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时期,航天云网,路在何方?——再读《航天云网:荆棘路》
共 6648字,需浏览 14分钟
·
2021-01-29 02:26
数字化转型时期,
航天云网,路在何方?
——再读《航天云网:荆棘路》
2017年,《卫星与网络》杂志曾经撰文《航天云网:荆棘路》(以下简称《荆棘路》。卫网君提示:点击标题可阅读原文),分析了国内第一个、全球第三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云网),对其发展前景和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探讨。
时隔三年有余,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从理念搭建进入现实推进的阶段。航天云网作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在这一阶段,有着怎样的表现与发展,又有哪些困难与疑惑,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一些基本状况和共性问题,颇具解剖价值。基于此,我们以《航天云网:荆棘路》一文为参照,就该文中对航天云网的讨论和预测,对其近年来的发展进行简单的回顾和分析。
“虽然航天云网开了一个好头,但前面的道路依然布满荆棘。”这是在《荆棘路》一文中阐明的一个基本观点。由此,提出了航天云网在发展中将面临的诸多困难,包括发展起点低、企业文化差异大、品牌号召力缺乏、投资能力缺乏、沉迷于全产业链思维等等。三年多过去,这些问题或困难是否已经得到有效的解决?航天云网整体发展究竟如何?对此我们进行了粗略的对比。
在对航天云网进行考察之前,我们先看一看当前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现实背景。
自从国外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方面不得不继续从中国大量进口,以维持社会运行,一方面变本加厉地实施对华高技术禁运和封锁。一些高技术行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一部分高端芯片企业甚至陷入停产境地。这对中国的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但实际上,中央和有识之士长期关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并且为此实施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长期遭受西方的高技术封锁,近几年,美国为了打压中国的产业发展,进一步降低了制裁、禁运的门槛,不但试图打断中国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甚至试图将中国隔离在全球产业之外。
所谓危机,危险从来与机遇并存。因为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保持产能完整的大型经济实体,扩大内需被党中央定为战略基点,外贸出口逆势增长。这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自主的、前沿性的工业技术都将找到大量的机会和广阔空间。怎么抓住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就要看具体企业的觉悟和能力。
在诸多前沿性工业技术中,工业互联网必然是榜上有名的。作为智能制造概念的具体实践,工业互联网的理想,就是把生产环节完全网络化,把工厂、车间、设备联入一个智能化的网络,最大程度提高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有意思的是,根据业界专家赵敏先生的考据,工业互联网概念并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人自己在工业实践中,首先创立并且使用的。这个概念的出现,深刻体现了中国产业界自上而下,对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忧虑和奋起寻求解决方案的决心。既然我们在消费互联网上拿到了世界第一,那么工业互联网也一定可以。
作为一个中国自主的概念,它一旦落地变成现实,就意味着必然是自主可控的,是源于中国而不受其他人“卡脖子”的。
不但如此,工业互联网的属性,意味着它的角色是整合产业链、供应链,系统集成,发现短板,提高生产效率和攻关效率,可以带动更多行业、更多专业、更多领域对自主可控的落实,堪称利器。
三年多过去了。航天云网取得了多少进展呢?
应该说从技术领域看,航天云网取得了不少业界奖项,足够航天云网的运营者和研发队伍报成果、评职称了。我们列举少数几条:
2018年9月19-23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航天云网公司的“INDICS+CMSS云制造支持系统”获金奖。
第十一届中国信息主管年会上,航天云网公司获2018年度中国信息化最具影响力企业奖。
2020北京工业APP和信息消费创新大赛决赛中,航天云网获得五项大奖。
……
奖项的获得,说明航天云网在技术开发上有过人之处。事实上,在2020年初,防疫工作带来了对防护用品的爆发性需求时,本刊再次讨论了工业互联网对应急生产的价值和意义,对航天云网的调研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我们发现,航天云网在很多指标上比较突出,例如软件模型总数超过几个竞争对手的总和。
进一步对照,我们发现几年前的几个问题,一直存在。
航天云网在商业市场上,目前依然在低起点徘徊,除部分用户单位实施了单项技术的试用,大规模行业应用与实操案例并没有看到。
对于跨行业企业的文化理解与融合问题,没有看到特别的、实质性的进展,在航天云网官方给出的应用案例中,相当大一部分都是航天系统、特别是航天科工系统内部的企业。
航天云网的“航天”前缀并没有在具体行业为它带来强大的号召力,反而是一些民营工业互联网企业,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具备了更好的口碑。
航天云网占据先机,也因此得到各级政府及相关扶植政策的支持,为自己吸引到了为数不少的投资,但对外的合作和投资,为行业发展及生态建设打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方面,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动作。
全产业链思维,一直是无从下手的“痼疾”。如果用户培育及其基础工作都没有夯实,实质性应用或突出应用缺乏扎实案例,全产业链不知道从何谈起?
……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技术全面、基础扎实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商,航天云网在市场推广和产业应用上的成效并不显著,对具体行业市场的渗透率也乏善可陈,更没有实现哪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杀手级应用。特别是航天云网的官方网站,在页面设置上并没有太浓厚的商业气氛,给出的应用案例偏小、偏散,使用者有些不知所措的体验,很难让人对工业互联网的前途产生信心。也就是说,如此优秀的技术基础,却没能转化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价值。
工业互联网是先进制造的一部分,是为一线制造服务的。那么作为它的官方网站,应该能够体现出浓厚的服务意识。例如各类电商网站,任何时候都是把产品信息放在第一位、竭尽全力改善用户的搜索或者闲逛体验。但是航天云网主站的问题和三年前一模一样,既看不出是服务于供应商,还是服务于客户,公司新闻和业界动态依然存在于主页上。在“找需求”栏目下,各种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需求简单堆积在一起,求购水泥、求购胶合板和求购芯片的条目同居一页,缺乏基本的分类。有人对这种网站的评价是:“企业不操心、用户不关心”。所体现的,是商业服务意识的缺失,和对市场经济的手足无措。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领域,从研发到推广,没有足够的资本是做不到的。那么,航天云网今天的问题,是因为缺钱吗?答案肯定是“NO”。
搜索近三年的新闻,航天云网所得到的各类资金支持不算少。仅仅讨论政府基金的方面。
2018年5月,科学技术部公示了八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清单,航天云网公司旗下北京航天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云网天智公司)所承担的“面向智能制造的供应链流程管控软件平台””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入选“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之列。项目资金2452万元。
2019年4月,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网络协同制造与智能工厂”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航天云网公司的《“互联网+”产品定制设计方法与技术》和《基于开放架构的云制造关键技术与平台研发》两大项目成功入选,并获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
2019年“航天云网数据研究院长三角工业互联网研发中心”项目获得江苏省立项,获批经费500万元。
2021年1月的报道,航天云网公司申报的中关村硬科技孵化器支持资金项目获批。
再考虑到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其他项目投入的资金,航天云网拿到的钱不算少(据不完全了解,应该超过了20亿)。这些钱虽然不足以完成整个工业互联网的普及过程,但应该足够在三年时间里拿出一份亮眼的成绩了。
项目得奖、市场停滞,这意味着航天云网还没有摆脱传统军工企业商业和服务意识淡薄的思维方式。
企业没有完美的,如果扎扎实实的打基础或者扎扎实实推应用、培养客户和市场,那么发展当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也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这些基本的打法和推动工作都显著缺失的话,就不能得到理解和原谅了。事实上,我们从网上评论当中,也很难找到对航天云网的溢美之词。在知乎网2019年和2020年的有关发言中,甚至出现了极为负面的评价,涉及的问题包括官僚主义、裙带关系、缺乏落地等等。真正让人担忧的,是完全找不到来自用户的、认真的评价,这意味着航天云网在应用和运营角度上严重缺乏发展基础。
知乎网相关截图,不代表本刊观点
工业互联网不是军品,用户很难也不需要充分掌握产品的技术性能、使用甚至维修方法,很少会出现那种“交钥匙工程”,供应商不但要搭建服务平台,引导用户使用,还要长期持续服务,高频率迭代和改进性能。这正是消费型电商发展壮大的基础,而在航天云网的平台上看不到这样的趋势。这样的局面着实令人担忧,如果航天云网错过了这一次历史机遇,不仅仅很难再赶上时代的列车,这么几年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都将变为沉没成本,可以说损失巨大!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非常迫切地需要提升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运行效率。创造新的资源、节省传统资源,来支撑各方面的国力突破。这将是工业互联网所面临的历史性机遇,作为最早布局这个领域,同时,也得到众多领导人支持的平台,加上技术基础比较扎实,航天云网有责任、有必要发挥行业性的引领作用。
工业互联网是中国制造业必由之路和确定的未来。从事这项业务的企业不在少数,如果航天云网仍然不能发挥作用,就会有其他企业站出来引领行业。2020年初的防疫物资生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多家工业互联网企业积极行动,展示了这种新技术的战略性意义。而航天云网在整个2020年的表现至少从自身的官网中的案例来看,表现也不突出,相关主题同样是乏善可陈。
工业互联网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责任当前,航天云网这样的国有企业应当拿出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态度。如果不能解决多年沉积的问题,丢失的就不只是市场、商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阵地,失去了工业互联网的战略性机遇,也错过了自己的历史责任。
我们之所以再次谈及这个话题,也是因为航天云网的背景与根基不错,因此,我们仍然持有乐观态度。那么,作为军民协同发展的产物,航天云网能不能挑战传统,再一次影响行业,影响中国,甚至影响世界?
这些,取决于企业的定位及负责人的责任与担当;其中,必然也包括体制、机制问题,但不能够总拿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挡箭牌吧?既然是企业,就必须在商战中学习商战,拿出真才实学,真抓实干,积极适应商业化环境和市场化运作;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商的角色上,在对外合作与模式上、文化上、思想上、行动上,脱胎换骨,为商业客户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也许,航天云网才有真正的希望。
本刊2017年撰写的《航天云网,荆棘路》一文中,分析了航天云网可能面临的五种困难——
注①发展起点低:中国经济处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正在推进的阶段。和国外相比,我们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要差得多。在传统工业领域,不但生产组织和流程运行水平低、效率差,而且低层次事故和缺陷层出不穷,盲目追求利润而无视工业经济基本规则的做法屡见不鲜。这正是航天云网目前还难以直达智能车间、智能机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工业互联网,包括航天云网在内的先行者们必须对难度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注②企业文化差异大:航天科工作为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民生产业的结合并不算紧密,对传统产业的运行未必熟识。从兵器、船舶等行业军工企业进军民用市场的案例可以发现,多数企业的军品和民品是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运行,虽然在决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上有着一定的交互,但远没有达到军民融合的境界。哪怕是最为基础、最为灵活的研发部门,也没有充分实现军、民兼修,具体到车间,军民之间就更加泾渭分明。航天科工作为高端军事装备供应商,军品部门就更加显得“卓尔不群”,无论研发生产还是盈利模式,都与民用经济部门有着本质区别。这将使航天云网的拓展和延伸工作遇到猛烈的思想碰撞,也会是最大的体制性陷阱。
注③品牌号召力缺乏:航天科工自身还不拥有一个在民生市场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子公司或者子品牌。虽然高红卫董事长宣布,航天科工的民品产值已经超过军品,但是纵览航天科工各条产品线的知名度,我们能立刻想起的,依然是“红旗”、“海鹰”、“东风”等等导弹武器型号,几乎很难有人想起,三江雷诺是属于航天科工的民用品牌。
品牌就是先机,品牌就是市场号召力,在这方面,无论华为还是三一重工都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对于工业互联网同样是孜孜以求。
注④投资能力缺乏:航天科工虽然名声显赫,并且跻身全球500强企业之列,但是和通用、西门子这样的企业相比,市场化的投资能力和融资能力并不突出。和国内的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以及同为军工企业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等相比,财力也略显不足。
注⑤全产业链思维面面观:在航天科工的宣传文案中,“全产业链”这个词汇俯拾皆是。在涉及航天云网的表述中,同样出现了“它以提供覆盖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的生产性服务为主线”的表述。
不得不说,这样的思维方式未必符合工业互联网的基本原则。既然工业互联网是从互联网衍生而来,它必定继承和延续了互联网精神。所谓互联网精神,就是“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而这些,不是说说而已的概念,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在现实行动中,首要的就是放下固有的思维,真正用市场化的心态和角色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开展谈判与合作。平等本来也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素之一,任何合作都必然是基于平等关系的确立才是真正理性的,对事不对人吗;同时,平等关系的确定,也是真正良性的、具有生命力的,否则不但会把有意合作者拒之门外,也会让居高临下的一方走不出自身难以摆脱的怪圈,难以克服自身的局限。而以往这样越走越窄的案例,比比皆是。
本文系《卫星与网络》原创,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至微信公众号或其它新媒体平台、及网站,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卫星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明星企业推荐
·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