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到底难不难?不就是写代码吗?

广州果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共 2884字,需浏览 6分钟

 ·

2022-02-16 19:11



软件开发到底难不难?

最近,有一位老板和我说,“真搞不懂为什么软件项目开发那么难,投入了上百万的费用,拥有十几个人的研发团队,最后做出来的系统难以交付,还得要推翻重来进行大重构才能继续往上迭代新需求。”

这是一段真实的经历,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软件开发,到底难不难?不就是写几行代码吗?但,真的就只是写几行代码的问题吗?

项目失控、代码难以阅读理解和维护、系统故障不断频频“救火”、交付日期延后延后再延后、核心开发人员流失严重、改个文案技术说要半天时间、线上服务器时不时报木马攻击……如果管理不当,很可能你的项目和团队也会遭遇到如此的困境。

软件经济

据说,一家企业,人均产值每年在20万是及格线,在30万及以上是优秀,在50万或更高则是卓越中的佼佼者。

因此,即使项目管理到位,产品研发交付成功,技术人员团队也稳定,技术上游刃有余,把“事情都做正确”了,也可能因为没有“做正确的事情”,最终业绩是平平如也,因为没能达到软件经济的及格线。

尤其对于一家是靠软件产品和服务产生经济经益的企业,研发产能是苦劳,产出是功劳,产效才是业绩、是ROI、是生命线和现金流。

举个例子,一家企业10个员工,平均每人每月1万工资,光人力成本一年下来就是120万,还不包含其他成本、五险一金和年终奖、调薪等。假若这家企业人均产值只是10万,一年收入就是100万,至少资金缺口是20万以上,是亏本不盈利的。

简而言之,作为CTO或技术负责人,你带领技术团队把软件产品做出来了还不行,还得要配合公司通过软件直接或间接实现业务的增长和盈利。

关于研发团队的产能、产出和产效

结合近十年的研发管理经验,我的总结是,研发团队的产能是每个研发人员每天的工时记录,按小时计算,按有效的工作日计算。我们不能强制技术人员加班,但技术团队在公司宝贵的工作时间,这部分的资源和宝贵时间,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和发挥它的价值。

而研发团队的产出,则是每天、每周、每月或每个版本的新需求、新功能的迭代和交付情况,包括产品功能点、交付质量、性能等,是构成可交付给最终用户使用的软件产品或系统。要结合用户体验、客户需求、市场趋势、公司管理需求、MVP、敏捷开发、技术架构等,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快更好更频繁进行持续交付,持续交付和递送有价值的软件产品和服务。

把软件产品做出来是第一步,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把做好的软件交付给用户或客户使用,产生使用价值和服务价值,让软件这一产品成为能解决客户问题或提供价值的工具载体。配合企业运营和市场推广、BD、售前售后、客服等,促成交易、达成合作、客户成单、创造收入。

正如某家数据服务公司拉的大横幅所说的“冲刺9000万销售业绩目标!”。

下面结合YesDev研发协同工具,分享如何管理和提升研发产能、产出和产效。

研发产能的管理

研发产品的管理是基础的,没有太大的技术难度,也没有深奥的理论,但需要极强的执行力。

通过工时登记以及敏捷看板,你可以在线轻松管理、汇总、登记和分配任务,每个任务有TODO、DOING、DONE三个状态,以及工时评估,即预计需要多少小时,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工时。

让团队成员每周按时登记工时,可以实现研发产能的统计、可视化,方便进行研发产能的调整、评估和计划。


例如,当有了工时评估,可以关联到项目,形成整个项目的整体工时评估,方便外包项目或内部项目的工时统计和报价。另外有了工时登记,也可以很清楚了解每位开发人员每天的工作情况和安排,方便及时调整。

此外,敏捷看板,也为个人、为团队、为项目组、为特定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研发协同的依据和信息共享。


与此同时,结合放假调休的智能提醒和企业自定义配置(每家企业的单双休不尽相同),和每个成员的实时工时统计,可以更加直观、智能进行任务的分配和指派。


关于工时登记和研发产能,这里有几个经验总结。

1)任务登记越多,工时评估越细的成员,往往是最为活跃主动、更为高效的人员;

2)正常情况每周5天,共40小时,但除去开会上洗手间等,剩下有效的研发时间约32小时;

3)管理上要“抓大放小”,针对项目的工时和个人工时,重点抓工时评估最多的,二次确认是否合理或是否需要协助;

4)让一线开发人员自己评估工时,相信他们!


研发产出的提升

研发的产能,即工时登记,应该由技术负责人进行督促和管理,由一线开发人员自己评估和更新,管理者尽量不要做好人,帮下属来登记填写,任务指派除外。研发产能是受控制的,只要技术负责人坚持督促和汇总,肯定是能做到的。

接下来讨论的是研发的产出,也就是技术团队每周交付和上线的版本、新功能。

这时候,就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多团队的协同以及跨部门的沟通。最重要的源头在于需求。需求一方面要梳理,形成书面的需求文档;另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评审,确保技术团队能够理解新的需求以及实现起来的技术方案;最后还要在需求评审后进行需求排期和跟进。

产品经理,要确保技术团队每周都有“活”干,都有需求在做。需求在堆积,有时候是好事,说明业务在迅速发展。如果真的暂时没有业务上的需求,这时技术负责人就要“趁机”安排进行重构优化、单元测试的补充、技术文档编写、内部技术分享、性能优化、团队建设、工具创新、技术调研和学习。


迭代良好的信号是,你会看到每周在合理的需求在排期,同时允许适当的变化和调整,每天会有按计划地发布上线,当你看到YesDev系统发出的每周需求汇总,可以及时知道当前的迭代状况和最新动态。


我见过有把需求当项目来做的团队,也遇到过一个人就可以做一个项目的优秀开发者。至于研发产出如何提升,一方面在于技术人员、开发工程师本身的专业技能以及他本人的时间投入、意向和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团队不同项目角色的通力配合和频繁协作。

研发产效的本质

一直在强调加班的,不是持续健康的办公氛围;一直在自我打鸡血,也不一定就有狼性文化。

作为计算专业出身的人,都在算法中学过最短路径、最优算法。我们可以想办法,一起努力把软件产品做出来,在更短时间内按满足客户需求和验收标准的系统研发并交付。但最终,这个软件赚钱了吗?它盈利了吗?甚至有人会买单吗?我们不得而知,或者说,“这不是我作为技术人员应该关心的问题。”

但我觉得,编程开发,会写代码,是我们掌握的一种专业技能,是一种赋予我们去创造价值的能力。在开发功能,进行业务开发时,我们应该更多站在用户的角度、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个需求重要吗?这个需求紧急吗?这个需求还有哪些点需要多考虑的?

打个比方,假如我要从广州开车去深圳,约100多公里的路程,我(作为用户)需要的是一条全程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而不是40万吨的水泥(1公里高速公路要消耗水泥4000~12000吨)。

而通过研发成本核算,我们可以实时得到特定项目的收入、研发成本和ROI,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风险识别。做外包,可别亏本了。





浏览 7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