动社区,有社交成分。
在微博上能跑通的模式,自己做个 App 为啥就搞不定了呢?
在我看来,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产品基础体验不行,太低估了对于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的投入。
从 AppStore 评论区可以看到,很多用户抱怨产品登录不上、收不到验证码、页面打不开等问题,因此骂声一片。
基础体验跟不上,产品使用感受自然不好。体验不好,就需要改进升级,而升级就需要人员投入,人员就是成本,成本就是钱。
持续改进、持续投入、持续烧钱,一个小公司显然支撑不起。
而微博的产品和技术能力显然要强过一个外包公司,这不是一天两天能追上的。
第二,高估了明星效应,产品缺乏运营。
郑爽一度关闭和退出了微博,在此之前也不断给「雪糕群」导流。
明星虽然自带流量和光环,但作为一款独立的产品,社区氛围、内容建设、活动运营同样需要投入。光靠明星几条微博,是不足以支撑一个社群的。
在微博上,郑爽虽然是流量明星和话题热点,但有很多流量都是微博的公域带来的。
这就营造了一个现象,你以为的火,可能是别人在给你添柴。
带着这种自信脱离微博公域自立门户,这些柴火就不会有人给你加了。显然,很快会凉凉。
说得直白点,作为一款独立的产品,单一的明星效应不足以支撑这款产品活下来,用户价值太单薄。
事情到这还没结束,紧接着在 2019 年,取代「雪糕群」的另一款叫「M77」的产品上线了。
而这款产品,就是郑爽和张恒的创业项目。
换汤不换药,「M77」的产品形态和之前那款没有本质区别。
我问了一些用过的朋友,他们说当初上线时,这款产品给人的感觉就是郑爽和张恒的恋爱记录册。
也正是那时候开始,就埋下了这次被封杀的种子。
做 App 持续烧钱是肯定的,后来张恒还在硅谷招来了两个工程师,据说是他同学。起码在技术上,比之前会好一点。
「M77」想做明星社交产品,但之前提到的问题依然在。
社交产品能否活下去,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就是社交关系的深度。
萍水相逢的关系是最浅的,亲密关系是最深的。如果社交关系的活跃周期非常短,那这款产品就难以持续。
另一个角度,如果社交关系的深度浅且周期短,就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社交关系进来,通过新鲜血液去弥补存量的不足。
从这两款产品看,这几点都没做到。
归根结底,还是烧钱没搞出结果。
好景不长,随着他两闹掰,产品停止投入,烧钱买了个短暂的快乐。
其实明星做独立 App 产品的不占少数,也不是完全没有成功案例。很多人可能知道「Vae+」这款产品,是许嵩的官方 App。
这款产品在基础体验和运营上都保持了不错的水平,而且社区氛围和秩序建设也都还可以。
虽然我不是许嵩的粉丝,但也实际体验了一下。从产品的结构设计、内容运营、互动情况看,其活跃用户的比重还是挺高的。
当然,这个产品的背后并不是小作坊,而是有大型音乐集团做幕后推手。
至少,在烧钱投入很大的 App 开发上,「Vae+」是有优势的。
同样是产品,结局却不一样。除了硬实力的比拼,更多的还是产品背后的主导者,也就是人。
人即产品,人有问题,产品必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