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解决难题的高手
我们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
经常不开心;
工作了两三年,收入一直没怎么提升,被同学、同事远远甩开;
晋升成为主管,却无法顺利的把工作任务安排下去,导致自己手里堆积一大堆事情,总也忙不完;
刚做完的软件项目,总是出现各种Bug,每天忙于修修补补,没有时间做新项目;
……
这些问题当中的任何一个,持续发展下去,都会让我们深陷泥沼,无法自拔。那到底怎么找到应对这些难题的解决方案呢?
《拆解一切问题》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靠谱的方法。
《拆解一切问题》的作者是横田尚哉,他是日本功能方法研究所所长,在解决问题方面很有研究,除了《拆解一切问题》,还著有《解决问题技术入门》、《解决问题技术实践》等图书。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拆解一切问题》就教你把问题化难为易,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步骤。读懂这本书后,工作中再遇到难题,就可以运用其中的流程和工具,找出相对优质的解决方案,就不用再愁眉不展了。如果能持续践行书中的“拆解思维和技术”,假以时日,还可以成为解决难题的高手。
《拆解一切问题》一书将解决问题分为五个阶段,给出了一个“ISSUE”解题法。我梳理了这套解题法的逻辑和所用到的工具,提取出2个问题、4个工具,组织成拆解问题的五个步骤,分享给大家。
第一步:借助两个魔法问题来察觉问题。
第二步:用“4M管理法”,锁定问题改善之处。
第三步:分析问题(问题树分解 + FAST图表法解析)。
第四步:用奥斯本检核表法收集灵感。
第五步:评价各解决方案,选出最优解。
接下来我详细介绍每个步骤。(注:文章内容较长,读完约需15分钟,理解方法和工具有一定挑战。)
第一步:借助两个魔法问题来察觉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一些现象习以为常,不觉得它们是一个“问题”,不会产生解决它们的意愿。比如“总是忙于已交付软件项目的Bug,没时间做其他事情”这种现象,很多程序员就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大家都这样。但实际上,这类现象,恰恰是个难题,解决掉之后,收益巨大。
要解决问题,就要先意识到出现了问题。
《拆解一切问题》第19页,给出了一种察觉问题的方法。
以下两个问题的提出,对于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是大有裨益的。
• 为了谁?
• 为了什么事情?
请大家经常思考这两个问题,这样做有助于发现出现问题的征兆和解决问题的线索。
这个片段介绍的方法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察觉问题”,它给出了两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为了谁”和“为了什么事情”。
有的小伙伴看到这里可能马上会产生怀疑,“就这?还用问?我们工作难道不是为了老板?不是为了公司的事情?”
是,乍一看,这两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但如果你真的这么用这两个问题,基本上你在所有的事情上得到的答案都一样,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
还有的小伙伴会说,其实不用问那么多,事情来了就干,干就完了。
的确,工作多年后,我们经验越来越丰富,积累的办法越来越多,能够越来越高效快速的处理流转到我们手上的各种事务。但“高效快速”的另一面是,我们遇到事情不会再问这个问那个,不会再探究做这些事情的目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变的契机,导致长时间在一个状态中重复,工作成效和个人成长都得不到应有的提升。
所以我们在遇到令人不适的现象或问题时,要停下来,先看看是不是发生了问题,找到真正的问题,后续的故事走向就可能截然不同。
那到底怎么做呢?
还是用两个魔法提问——“为了谁?为了什么事情?”
不过我们不能大而化之的把答案归结到老板和公司身上,而是要这么问:
这个问题(事情 / 局面 / 状况)会直接影响到谁?解决后对他有什么好处?
回到我刚开始说的例子,“忙于修复Bug,无暇做其他事情”,那深陷其中的程序员可以问的问题就是:忙于修复Bug会直接影响到谁?解决后对他有什么好处?
得到的答案是:直接影响到的人是自己,好处是自己能有机会做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能得到更多成长,获得更多回报。
有了这个答案,这位程序员可能就会觉得,哇,总是忙于修复Bug真是个问题,很有必要解决掉。
两个魔法问题的实质,是帮助我们创造一个暂停时刻,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状况、面临的局面、手上的事务,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以便在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精准的对策,控制事态的发展。
现在,请你回想一下,工作中有哪些事情(局面 / 状况等)让你有违和感,用两个魔法问题自问自答,看看它们是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用4M管理法,锁定问题改善之处
当我们意识到当前的状况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时,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将问题特定化,寻找要改善的要点,避免扩大化,失去控制。
《拆解一切问题》中给出了一个“4M管理法”,能帮助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寻找改善点。
这时,我们可以尝试着用“4M管理法”拆解问题。简言之,4M是指人力(Manpower)、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具体如下所述:
• 人力:在现场直接从事工作的人;
• 机器:检测工具、模具等;
• 材料: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
• 方法: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
4M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在生产中,这四项要素如果出现异常就会对产品的品质造成一定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对这四项要素进行重点监控。
这个片段中的“4M管理法”源于制造业,它对机器、材料、方法这三个方面的描述,都是特定于生产场景的。我们很多人的工作,与生产环境比较远,要运用“4M管理法”,就要搞明白,在自己的环境中,机器、材料和方法是什么含义。
来看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在办公室需要打印资料。请思考一下,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中,4M都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这样的:
• 人力:我们自己。
• 机器:电脑,打印机。
• 材料:文件,纸,墨盒。
• 方法:将文件从电脑传输到打印机的方法;打印机打印文件的方法。
再看个例子,和申请加薪这件事上,4M是什么呢?
• 人力:我们自己,领导。
• 机器:电脑(需要用它搜集、整理信息)。
• 材料:报告;支持加薪的事实、数据、信息等。
• 方法:报告的写作方法;沟通的方法。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来,机器可以对应到我们做事情时用到的设备或者产品上,这些东西往往有“加工”或“处理”的功能;材料,可以对应到做事情时所需要的有“输入”性质的资源上,它们会在人力、机器和方法的综合作用下,转化为“输出”;方法,指人与人互动、人使用机器、人加工材料、机器加工材料时所用到的流程、规范、策略等。
理解了“4M”的含义,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用“4M管理法”确定问题的改善点。
简单讲,就是每个方面都问一下,有没有改善之处。具体操作如下:
人力:有没有关于人和组织的改善之处?
机器:有没有关于做工具和装置的改善之处?
材料:与没有关于材料和数据的改善之处?
方法:有没有关于方法和流程的改善之处?
按照上述操作,找出每个方面的改善之处,它们就可能是解决问题的起点。
比如前面提到的申请加薪问题,操作之后的一种可能结果如下:
人力:自己从被动工作变为主动工作。
机器:暂无改善点。
材料:积累工作成果。
方法:改变沟通方法,更好的展示工作成果。
综合来看,材料方面的问题和方法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改善后对加薪这件事帮助更大。
为了方便你用“4M管理法”锁定问题改善之处,分享一个4M工具,如下图所示。
工具的用法是这样的:将问题填写在中间,然后从4M的角度进行排查,逐一思考改善之处,将它们填入对应的格子内。
第三步:分析问题(问题树分解 + FAST图表法解析)
用“4M管理法”锁定问题改善之处后,接下来就要对改善点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析”看起来是一个词,实际上是两个动作,即“分解”和“解析”。
“分解”就是“拆散”,把一个问题先拆散。
“解析”就是把拆散的问题按照特定的新目的或标准重新排列的行为过程,相当于是一种新的“组合”。
用图表示,就是这样:
分解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WBS(工作分解结构)、PBS(项目分解结构)、OBS(组织分解结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将问题分解成一棵问题树(又称逻辑树、分解树等)。
你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只要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MECE原则(不重叠、不遗漏)。
从抽象到具体,层级越深就越细化,执行落地可行性就越强。
从左到右。
在绘制问题树时,方向可以由上到下,也可以由左到右,我们选择由左到右这种风格。
下图是一棵关于“业务部门培训计划”的问题树,来自一家公司的培训部。
在分解问题的时候,我们脑子里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怎么做”,所以每往下分解一层,得到的都是比上一层更具体的“问题”、“任务”或“行动”。(做过软件开发的伙伴对此应该非常熟悉,这个过程就是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中的“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类似这样的分解动作,你能得到什么样的问题树,与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非常大的关系,尤其是当我们在某一个领域特别熟悉,形成了“自动驾驶”的做事状态时,极其容易不假思索,把“习以为常”的方法列出来后就顺流而下继续分解。
这样做,很可能会遗漏一些方法(策略),还很可能列出一些惯用却可能效果不好的方法(比如上图中的问卷法)。
《拆解一切问题》中,提供了一个能够回避这种问题的解析方法——FAST图解法。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整理技术的FAST图解法
FAST是功能分析系统技术(Function Analysis System Technique)的简称。为了有效地实现整理的功能,查尔斯开发了FAST图解法。
FAST图解法是功能的系统化解析,用以解析复杂的程序或组合;以逐层分析的方法决定计划所需要的功能。其具体步骤是:先进行功能分析,了解研究范围内的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接着将该功能加以整理,了解其系统内部的关系。
请大家看本节结尾处的“商品陈列的FAST图表”,越往左侧,所要达成的目的层次就越高。最后,目的被统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核心目的。
其中,尤为重要的功能是关键性功能,它所表示的是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从各个行为的表面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而应该从关键性功能的层面进行把握。
在前文的案例中,我们真正想要达成的目标并不是“提高店内的照明度”,而是“增加品牌与顾客的接触点”。可见,我们必须从关键性功能着手进行分析。因为只有按照这种思路分析问题,才能从固有观念、思维定式中摆脱,从而使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 什么是关键性功能 对象的存在意义以及选择它的理由等级别的功能。在存在多个功能的情况下,必须保证各个功能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各个功能有不同侧重点(如目的、手段),那么更接近目的的功能便是关键性功能。
这几段原文中,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功能“。
那什么是功能呢?
功能指事物的功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这个事物是用来干什么的,有什么作用。详细点说,功能的具体内容包括意思、意图、目标、效果、目的、理由、性能、使命、作用等。
与功能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形式”。形式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外观等。
比如眼镜,半框、无框、金属镜架、塑胶镜架、钛合金镜架,这些都是它的形式,而非功能,它的功能是“矫正视力”。
比如冰箱,单开门、双开门、十字对开门,这些都是它的形式,而非功能,它的功能是“冷藏食品,保质保鲜”。
比如轿车,红色、白色、燃油车、电动车、油电混合、SUV、超跑,这些都是形式,而非功能,轿车的功能是“代步、载人”。
逻辑上讲,我们买一个物品,一般都是为了它的功能。做一件事情,也是一样,为了功能。但现实中,很多事物会以某种形式为主要特点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往往会“习以为常”的关注其形式,忽略其功能。比如我们会关注到窨井盖是“圆”的(形式),但很少去想它为什么是圆的,想要实现什么功能;又比如我们会关注到电灯泡是鸭梨状的,但很少去想做成鸭梨状是为了什么,想要实现什么功能。
FAST图解法关注“事物的功能”,从功能出发来解析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跳出形式的陷阱,去思考形式背后的意义和本质,找到关键性功能,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那怎么用 FAST图解法来解析问题呢?具体分为三个步骤:
以前面的问题树为基础,从右往左追问“为什么做这件事”或“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寻找“形式”背后的“功能”
以找到的功能为基础,思考“还有哪些做法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补充进分解结构
持续往右推进,直到找到一个统一的核心目的
让我们基于前面给出来的业务部门培训计划来演示下FAST图解法怎么用。
先看问题树最右侧的事情——问卷调研,追问“为什么做问卷调研”。想想看,是为了“收集培训诉求”吗?初看是的,但你细想一下或者回顾一下以往问卷调研的结果,就会发现,业务部门通过问卷给出的诉求,五花八门,比如增强团队认同感和向心力,比如降低离职率,比如提升工作表现差的员工的工作效果等等,大部分都没办法通过培训来解决,这就导致问卷调研不解决问题,流于形式。进一步推敲,就会想到,问卷调研的真正目的是明确工作中通过培训能够解决的真实问题。
明确了问卷调研的功能是“明确培训能解决的真问题”,接下来就要思考“还有哪些做法可以实现这个功能”,那你可能就会想到“关键行为分析”、“一对一访谈”等新的方法。
补充完针对“明确培训能解决的真问题”的做法后,接着往右推进,追问“明确培训能解决的真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做一份普普通通的“业务部门培训计划”吗?不是的,是为了产出一份能落地的“业务部门培训计划”,即“业务部门培训落地计划”。从这个功能出发再思考,就会发现,要想培训计划能落地,必须得有业务部门支持,那在“计划创建”这部分,就要“明确各部门分工”。
经过这样的FAST分析,关于业务部门培训的问题树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相信经过上面的演示,你能更好的理解FAST图解法了。《拆解一切问题》中,有一个更完整的示例,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FAST图解法。
从这个图例中也可以看出,分析问题的典型过程:选择一种分解结构,从左到右,不断追问“如何做”,将问题分解成一棵问题树;然后运用FAST图解法,从右往左,不断追问“为何做”,找到“功能”,根据“功能”,向问题树上补充或调整更落地的做法。
第四步:用奥斯本检核表法收集灵感
经过第三步,用问题树和FAST图解法对问题做了正推和反推后,我们往往对问题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找到了不少“行动”、“任务”或“做法”,看起来可以整理出解决方案了。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往往会发现某种做法不在我们的掌控范围内,行不通。
一位辗转在各个小微公司做开发的程序员 C,三十多岁时,想要到大平台谋求稳定,数百份简历投出去如同石沉大海。经过分析后,C 找到一个做法——“优化简历突出优势”。这种做法对在某个技术栈上有深厚积累、在同技术人群中具备竞争优势的程序员来讲,是可行的,但对 C 来讲却是不可行的,因为他经历的项目小而不难,用到的技术杂而不精,既无业务积累,又无技术优势。
这个时候,如果 C 没有找到别的做法,就会卡在那里。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在第三步的基础上,想办法激发灵感,收集更多方案。
《拆解一切问题》中提供了很多方法,其中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奥斯本检核表法”。如下图所示。
奥斯本检核表法将创新性构思拆解为六个基本问题,每个问题下又提供几个更加具体的小问题,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抓手,简单易用。
那奥斯本检核表法具体要怎么用呢?
第1步,将过去产生的灵感罗列出来。通常来说,经过分解和解析优化后的问题树的叶子节点或它的上一级节点,就是“灵感”。
第2步,针对这些灵感,运用奥斯本检核表法,思考每个问题的答案,寻找新的灵感。
一个打工人 D ,想把月收入从8000提升到12000。D 找到了一种做法——找领导,让领导给自己加薪 4000 。那 D 以这个灵感为基础,运用奥斯本检核表法,拿“改变一下会怎么样?”下面的两个问题问自己,就可能得到新的灵感。
先看“改变形式会怎么样”。D 原来的想法——找领导谈加薪4000元,形式为“找领导谈判”,那要改变形式,就有“找别的部门领导谈”、“找别的公司谈”等形式可选,就可以创造出“调岗”、“跳槽”等新的灵感。
再看“改变意思会怎么样”。D 找领导谈加薪4000元,加薪的另一面是做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产出更多的成果,那 D 就可以把意思换一下,找领导要更多的任务和责任,当你身上的责任多了,加薪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以上,就是运用奥斯本检核表法的一般性过程,你可以结合你的问题,灵活的运用它来寻找更多的解决办法。
第五步:评价各解决方案,选出最优解
运用了奥斯本检核表法之后,你可能会给你的问题找到多个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的质量怎么样,该选择哪个方案来执行呢?
《拆解一切问题》中给出了一个方法——评价图。
评价图的用法是这样的。
首先,确定横轴和纵轴的含义。一般来说,可以将横轴设置为方案要花费的资源多少,纵轴设置为获得的成效高低。(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行业背景来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赋予横轴和纵轴不同的含义。)按照资源花费多少和所获成效高低,方案被分为S、A、B、C、D五类。
然后,根据自己的问题,评估每个解决方案的资源花费和成效高低,根据结果,将其放进评价图中。
最后,从评价图中,选择评价结果为S、A、B的方案来执行。如果没有这类方案,就需要对低评级的方案进行改善,提高其评价,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来执行。另外,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同时执行多个方案。
小结:持续践行拆解思维,成为解决难题的高手
以上就是拆解难题的五个步骤
借助两个魔法问题来察觉问题
用“4M管理法”,锁定问题改善之处
分析问题(问题树分解 + FAST图表法解析)
用奥斯本检核表法收集灵感
评价各解决方案,选出最优解
单单是讲清楚它们,就已经比较困难了,要落地实践的话,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但另一面,一旦你掌握了拆解问题的技术,能够解决复杂问题,你的世界就会因此不同。
想象一下,你遇到了一个以前一直逃避的难题,运用拆解能力,从根本性上解决了它,内心会是什么感觉?
想象一下,你帮助同事解决了令他们头疼许久的问题,你会收到怎样的感激和赞赏?
所以,现在就开始练习,找一个问题,拆解吧!
职业复盘线上训练营终于定档啦
一起来复盘职业,规划未来,迈向理想工作
有任何疑问,请加我微信(ID:a32352937)咨询
往
期
回
顾