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续费”藏玄机,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如何保障?
共 2247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1-11-26 15:21
最近,人民网“快查!一堆App正在自动续费”一文让自动续费这件事情受到热议。其实,一直以来很多消费者都在投诉部分经营者对于自动续费的标识不够清晰和显著,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很多已被卸载的App还在自动续费。但部分经营者并不理会,还给出了“我们只是根据消费者的自主选择在履行双方达成的协议“这种看似正常的理由,这就让很多消费者感觉“吃了哑巴亏”。
真的如其所说,一切都是“消费者自己看的不仔细、忘了取消”惹的祸吗?这与当下针对个人信息处理中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议题密切相关。
其实,“自动续费”意味着银行账户、交易信息等个人信息的持续使用,是使用目的和范围的一种表现,如果这种使用没有经过用户的明示同意,那么会对财产相关个人权益带来直接影响。因此,不管是出于个人信息保护还是用户权益保障,我们都更加需要关注,针对“自动续费”行为,经营者到底应该履行哪些义务,才能算作是在保障知情权和同意权上尽到责任?
01
法律法规是如何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子商务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
也就是说,如果该服务默认勾选了旁边的“自动续费”选项,使用了颜色很淡的字体,偏小的字号,就有可能涉嫌违反了《电子商务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这就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即消费者有权询问、了解其所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而经营者也有义务向消费者说明所提供服务或商品的真实情况。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在服务期间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的随时取消或者变更的选项,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
02
企业如何做才是合规的?
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及标准,目前的很多“自动续费”操作方式,恐怕都未能尽到“显著提醒”、保证用户在知情前提下自主选择的义务,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不仅如此,在消费者频繁投诉“自动续费”的不合理操作后,如果仍然不优化“自动续费”的机制,所设置的投诉举报渠道也就是形同虚设了,这与法律法规所规定设置投诉举报机制的初衷不符,也与企业的自律精神不符。
关于解决方案,《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已经明确给出了:经营者的义务就是应在自动续费前履行充分的告知义务,即在自动续费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并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续费。也就是说,要在后续的每次续费行为开始前都应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并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而不是直接默认扣款。
当用户需要长期使用某个软件时, “自动续费”确实给其能带来一些方便,节省一些费用,但还是会有不少用户因为短期使用、停止使用、注销账号等原因,有着取消和退订的需求。目前来看,取消或退订的流程往往很复杂,甚至还有些额外的条件或复杂的逻辑,导致没能真正退订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这也应当成为“自动续费”合规性中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
其实,关于“自动续费”的合规,与敏感个人信息“单独同意”,之后的“撤回同意”的逻辑异曲同工,正在编制的《个人信息告知同意指南》(送审稿)国家标准也对其给出一些合规方案,可供参考:
“9.2 i)个人信息处理活动可能对个人信息主体权益产生长期显著影响的,或可能引发个人信息主体长期的隐私担忧的,可采用单次同意的方式,仅在一次操作周期或一段时间内同意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超出授权处理的期限或范围时可再次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同意,否则需立即停止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
“9.6.1 a) 个人信息处理者对撤回同意的机制设计需充分考虑个人信息主体操作的便捷性,采取与取得同意过程类似的方法设置撤回同意的机制;
注1:通过交互式界面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可直接设置可操作性的功能界面;未通过交互式界面与个人信息主体进行有效互动的,可提供电话、邮箱等方式响应个人信息主体撤回同意的诉求。”
“9.6.1 c) 对于可能对个人信息主体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撤回同意,可在具体场景中以增强告知或即时提示的方式向个人信息主体予以强调;”
03
用户如何自查?
在“自动续费”还未规范化操作之前,网友们可以先检查一下自己现有的扣费授权。以下三个平台提供的相关查询入口如下,用户可以查看和关闭不需要的续费服务,及时止损:
微信:“我 - 支付 - 右上角··· - 扣费服务”
支付宝:“我的 - 右上角设置 - 支付设置 - 免密支付/自动扣款”
iOS:“设置 - 头像下方Apple ID - 订阅”
作者:TalkingData法务总监兼数据合规官 葛梦莹
本文原发于:CCIA数据安全工作委员会(微信号: CCIA-DSC)
封面来源于:Pexels
推荐阅读:
TalkingData——用数据说话
每天一篇好文章,欢迎分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